劉奕酉

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一對一教練與顧問服務/著有四本商管書、一門線上課/邀約請私訊

Taiwan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信心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行為經濟學家彼得.愛華特(Peter Atwater)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信心象限」的框架來說明。 他將「信心」拆解為兩個核心感受:控制感、確定感。 並強調 這兩者雖常被混為一談,實則獨立存在,且對我們的決策有著深遠影響。比方說,搭飛機時我們可能感到確定(相信飛機會安全降落),但未必有控制感(無法操控飛行過程)。根據我們對這兩種感受的程度所處了矩陣象限,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做出某些決策與行為。 書中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 一|離愈遠的,愈能理性看待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比方說,你可能很理性地建議朋友別為了薪水高而去一份會很操的工作;但是換作自己遇到同樣的機會時,卻可能因為焦慮、怕失去機會而硬著頭皮答應。 二|不確定性愈高,愈會短視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職人觀點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這張圖我看不懂,你能解釋一下嗎?」 這大概是我過去聽簡報時,最常出現的評語。不是我對別人的簡報,而是我自己的。 進入職場的頭幾年,那時的我很努力地把資料整理齊全、把文字濃縮、把圖表做得漂漂亮亮,但總是在最後一刻才意識到:聽的人跟我根本不在同一條思路上。 我以為自己在表達,實際上我只是把腦海裡的東西搬出來而已。但一場好的簡報,不是把資訊堆疊上去,而是讓對方「看得懂」我的想法。 ... 常見的簡報誤區:用輸出取代表達 很多人簡報做得辛苦,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而是因為他們跳過了一個關鍵步驟:在設計簡報之前,先整理思考的結構。 少了這個步驟,簡報常會出現這些現象: 一|條列太多,卻沒有清楚脈絡 二|資訊太雜,讓人不知道重點在哪 三|說的太多,時間不夠、聽眾抓不到重點 這些都是「思考還沒整理好」的結果,而不是簡報能力的問題。 ... 簡報不是視覺美學,而是視覺邏輯 要讓簡報的對象看見你的思考路徑,而不是只看到你蒐集了多少資料,或是你有多努力。一看就懂的簡報,通常有三個特徵: 一|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看得懂,才能說得清;」 「表達的前置動作,其實是觀察。」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總結出的核心觀點。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書名: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原文名稱:賢い人のとにかく伝わる説明100式,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650257,頁數:240,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深谷百合子,譯者:黃詩婷,出版日期:2025/04/14,類別:心理勵志博客來 從書名來看,這是一本幫助你提升表達力的工具書;實際上則是一本訓練思考力的引導手冊。 「說不清楚,往往不是因為你的語言能力不好,而是根本還沒看懂問題的本質。」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這段話,這與我在《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工作的價值到底怎麼衡量?關鍵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你是否活出了想成為的自己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工作的價值到底怎麼衡量?關鍵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你是否活出了想成為的自己

不少人問我:你是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 老實說,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找到了」什麼,更準確地的說法是:我花了超過十年的職涯時間,活出了自己能承擔的選擇。 當我收到《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時,很直覺的想到了前不久看過的《你的工作值得嗎?》這本書,兩本書雖然語氣與切入點不同,但都在回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工作的價值到底怎麼衡量?」 有趣的是,這兩本書都不是從市場、待遇、成就這些「外在成功標準」出發,而是回到個人的內在主體性與意義感。 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人生學校」的職涯新提案,錢和快樂一起賺!書名: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人生學校」的職涯新提案,錢和快樂一起賺!,原文名稱:A Job to Love: A practical guide to finding fulfilling work by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與路共生:我們走的每一條路,誰留了下來,誰沒能過去?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與路共生:我們走的每一條路,誰留了下來,誰沒能過去?

謝謝天下文化的贈書,總能豐富我的閱讀。 有一類書,它不是叫你去拯救世界,而是悄悄地,讓你多留一點眼光給那些無法說話的生命。這 這本《與路共生》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與路共生:道路生態學如何改變地球命運書名:與路共生:道路生態學如何改變地球命運,原文名稱:CROSSINGS: How Road Ecology Is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Planet,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73162,頁數:480,出版社:天下文化,作者:班.戈德法布,譯者:鄧子衿,出版日期:2025/04/21,類別:自然科普博客來 內容談的是一門新興學科:道路生態學。作者是一位環境記者,他在書中帶我們走進一個大家都熟悉卻幾乎不會深入探討的空間:馬路。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思維囤積症不是病,但卡起來要人命

職人觀點

職人觀點|思維囤積症不是病,但卡起來要人命

你是不是常有這種狀況: .腦子想了很多,但寫企劃時不知道從哪開始 .畫了好幾張便利貼,但做簡報時還是一片混亂 .明明對問題理解很深,但表達卻說的斷斷續續、不夠清楚 別懷疑,你可能陷入了現代人常見的一種隱性障礙:思維囤積症。 ... 什麼是「思維」囤積症?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長期物資匱乏與稀缺的心態,使得很多年長的人喜歡把東西留下來,哪怕是已經用不上的東西。結果就是物品堆積如山,其中有放過期的東西,有沒拆封的東西,還有重複購買的東西。 這樣的「囤積症」情況不只是出現在年長的人身上。 對許多現代人來說,只是從有形的物品轉換為無形的資訊。擁有的感覺很好,看得見能帶來安全和滿足感,加上社群媒體強調知識學習的推波助瀾,這也許就是囤積開始的原因。 姑且稱之為「思維囤積症」吧!資訊很多、想法也很滿、拆分的很細,但總是無法轉化為清楚的輸出。 簡單說,就是「你不是沒在思考,而是卡在思得太多、說不出來」。 這種囤積不是懶、也不是拖延,而是缺乏結構;不是沒能力,而是沒有能有效轉化思考的工具。 ... 結構化思考 × 視覺化表達,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先前分享過《The Art of Explanation》這本書。 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書名: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原文名稱:The Art of Explanation: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Clarity and Confidence,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92309,頁數:320,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羅斯.阿特金斯,譯者:王曉伯,出版日期:2025/04/08,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最近出版了繁中版,不過《愈忙愈要會表達》這樣的書名不容易看出內容要傳達的概念,甚至可能誤解為是一本教你快速表達的書。 事實上,這是一本關於「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職人觀點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我們總以為「表達」是一種輸出: 「把腦袋裡的想法說出來、寫下來、做成報告呈現給別人。」 但這些年在企業裡做培訓與顧問的經驗,讓我愈來愈清楚真正「高效」的表達,其實是理解的展現。 當你能清楚地說出問題本質,畫出思考邏輯,對齊不同角色的期待,表示你不只是說得好,更重要的是:想得夠清楚、看得夠深刻。 ... 我們不是不會表達,而是常常還沒想清楚 工作現場最常見的混亂,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思考沒對齊。 • 同一場會議裡,不同人講的「重點」都不一樣 • 討論了一個多小時,但沒有明確結論 • 提案時,主管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卻一時答不出來 你是不是也常碰過這樣的狀況?也許這不是因為我們溝通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思考還沒成形,就急著輸出。 分享一個實用技巧:「先畫思考框架,再動手做簡報。」 我常鼓勵學員在做簡報或提案前,不要一開始就打開 PowerPoint。 而是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簡報的目的是什麼?(想讓對方知道什麼?採取什麼行動?) 二|誰是我的觀眾?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高成效習慣:反思高效者的思維設計;成效不是效率,而是選擇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高成效習慣:反思高效者的思維設計;成效不是效率,而是選擇

成為自雇者的這些年,我一直在學習怎麼在時間、專注與價值之間,找到一種能持續前行的節奏。 雖然過往在職場上,我覺得自己做得挺不錯的。 不過脫離了組織架構的機制和管束,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沒有人會一再敦促你該完成哪些事、也不會有人告訴你的成效是如何,合作夥伴只會悄悄的離你而去。 所以你得對自己負責,做到當責也不再是口號;你的生活會告訴你做得如何?這也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 「成效,對我來說是什麼?」 老實說,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 不是把自己變成時間管理機器,也不是追求完美的績效指標,而是問自己:我選擇的方式,是不是值得持續? 肯定的是,高效,從來不是我的終點。 與其追求時時都在產能滿載地運作,我更在意的是:我的投入是不是一種選擇?一種值得累積的節奏? ... 重讀《高成效習慣》有很不同的感受。 高成效習慣:6 種習慣×18道練習,幫助你專注最重要的事,始終如一、長期締造卓越表現(二版)書名:高成效習慣:6 種習慣×18道練習,幫助你專注最重要的事,始終如一、長期締造卓越表現(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人設大歷史:從「人設」到「自我塑造」的思維轉變,如何在個人品牌時代創造影響力?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人設大歷史:從「人設」到「自我塑造」的思維轉變,如何在個人品牌時代創造影響力?

個人品牌當道,經常聽到「人設」這個詞。 與之相比,「自我塑造」是更深層次的概念。兩者之間有何差異?又該如何從「人設」轉變為「自我塑造」的思維,在個人品牌時代創造真正的影響力? 就是這本書所要探討的核心內容。 人設大歷史:個人形象的包裝與網紅夢的實現,從達文西到卡戴珊家族的自我塑造書名:人設大歷史:個人形象的包裝與網紅夢的實現,從達文西到卡戴珊家族的自我塑造,原文名稱:Self-Made: Creating Our Identities from Da Vinci to the Kardashians,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662199,頁數:304,出版社:二十張出版,作者:塔拉.伊莎貝拉.伯頓,譯者:李昕彥,出版日期:2025/04/01,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職人觀點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 「我講的明明有理,怎麼大家沒有反應?」 「我不是不會思考,只是不會把話說得漂亮。」 「我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如何讓人記得⋯⋯」 很多人以為,能把想法講清楚,要靠圖表、簡報、精美的設計。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你會不會畫圖,而在於 「你的觀點,有沒有畫面感?」 ... 也就是說,你說的話能在對方腦中「產生」畫面 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要告訴你的一個秘密是:思考有結構性、觀點有故事線,語言也可以視覺化。 你甚至「不需要」會畫圖,只需要會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明確」的觀點和一條「能被理解」的故事線。 打個比方,當你說:「這個專案的問題很多。」 大家腦中浮現得會是什麼?可能一頭霧水吧。 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 「這個專案像一艘方向不清楚的船。航行速度快,卻沒人確定要去哪?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加速前進,而是確認方向。」 大家馬上就能「看到」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