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過去我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如今一千小時的高品質刻意練習就能讓人站上入門專家的門檻;而在 AI 時代,這個門檻可能更低。關鍵不在花多久時間,而在用多聰明的方法。AI 能幫你自動化任務、提供即時回饋、設計個人化練習路徑,讓學習更快、更精準。但最終的專業,仍來自你的判斷力與自覺。這期電子報,帶你看見如何用 AI 打造屬於你的「一千小時地圖」在現實與智能之間,開啟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電子報
我們常以為輸出靠勤奮與臨場反應就能撐住,但事實上,若輸出遠大於輸入,很快就會透支。演講、寫作、回應問題的品質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信任流失。解方在於:輸入必須被刻意設計。我整理出四種知識補給法:打底、堆高、夯實、火花。它們彼此交錯,既能提供深度與背景,也能補充趨勢、檢驗不足,甚至激發創意。當輸入與輸出形成循環,就能避免腦袋空轉,維持輸出的續航力與品質。
自雇者筆記
前幾天分享了兩篇文章。 一篇談「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另一篇接著談「從一到 N 」如何運用知識創業、創造多元收入到長期職涯的規劃。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
自雇者筆記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對。你可能覺得我打錯字了。但我要表達的是:連重點都談不上了,更別說是終點。很會講,不會是未來的優勢,或者說已經被新的技術消弭了;經得起問、能引導,才是講師被需要的關鍵。 這件事當然未來也有新技術可以做到。 所以,做為「人類講師」的優勢是什麼?經得起問,並給出獨特實務的觀點;能引導,給予一個完整的體驗。 當然,這些 AI 也能幫你做得更好。 ... 跨過了從零到一,接踵而來的三個挑戰 如果說前一篇文章談的是講師的「從零到一」 那麼,自然也會有「從一到 N 」的問題,對吧? 站上講師的舞台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挑戰是往哪走、怎麼走、走多久?沒想過,或是想了卻沒有作為,那就等著餓死或累死吧。 「你以為成為講師,就可以安穩一輩子嗎?」 「你知道只靠一場場課,最後可能餓死或累死嗎?」 「你想過十年後,你還是單純的講師,還是能靠知識打造一門事業?
在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我們每天面對數以萬計的文字、數據和圖片。 如何讓重要的資訊快速被人理解,讓你的想法脫穎而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然而,這並不僅僅是技巧的問題,更是思維方式和表達策略的問題。 我們的大腦其實並不適合處理複雜的線性文字訊息。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大腦更偏好圖像化的訊息,因為它能瞬間激活記憶、引發情感共鳴並促進更深層的理解。正因如此,看得見的思考,或者說將想法用一張圖來展現,逐漸成為一項關鍵技能。 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化複雜事物的方法,更是一種溝通的藝術、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 ... 沒有一張圖不能解決的問題 如果有,那就用兩張圖。 看到一張簡潔易懂的地圖,我們能迅速理解路線的走向;看見一份清晰有序的流程圖,我們能立刻掌握工作的全貌;甚至一張插圖,都可能比一篇冗長的文章更能打動我們的心。 這就是視覺的力量:精簡、濃縮、好理解。 但你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是一張圖?文字和數字難道不夠嗎? 答案是,當我們的目標是讓複雜的想法變得易於理解且令人記憶深刻時,單靠文字和數值往往是低效的。相較於逐行閱讀文字或計算數據,一張透過精心設計的圖表更能讓我們一目了然地
延續上篇我分享了精進思考的年度主題書單。 書選閱讀|2024 知識自雇者的年度閱讀書單(上):精進思考篇今年閱讀了250本書,分享了180本閱讀觀點。 如果你是長期關注我臉書的,不知道是否對哪些書格外有印象呢?事實上,要挑出十本代表年度書單,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沒有必要(?) 因為我相信,每一本書都有其合適的讀者。 可以幫助到需要這本書的人;最起碼,成就了作者的寫作夢想,包括我在內。所以,我認真的寫每一本書,也盡力將我看過的每一本書,找出它的受眾、發揮價值。 這是過去幾年我在做的,也會持續下去。 今年我想換個做法。與其說是年度書單,倒不如說是有明確受眾的主題書單,是我認為你可以先看、也會有收穫的十本書。 不是其他不夠好,而是這十本更適合現在的你。 也因為有了數量上的限制,也讓我更審慎的評估和選擇放入名單內的書選。如果可以,我希望你更關注這一年來我分享過的一百多本書,而不僅僅是這十本。 ... 這次的主題包括:精進、突破和經典。 有時候,我們希望精進自己的能力,包括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在做人處事上都能更圓融順利,那麼這十本精進思考的書或許能給你一些幫助。 有時候,我們在能力上沒太大問
今年閱讀了250本書,分享了180本閱讀觀點。 如果你是長期關注我臉書的,不知道是否對哪些書格外有印象呢?事實上,要挑出十本代表年度書單,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沒有必要(?) 因為我相信,每一本書都有其合適的讀者。 可以幫助到需要這本書的人;最起碼,成就了作者的寫作夢想,包括我在內。所以,我認真的寫每一本書,也盡力將我看過的每一本書,找出它的受眾、發揮價值。 這是過去幾年我在做的,也會持續下去。 今年我想換個做法。與其說是年度書單,倒不如說是有明確受眾的主題書單,是我認為你可以先看、也會有收穫的十本書。 不是其他不夠好,而是這十本更適合現在的你。 也因為有了數量上的限制,也讓我更審慎的評估和選擇放入名單內的書選。如果可以,我希望你更關注這一年來我分享過的一百多本書,而不僅僅是這十本。 ... 這次的主題包括:精進、突破和經典。 有時候,我們希望精進自己的能力,包括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在做人處事上都能更圓融順利,那麼這十本精進思考的書或許能給你一些幫助。 有時候,我們在能力上沒太大問題,但總覺得心裡不是那麼踏實、甚至有點悶;也可能我們正面臨著一堵看不見的牆,亟欲打破
一年又來到尾聲。 揮別前年的驚訝,迎來更多驚喜。 今年大半的時間,我都在準備職場致勝賽局這門課,包括內容的規劃、產出,線上課程的製作和企業實體培訓及工作坊的導入,以及明年書籍的推出。 對,一開始就是全盤的考量,而非走一步算一步。 這個經驗讓我感受到線上課程的製作,和我想像的很不一樣,也相信還有更多可以改善的空間。透過二十一天陪跑計劃和學員們的互動,我也發現如何讓學以致用這件事做得更好的方向。 讓我驚喜的是,企業培訓的導入是必然的,但沒想到第一家企業就是台積電,原本這是我的長期目標,突然變成了起點;更沒想到從談需求到拍板定案花了我近四個月的時間,不過好處是我對於控場與調整的細節更了然於心,而且後續接洽其他企業時也能降低交易成本。 所以,賽局思維是今年的一個新主題。 截至目前的進展,平均來說算是合乎預期,明年應該可以更好,也有更多實務的問題與對策,可以收集整理到新書當中。 ... 至於數據思維,則是穩定的發展和被更多企業導入。 從最初的不理解,到現在愈來愈多人在談,也開始明白什麼是數據思維的價值與重要性;我想也是拜人工智慧的進展所賜,讓更多人瞭解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技術
寫作與演講,是能夠大規模影響他人的武器。 對於知識自雇者或商業顧問來說,這更是必備的能力之一。因為在商業模式中,這是少數同時兼具創造價值、傳遞價值與獲取價值作用的技能。 如果你想要獲取更多的影響力,我會建議你試著從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做起。因為寫作也是演講的基本能力,增進了寫作能力,也有助於演講能力的提升。 當然,這裡指的是商業寫作的能力。 在職場或商業場景中更需要的,也是商業寫作的能力,像是工作報告、企劃提案、履歷簡報或市場研究等,都是每個職場工作者經常要面對的。 寫得好,不一定能獲得機會;但寫不好,肯定會影響到你的職涯發展。 許多人認為自己寫不好文章,其實是寫不好給別人看的文章。你能在社群上發文、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就能寫好文章;只不過要讓更多人想看、願意看完,甚至在看完後會採取你期望的行動,那就有些難度了。 閱讀寫作技巧相關的書籍或許有些幫助。 書選閱讀|商業寫作的主題書單:十本好書讓你破除寫作障礙,提升產出速度與品質每位學習者都有自己的書單。 我也不例外,在商業寫作上,我有一份書單,會盡量控制在十本以內;如果發現更合適的書,就會進行汰換。 我將這份主題書單分為三類:
十本必讀、有助於提升商業策略分析思維,這個問題其實蠻大的。 因為商業策略涵蓋的面向很廣,要列出書單其實不難,難的是用什麼面向切入來歸納分類?如何挑選出必讀的十本書? 幾經思考,我決定從心法、技巧和體現(心技體)切入,從策略思維、策略分析與案例解析三個構面,挑選我認為對於商業策略分析的思維養成與提升有所助益的十本好書,以及做為延伸閱讀的參考書目。 每一本書,我會說明作者背景、這本書在談什麼,以及為什麼我認為這本書值得閱讀,希望對各位在選擇上有所參考。如果你看了還是不懂一本書中在說什麼,這很正常,因為你需要自己閱讀加上實踐。 如果你有不錯的書單,也歡迎分享! ... 書單一|好策略.壞策略(策略思維、案例解析) 作者 Richard P. Rumelt 是一位著名的商業策略專家與教授,在書中分享其對策略的定義、原則和實踐見解和經驗;被譽為是策略領域的一本經典。 一個好策略的結構包括三元素:診斷、指導原則和一致的行動。 依循著「找出問題、問題診斷、採取行動、不斷修正」四步驟的策略思維程序,書中提供了從商業、非營利機構和軍事等領域豐富的案例和故事來說明商業策略的概念和應用,
關於知識自雇者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我卻看到這就是困住許多人最主要的原因:畫地自限,並且在有限的空間裡爭食。 這個問題就值得你好好想想。 ... 第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 很多人以為,講師最重要的是「口才」或「舞台魅力」。但實際上,企業願意邀請你來,不是因為你說得多好聽,而是因為你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在職場與生活裡,我們常常「愈努力,結果卻愈不如預期」。原因不在努力不夠,而是努力錯了方向。多數人一看到問題就急著找答案,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最後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讓問題更複雜。在這一期電子報,我延伸了昨天在【思維進化論】活動中的分享,帶大家認識一個我長年在顧問案、提案與決策中使用的解題框架,幫助你在思維上抄捷徑,讓行動事半功倍。
我們常以為努力能拯救我們,但事實是:努力到極致,也只是更快掉進平庸。因為所有能被 SOP 化的事,本質就是「誰都能做」。真正能讓你出眾的,不是你把標準化任務做到完美,而是你是否在不可複製的能力上:洞察力、創造力、影響力,持續累積價值。
等待,不會讓你更準備好;行動,才會讓你成為準備好的人。別等浪潮完美再下水,浪潮的完美,往往是在你划出去之後才出現。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今天就挑一件你想很久的事,推動它十分鐘。小步行動,讓你在行動中察覺盲點,也在行動中產生成長。
嗨,我是奕酉。 我們常聽到「要展現自己的價值」的建議,好像只要把自己的能力和成果秀得夠清楚,大家自然就會欣賞你、重視你。 可是,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如果你只是單純想被看到,競爭的壓力也許永遠不會消失。如果你有長期追蹤我的文章或書籍,應該也常看見「創造價值、展現價值」的觀點。然而,觀點之所以是觀點,正是因為伴隨著支撐觀點的理由、輔助說明觀點的論述,才是一個完整的內容。 如果將觀點去脈絡化,只剩下關鍵的一句話,往往就容易產生曲解或衍生出不同的意思。 ... 去脈絡化的金句,可能只是毒雞湯 比方說「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你會如何解讀? 「只要選對產業、搭對風口,成功就會自然來,努力不重要。」 「我只是還沒找到對的選擇,所以現在不需要太努力。」 「只要選得對,一切就會順利。」 「選擇先天決定命運,努力只是加減分。」 「一定要選邊站:選擇重要,努力就沒那麼重要。」 這些都是常聽到的說法,被過度簡化、甚至錯誤解讀,導致許多人用來合理化不努力或逃避現實。前兩種說法,是把選擇當作投機、
不是人生沒路,而是你開始選擇不再走別人的路。餘裕,是給自己空間成長;掌舵,是決定未來的方向;行動,是讓想法與實踐連結;決斷,是敢於承擔人生的選擇。下半場的你,不必更努力,但需要更誠實。
顛覆傳統只以金錢衡量成功的觀念,提出人生應追求五種財富:時間掌握、社會關係、心理成長、身體健康與金錢財富,並提供了一套實用框架,幫助你設計屬於自己的夢想人生。
「關注遠方,也要珍惜當下。」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在書尾寫下的一句話。我們會對未來懷抱夢想、渴望遠方的風景,這很正常、也是生命前進的動力。但這本書提醒我們,真正的幸福與意義,往往藏在日常的細節裡。
成年人在閱讀上面臨的四大困境:沒時間讀、讀得太慢、讀完就忘,以及讀了覺得沒用。簡單來說就是:忙、慢、忘、無用。這本書可以說是為了這些症頭的人所設計的一套高效閱讀與知識變現方法。
「預設之路」雖然帶來外在的認可,但當這條路無法再帶來熱情與成就感時,必須勇於割捨,才能開啟屬於自己的「無路之路」。這不只是放下物質或頭銜,更是放下對過去自我的執著,讓自己有機會探索真正想要的生活與價值。
有人說,品牌就是你的標籤,是你在社群上的形象、聲量、按讚或追蹤數。但我始終相信,真正能留下來的,不是華麗的包裝,而是你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價值。品牌,是專業的承諾,是信任的累積,是你在別人心中留下的溫度。
這本書的核心概念:組織的真正競爭力來自於集體智慧的湧現,而非單一個體或領袖的能力。 兩種常見的變革管理模式: 一|機械式管理,強調流程與控制(類似IQ) 二|社交網絡式管理,依賴關鍵影響者與人際關係(類似EQ) 作者認為,這些模式都忽略了組織作為複雜生態系統的本質,無法真正帶來深層且持久的改變。 組織應該像蜂巢一樣,透過群體智慧(GQ)來應對變革。蜂群的運作展現了高度的分工、協作、彈性與韌性,每個個體各司其職,卻能共同維護整個群體的生存與發展。 蜂巢思維:企業面對積弊成習、對手強勢競爭與動盪世局,如何創造有意義且持久的變革書名:蜂巢思維:企業面對積弊成習、對手強勢競爭與動盪世局,如何創造有意義且持久的變革,原文名稱:The Hive Mind at Work: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Group Intelligence to Create Meaningful and Lasting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