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嗨,我是奕酉。 最近,有幾位創作者朋友跟我聊起內容焦慮。 「好像不發文就會被演算法遺忘。」 「沒更新就會被市場忘記,會不會就這樣輸了?」 這些話我聽了很有感,一方面,我自己也走過這段壓力;另一方面,近期我跑了好幾場《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新書專訪,不少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問到一個問題 「你怎麼兼顧那麼多角色:寫作、教學、顧問、創作,還有家庭生活?」 我不會說自己平衡得很好,但我一直記得一件事: 不要讓創作節奏,變成焦慮的來源。 我希望我的內容,是為了建立信任,而不是填滿版面;是為了開啟對話,而不是證明我還在線上。 曾經有不少人給我這樣的建議: 寫文要有主題的配比、發文要盤算著頻率和時機點,最好短影音和 Podcast 也要安排一下。 我覺得好像有道理,但是看著別人產出內容的頻率,再對照自己的空檔與能量,內心難免會冒出一個聲音: 「我是不是跟不上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但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另一個問題: 我真正想經營的是「內容」本身,還是「信任」這件事? ... 前幾天讀了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職人觀點|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這個專案好像不太對勁,但我說不出問題在哪。」 「每次開會我都有想法,但總覺得說出來不夠有力。」 「我很努力在解決問題,可是後來才發現,那根本不是關鍵問題。」 如果你也曾有這些感覺,不代表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習慣用「反應」在工作,而不是用「思考」在前進。 ... 思考,能幫你看清楚並回答三個問題 在現代快節奏的工作環境裡,多數人太容易進入自動駕駛模式:聽到問題,就立刻給答案;被問意見,就立刻選邊站;主管一問,就急著表態。 但這些,其實都只是「反應」而不是思考。 反應,是快速但模糊的;而思考,則是有架構但更清晰的。 真正的思考,應該要幫你看見三件事: 一|你在解決什麼問題?(不只是解決眼前表象) 二|你為什麼這樣選擇?(不是依照慣性做決定) 三|你能怎麼說服他人?(不只說出自己的直覺) 這也是我寫下這本書《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原因。 這本書不是教你變得更聰明,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Day Trading Attention:從注意力的當沖策略,  反思內容經營的另一種可能

書選閱讀|Day Trading Attention:從注意力的當沖策略, 反思內容經營的另一種可能

Gary Vee 在去年推出的新書,延續一貫對品牌行銷與社群媒體的洞見。 Day Trading Attention: How to Actually Build Brand and Sales in the New Social Media World書名:Day Trading Attention: How to Actually Build Brand and Sales in the New Social Media World,語言:英文,ISBN:9780063317598,頁數:224,作者:Gary Vaynerchuk,出版日期:2024/05/21,類別: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職場必修!高效可視化工作術:讓行動看得見,用可視化找回工作的節奏與掌控感

書選閱讀|職場必修!高效可視化工作術:讓行動看得見,用可視化找回工作的節奏與掌控感

收到今周刊寄來的這本書。 職場必修!高效可視化工作術:不加班、不瞎忙、不崩潰,實現Work-Life Balance!書名:職場必修!高效可視化工作術:不加班、不瞎忙、不崩潰,實現Work-Life Balance!,原文名稱:時短と成果が両立する 仕事の「見える化」「記録術」,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589175,頁數:264,出版社:今周刊,作者:谷口和信,譯者:林詠純,出版日期:2025/03/27,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從書名和介紹來看,的確和我的新書《看得見的高效思考》在直覺上有幾分關聯性。看過之後,我的想法是:同樣都是在展現「看得見」的力量,不過著重的面相略有不同。 在《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你的問題不是問題:從理解問題到轉化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對話

書選閱讀|你的問題不是問題:從理解問題到轉化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對話

如果你在生活或工作中感到困惑、無助,或者覺得自己被某個「問題」困住,卻總是找不到答案。 或許你該換個方向問自己:這個問題真的是問題嗎? 這是我在讀完李崇義老師的《你的問題不是問題》後最深刻的體悟。 這本書延續了他在《冰山對話》中所探討的思維模式,但更進一步地提供了一套實際的方法,幫助我們用對話來轉化問題。 如果說《冰山對話》是讓我們看見問題的本質。那麼這本《你的問題不是問題》則是讓我們學會與問題對話,進而轉化問題。 我認為兩本書的概念互補,而且構成了一種既能內觀也能外用的思維方式。 ... 從「冰山」到「對話」,問題的關鍵在於理解 在《冰山對話》中以「冰山理論」為基礎,強調我們的行為只是浮在水面上的結果,而真正影響我們的,往往是冰山底下的情緒、信念與需求。 比方說,一個人總是害怕在開會時發言,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不擅長表達,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害怕犯錯、擔心被否定。 這種覺察的過程,讓我想起向客戶提案領域的經驗。很多時候,提案被退回不見得是因為提案不好,而是因為我們沒有說中對方真正關心的要點。 「不是好提案就會被買單,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未來的戰鬥:當平等成為一種價值選擇,而不只是結果

書選閱讀|未來的戰鬥:當平等成為一種價值選擇,而不只是結果

這是一本篇幅不長、但極具思想穿透力的書。 未來的戰鬥:皮凱提與桑德爾對談平等與正義,揭露當今獨特又殘酷的不平等書名:未來的戰鬥:皮凱提與桑德爾對談平等與正義,揭露當今獨特又殘酷的不平等,原文名稱:Equality: What It Means and Why It Matters,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468845,頁數:216,出版社:天下雜誌,作者:托瑪.皮凱提,邁可.桑德爾,譯者:韓絜光,出版日期:2025/04/02,類別:人文社科博客來 源於2024年巴黎的一場公共討論,經濟學家 Thomas Piketty 與政治哲學家 Michael Sandel 透過對談形式,共同探索「平等」的多重意義。 書中的核心觀點包括: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你的工作值得嗎?當我們懷疑工作的意義,其實是在找尋生命的位置

書選閱讀|你的工作值得嗎?當我們懷疑工作的意義,其實是在找尋生命的位置

「你的工作值得嗎?」 看到這樣的問題你會想到什麼? 我想它其實是在問:你是否在工作中活出了自己? 每個人在某個階段,特別是感到疲憊、迷惘或卡住的時候難免會開始懷疑自己。 「我現在做的這件事,真的有意義嗎?」 我也在職涯的不同時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差別在於,面對和詮釋這個問題的方式也許不同。 「我會試著去賦予當下這件事意義,哪怕它再無聊、再沒價值。至少,我可以趕快把它完成,把時間精力拿去做其他我覺得更有意義的事。」 「然後下次,我會避免這樣的事。」 這就是我看待工作的方式,所以有了開頭的說法。我不會去問我的工作值得嗎?而是問自己是否在工作中活出了自己?如果沒有,我該如何做到? ... 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 回到這本書的主題:你的工作值得嗎? 你的工作值得嗎? | 麥慶誼,珍妮佛.托斯蒂—卡拉斯 | 書籍 | 天下文化書名:你的工作值得嗎?,原文名稱:Is Your Work Worth It?,ISBN:9786264172790,頁數:336,出版社:天下文化,作者: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Get Better at Anything:學習的本質不是更努力,而是有策略

書選閱讀|Get Better at Anything:學習的本質不是更努力,而是有策略

這是《超速學習》作者史考特.楊的新書。 當朋友傳給我這本書的訊息時,我回想起五年前看完《超速學習》的感受,心想不是已經把學習談得差不多了,還能有更威的方法嗎? 在閱讀之後,我發現這本《Get Better at Anything》並不是談「更深入」的技巧。正好相反,說的是「更源頭」的概念,正如書名所說的「在每件事都能變得更好」之意。 不過,在談這本書之前,我想和你回顧一下《超速學習》在說什麼。 ... 超速學習,是一種獲取技能和知識的策略 作者史考特.楊的經歷有些嚇人。 他說自己一年內學完MIT資訊科學四年課程、一年內學會使用西、葡、中、韓四種語言,也在一個月學會專業素描肖像畫技巧。 怎麼辦到的?就靠書中提到的一套超速學習法。 吸引我讀這本書的,除了作者自身實踐的成果之外,還有《原子習慣》作者所撰寫的專文導讀。 他說,遵循著這套超速學習法,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BCG企畫思考:企劃不用完美,但必須拿得出手;從草案開始,讓提案更具行動力

書選閱讀|BCG企畫思考:企劃不用完美,但必須拿得出手;從草案開始,讓提案更具行動力

「要把所有細節想清楚、做到完美,才能提案。」 不少人在企劃與提案的過程中,會陷入這樣的迷思。但這樣的想法往往只會讓專案停滯不前,甚至無法啟動。 BCG企畫思考:頂尖顧問教你從無到有,推出主管和客戶都滿意的提案書名:BCG企畫思考:頂尖顧問教你從無到有,推出主管和客戶都滿意的提案,原文名稱:仕事がデキる人のたたき台のキホン,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72066,頁數:256,出版社:天下文化,作者:田中志,譯者:賴惠鈴,出版日期:2025/03/31,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這本《BCG企畫思考》提到實務上常用到的一個概念:草案。 草案,可以是「不完美、但可供討論」的一個雛形,它不是最終答案,而是能讓團隊參與、共同改進的基礎。 你知道嗎?過往我在企業擔任幕僚時,大多也都是藉由草案來推動策略與想法的前進,特別是從零開始到正式提案前的這段過程。正因為草案並非正式的提案,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如何有感的訓練思考能力?四個面向、六個小練習,帶來大改變

職人觀點|如何有感的訓練思考能力?四個面向、六個小練習,帶來大改變

「如何有感的訓練思考能力?」 最近一場新書專訪後的閒聊中被問到這個問題。 過去我不太確定要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思考對我來說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在跟她們互動的過程,我必須回應她們一些我從沒想過的問題、用她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回答。 現在,我慢慢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了: 從「知道自己如何思考」開始,也就是「覺察」 比如說,早上我吃了超商的茶葉蛋。 為什麼選擇它?為什麼是茶葉蛋而不是其它餐點?反思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一種覺察。 雖然那個思考的過程可能不到一秒,可能是我的直覺或是潛意識裡的想法。 覺察就是把這個本能、潛意識裡的東西抽取出來,攤在有意識的眼下,去觀察、分析與思考這個過程是怎麼一回事? 這也是我被她們不斷問「為什麼」所啟發出的一種思考,我發現很多事情真要回答,還挺困難的!但我也開始試著去思考,為什麼我會做出這樣的回答?為什麼她們會有那樣的反應?如果換一種說法,會不會有不一樣的反應? 持續覺察,就能讓自己檢視思考的過程,從被動思考轉為主動思考。 ... 從觀察與理解自己的思考開始 比起找尋與學習更好的思考技術,觀察與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4|破局者思維:如何用「反常識」行動突圍困局?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4|破局者思維:如何用「反常識」行動突圍困局?

嗨,我是奕酉。 這兩週我經歷了一段與自己內心深處對話的旅程。 包括幾場新書訪談、企業的培訓和做為聽眾參與了兩場活動;大部分的時間我都是站在台上,很久沒有以聽眾角色坐在台下與其他參與者互動。 不只是學到新知,我也感受到過程中不斷調整、進化的力量。 這一切的發現,都源於我最近參加的一場由「職游」所舉辦的職涯探索牌卡工作坊。在那裡,我透過三組不同的牌卡盤點:熱情性格、優劣勢與價值觀,重新檢視自己。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盤點過程,而是一場深入探索自我邊界的內心對話。 我忽然意識到,過去的一段時間,我在外部世界中的突破與成就,雖然讓我感到滿足,但真正的突破,其實是源自對自我的理解與調整。我開始問自己: 「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影響力?」 「我如何才能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保持真實與完整的自我?」 反思的過程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包括我在內,為什麼多數人會卡在合理的選擇與行動中? ... 常識的陷阱:為什麼多數人都卡在「合理」裡? 「大家都這麼做。」 「這就是市場的規則。」 「沒有人會這樣做,風險太高了。」 這些話聽起來熟悉嗎?它們不只存在於企業策略會議裡,也存在於我們每天的選擇中。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作為自雇者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兩個關鍵,幫你檢視能否作為自雇者活得很好

自雇者筆記|作為自雇者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兩個關鍵,幫你檢視能否作為自雇者活得很好

作為自雇者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這當然可以從很多面向來探討。但我會先看兩件事,大致就能判斷一個人能否作為自雇者而活得很好?(不是合適與否,而是能活得有餘裕) ... 第一件事,你是不是一個主動擁抱不確定性的人? 多數人都是追求安穩的,或者隨著時間與經驗累積可以愈來愈安穩。但作為自雇者,沒有安穩這回事;即便我已經進入第九年,還是像第一天一樣,沒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來源。 差別在於我更清楚如何創造機會、管道更多元,也能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更從容的去面對和處理。但是你問我,如何保證今年和去年的營收一樣或更高? 我不知道,但我會想辦法做到。 擁抱不確定性,意味著不會安於現狀。所以會去持續的學習、不斷的產出,開發新的市場與客戶,以及嘗試各種新的可能性。 如果你對於上述這些排斥或感到不自在項目愈多,做為自雇者你會感到很痛苦。 但這些對我來說,是享受並樂在其中的。 ... 第二件事,你對於商業模式的掌握與實踐有多高? 商業模式決定了一家企業、一個組織,甚至是一位自雇者能否安身立命。我最喜歡的解釋,莫過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取價值」所構成的循環,簡單易懂。 請注意,是循環、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世界要完蛋了,我卻還要工作?集體倦怠時代,工作與生活的再設計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世界要完蛋了,我卻還要工作?集體倦怠時代,工作與生活的再設計

又是一個光是書名就能給人共感的書。 世界要完蛋了,我卻還要工作?:LinkedIn前總編輯,為每個人創造幸福的新世代工作提案!書名:世界要完蛋了,我卻還要工作?:LinkedIn前總編輯,為每個人創造幸福的新世代工作提案!,原文名稱:Die Welt geht unter, und ich muss trotzdem arbeiten?,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650158,頁數:288,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莎拉.韋柏,譯者:麥德文,出版日期:2025/03/17,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作者 Sara Weber 是 LinkedIn 前總編輯,也是一位活躍於德國的作家、心理學研究者與職場文化觀察者,長期關注現代人如何在資本主義框架下工作、生活與自處。 她在撰寫這本書時,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10X:改變傳統工作思維,用更少時間實現更高成就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10X:改變傳統工作思維,用更少時間實現更高成就

「明明大家的時間一樣多⋯」 「為什麼別人的產出與成就卻能高出好幾倍?」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疑惑? 當然,這可能和資源、資訊及資歷有關。不過,即使不和別人比,每個人都有機會提升自己的產出,用更少時間實現更高成就。 怎麼做到?在「思維」上抄捷徑。 這本書中談到「十倍思維」的概念,強調思維轉變遠比單純增加努力更重要。藉由設定十倍的目標,重新定義工作方式,讓每個人都能達成更多的成果。 「喔,把目標設高十倍就好了,對嗎?」 這個說法只對一半。 關鍵不在於設下十倍的目標,而是你為了「達成」這個十倍目標採取了什麼行動? ... 十倍思維要思考的三個問題 印象中有不少關於「十倍」思維的書。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 《10倍力,人才的應用題》 《12週做完一年工作》 《10倍成長思維》 《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 《商業書10倍高效閱讀法》 這幾本是我看過還不錯的,包括閱讀、學習、成長與工作效率,重點不在於設定「十倍」或更高的目標。 做不到的,倍增還是做不到。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終於成為自己:有意識的選擇,打造你的非共識優勢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終於成為自己:有意識的選擇,打造你的非共識優勢

曾幾何時,自己正在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喚醒天賦」 終於成為自己:覺察內在原力的完整練習,告別從眾,找到你的第一原理,成就潛藏的真心渴望書名:終於成為自己:覺察內在原力的完整練習,告別從眾,找到你的第一原理,成就潛藏的真心渴望,原文名稱:Awaken Your Genius: Escape Conformity, Ignite Creativity, and Become Extraordinary,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468784,出版社:天下雜誌,作者:歐贊‧瓦羅,譯者:韓絜光,出版日期:2025/03/05,類別:心理勵志博客來 不過內容並不是談論如何變得更有創意,而是告訴你如何不被環境馴化、保留自己的聲音? 「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選擇權。」 這是我在看這本書時,感受到作者想傳達給讀者的。 ... 「多數人都在做的,應該就沒有錯吧?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精準寫作:從精準到高效,AI時代具備的內容思維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精準寫作:從精準到高效,AI時代具備的內容思維

最近,有幸在兩場活動上與洪震宇老師相遇。 交流間談及創作、出版與溝通的議題。很難想像,從我出版第一本書就有了互動,但本人相見卻是五年後才發生。 事實上,更多人到現在都未曾見過,哈哈。 在外面露臉的機會很少,加上我又是個內向、不會主動攀談的人,通常都是誰來找我就和誰聊。所以,下次如果遇見我想找我說話的,請主動一些。 這兩次和震宇老師的對話,也喚起了我對《精準寫作》這本書的再次思考。 如果你想看關於《精準寫作》的閱讀觀點,可以參考這一篇「精準寫作,用簡單的文字,寫出令人感動、有重量的內容」,或許你更有印象的是當時我畫的這一張全息圖。 特別是站在今日這個被 AI 全面改變的內容時代,回望震宇老師強調的「精準」,我感覺它不只是文字技術,更是一種深層的價值設計。 我在新書《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強調的「精準表達」也正好能呼應「精準」二字。去年底《精準寫作》推出了增訂版,錯過的讀者朋友可以把握入手新版。 接下來我想聊聊為何會想提起這本書? ... 從「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和拖延和解,用行動心理學取代意志力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和拖延和解,用行動心理學取代意志力

拖延,是許多人無法擺脫的習慣,包括我。 我們常以為拖延是因為不夠自律,於是嘗試各種方法強迫自己變得更努力,卻又總是以失敗告終。 這本書提供了另一個觀點:拖延,其實是自我保護。 好像沒那麼有罪惡感了,對吧?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拖延的本質,強調拖延並非單純的懶惰,而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跟著韓國最強心理研究團隊找到自己的拖延分類圖,和你的恐懼與焦慮和解,每一件事都能順利完成!書名: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跟著韓國最強心理研究團隊找到自己的拖延分類圖,和你的恐懼與焦慮和解,每一件事都能順利完成!,原文名稱:나는 왜 꾸물거릴까?: 미루는 습관을 타파하는 성향별 맞춤 심리학,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0876192,頁數:224,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作者:李東龜,孫何林,金書瑛,李娜熙,吳玹周,譯者: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點子流:從靈光一現到系統創新,讓創意成為可累積的資產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點子流:從靈光一現到系統創新,讓創意成為可累積的資產

談到創意時,許多人會認為這是靈光乍現的天賦,或是無法預測的偶然。 但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創意並非神來一筆,而是一種可以衡量、訓練,甚至流程化的能力。 這與我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 將想法用一張圖呈現,並不是有美感、懂設計的人才能辦到的專利,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系統化的學習獲得的能力,也是未來必備的競爭力之一。 回到這本書的主題。 如果創意真的是一種可以「量化」的產出,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這種能力? 對於個人來說,能不能建立一種「持續創意」的機制?而對於組織或企業來說,能否將創意轉化為一種資產,而非仰賴某個有創意的人才? 「如何讓創意不只是靈感,而是可積累的資源?」 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最感興趣的問題。 點子流:史丹佛設計學院高效問題解策略,在持續破壞性創新時代,穩定勝出書名:點子流:史丹佛設計學院高效問題解策略,在持續破壞性創新時代,穩定勝出,原文名稱:Ideaflow: The Only Business Metrics That Matters,語言:繁體中文,ISBN: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人上之人:從勝負較量到價值創造,  在競爭中打造出長期優勢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人上之人:從勝負較量到價值創造, 在競爭中打造出長期優勢

競爭,不只是勝負,而是價值創造。 不知道第一眼看見書名,你的直觀感受會是什麼?我想多數人可能會聯想到權威與優越感、競爭勝出,甚至是感受到傲慢與階級關係。 原文書名《Top Dog》其實帶有「最具優勢的人」之意,不一定只指在激烈競爭中擊敗對手的人,也可以泛指某個領域內最有影響力或最成功的人。 在多數人的觀念裡,競爭是一場你輸我贏的比賽,有人勝出,就必然有人落敗。不過,這本書透過心理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經濟學的視角傳達一個不同的觀點: 競爭的關鍵不只是爭勝,而是理解如何競爭、以及在哪裡競爭? 連同出版社先前推出的《把時間買回來》《今日事,明日做》與《內在動能》等書,我認為都在談同一件事:如何創造優勢?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把這些書做為主題閱讀的書單。 人上之人:勝負定在比賽前,強者都在研究的競爭新科學書名:人上之人:勝負定在比賽前,強者都在研究的競爭新科學,原文名稱:Top Dog: The Science of Winning and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3|高附加價值、可複製的工作思維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3|高附加價值、可複製的工作思維

嗨,我是奕酉。 過去兩周讀了幾本書,分別從不同角度談論了高效能的工作方式。 像是《超級思維》討論如何運用心智模式突破思考盲點,《The Hacker Mindset》則分享了駭客的拆解思維,幫助我們系統化破解問題。而《Die Not-To-Do-Liste》則提醒我們,少做些低價值工作,才能真正聚焦在關鍵影響力上。 這些書讓我想起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工作(或者說「產出」更為貼切)才算「高附加價值」?而我們如何讓這些價值變成可複製的成果,而不是一次性的運氣? ... 價值的本質:市場買單的才是價值 很多人以為,努力和時間就能換來價值,我也曾經這麼認為。 但經過職場與市場的洗禮,我認知到一個事實:價值的本質不在於我們「付出多少」,而在於組織、客戶或市場「願意為什麼而買單」? 在《基恩斯的高附加價值經營》和《最高附加價值創造法》這兩本關於「基恩斯」這家日本企業的書中提到,基恩斯的成功來自於不斷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而不只是提高產量。 對個人來說,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專注不在於時間長短,而是結構化管理的問題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專注不在於時間長短,而是結構化管理的問題

「專注力是有限的資源。」 「應該以間歇方式運用,而非持續消耗。」 大嶋祥譽想傳達兩個核心觀點: 一|專注力不是持續的,而是節奏性的。 二|專注管理的兩大原則:減少決策負擔、提升輸出效率。 ... 專注力不是持續的,而是節奏性的 就像體力一樣,你不會有無盡的體力可以揮霍,但適當的休息又可以回復充沛體力;關鍵在於你如何調節使用的節奏。 在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已經不太實際;書中更指出,人的專注力通常只能維持 10 到 15 分鐘(透過心流狀態,也許可以拉長專注時間) 所以,這本書挑戰了「專注 = 長時間投入」的傳統觀念,強調「專注」應該是短時段、高品質的輸出,而非長時間的硬撐。 掌握專注力的「間歇與瞬間專注」形式,才能有效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 ... 專注管理:減少決策負擔、提升輸出效率 包括「減少判斷選項」、「避免即時回覆」與「透過休息重啟專注」等策略的本質其實是「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韓國企劃女神CCC思考整理術:三個步驟,用圖像將想法植入對方的大腦中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韓國企劃女神CCC思考整理術:三個步驟,用圖像將想法植入對方的大腦中

說不清楚的,就用圖解讓人一看就懂。 這是我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提到的一個觀點。 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書名: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71878,頁數:352,出版社:天下文化,作者:劉奕酉,出版日期:2025/02/27,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當我們用文字、語言來表達時,可能會因為對方和自己有著不同的經歷背景、經驗認知與價值觀,而有理解上的差異,然後各自在腦中描繪出不同的圖像。 這時候,就會造成溝通上的阻礙。 為了縮小這個認知上的差異,使用「視覺化圖解」是個好方法! ... 你該學會視覺化圖解的兩個理由 多數人對於視覺化內容的反應遠勝於文字。 我們每天從外界接受、傳達到大腦中的資訊,超過九成都是屬於視覺化資訊,而大腦處理視覺化資訊的速度,約莫是處理文字資訊的六萬倍以上;面對海量的資訊,我們最先注意到的,肯定是視覺化的內容。 在網路社群中,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說清楚,不等於聽明白:用認知科學提升溝通影響力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說清楚,不等於聽明白:用認知科學提升溝通影響力

「你怎麼還是聽不懂呢?我不是說了嗎?」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說得很清楚,但對方卻還是一臉困惑,甚至做出與我們期待完全不同的行動。 真的很惱人,對吧? 這種「說了很多遍,對方還是不懂」的溝通困境,其實不是因為對方「不聰明」,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對齊」對方的認知框架。 學習了很多溝通表達技巧仍然不管用?這本書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剖析溝通問題,提出一個關鍵觀點:好的溝通不只是讓自己講清楚,而是讓對方真的聽懂。 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認知科學為你揭曉溝通的本質與解決方案書名: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認知科學為你揭曉溝通的本質與解決方案,原文名稱:「何回説明しても伝わらない」はなぜ起こるのか? 認知科学が教え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本質と解決策,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71618,頁數:312,出版社:天下文化,作者:今井睦美,譯者:卓惠娟,出版日期:2025/02/27,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你知道嗎?「說」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從倦怠到自主,  重拾掌控感的五大關鍵

書選閱讀

書選閱讀|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從倦怠到自主, 重拾掌控感的五大關鍵

「那就躺平吧!」 看的書名不自覺冒出這個念頭。 躺平就真的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嗎?當然不是。 大多數人不想上班,是因為感到倦怠。 然而「倦怠」並不是單純的身心疲憊,而是一種「失去主導權」的狀態,覺得我們的時間、精力、決策權逐漸被外部環境吞噬,導致無力感加劇。 要想解決倦怠的問題,關鍵就在於「掌控主導權」。 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核心概念,就是如何奪回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倦怠的5大解藥,從有毒工作中奪回你的人生書名: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倦怠的5大解藥,從有毒工作中奪回你的人生,原文名稱:The Cure for Burnout: How to Find Balance and Reclaim Your Life,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90992,頁數:368,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艾米莉.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