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2024 知識自雇者的年度閱讀書單(下):突破思維篇

書選閱讀|2024 知識自雇者的年度閱讀書單(下):突破思維篇

延續上篇我分享了精進思考的年度主題書單

書選閱讀|2024 知識自雇者的年度閱讀書單(上):精進思考篇
今年閱讀了250本書,分享了180本閱讀觀點。 如果你是長期關注我臉書的,不知道是否對哪些書格外有印象呢?事實上,要挑出十本代表年度書單,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沒有必要(?) 因為我相信,每一本書都有其合適的讀者。 可以幫助到需要這本書的人;最起碼,成就了作者的寫作夢想,包括我在內。所以,我認真的寫每一本書,也盡力將我看過的每一本書,找出它的受眾、發揮價值。 這是過去幾年我在做的,也會持續下去。 今年我想換個做法。與其說是年度書單,倒不如說是有明確受眾的主題書單,是我認為你可以先看、也會有收穫的十本書。 不是其他不夠好,而是這十本更適合現在的你。 也因為有了數量上的限制,也讓我更審慎的評估和選擇放入名單內的書選。如果可以,我希望你更關注這一年來我分享過的一百多本書,而不僅僅是這十本。 ... 這次的主題包括:精進、突破和經典。 有時候,我們希望精進自己的能力,包括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在做人處事上都能更圓融順利,那麼這十本精進思考的書或許能給你一些幫助。 有時候,我們在能力上沒太大問題,但總覺得心裡不是那麼踏實、甚至有點悶;也可能我們正面臨著一堵看不見的牆,亟欲打破

這十本好書,適合想要在效率或效能上有所提升與精進的人,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上期望全面提升的技巧或建議。

接下來分享的,是突破思維的年度主題書單。


適合外在看似美好,內在卻感到徬徨無助的人,需要的不是什麼提升效率或效能的技巧,而是如何在思維上找到轉變的契機或建議。

...

01|中年之路


中年危機,可能比你我想像的更早來到。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後的直觀感受。書中對中年危機是這樣定義的:

「人生走到一個階段時,舊有的生活模式和自我認知開始崩解,而新的生活方向和自我認同尚未建立,所引發的一種心理狀態。」

不是生理的轉變,而是心理上的重置。

可能是婚姻不如預期、工作失去熱情、事業發展停滯,或是在個人經歷上的失望;也可能是人際關係發生變化、職涯發展遭遇瓶頸,甚至是意識到身體機能的衰退,人生有限或死亡意識的提升等等。

這些因素會動搖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和人生目標。導致開始質疑自己過去的選擇和未來的方向,並感到迷茫、焦慮、沮喪、空虛,甚至絕望。

而這本書探討的,正是中年危機這一人生階段的心理轉變過程,以及我們可以如何積極地面對和處理這個過程,實現更完整、更有意義的人生。

如果說中年危機是心靈成長的契機,可以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並尋找更真實的自我。那麼反過來說,我們也未必要等到中年危機出現才開始做這些,隨時都可以。

完整閱讀:書選閱讀|中年之路:中年危機不是年齡與生理的轉變,而是心理上的重置過程

...

02|一如既往


「人心思變,人性不變。」

如果用一句話為《一如既往》這本書下註解,我想會是這句話。

摩根.豪瑟用二十三個短篇故事,告訴我們人類行為和思維模式的不變真理,即使在這個快速變化、又複雜的世界中,我們渴望著更多可能性、做出更好的決策,以及過上更好的生活。

相較於前一本《致富心態》同樣採用故事的形式講述一些亙古不變的道理,在這本新書中用更淺顯易懂的方式述說更多元化的故事,讀起來更輕鬆、也更有趣。

真心推薦你自己閱讀每一個章節。

這裡不再逐一摘錄重點,但我想和你分享從這本書中體認到的三個觀點:

一、人類的行為和思維模式有些是永恆不變的。
二、市場受到故事的影響,比數據更多。
三、不見棺材不掉淚;除非親身經歷過,否則有些教訓永遠不會深入人心。

人們往往會覺得自己是天選之人、是特例,而忽視別人的經驗。

「最有說服力的事物,莫過於自己的親身體驗。」

你可以閱讀、可以學習,也可以具備同理心。但在你親眼目睹之前,通常不會知道自己願意做什麼、想要什麼、又願意做到什麼地步。我們都不知道當自己遭遇極端的環境變化時會做出什麼反映,唯有親身經歷了才會知道答案。

或許你自認為知道會如何應對風險,但是真遇到了才會發現:嗯,比自己想得複雜。

我從中獲得啟發是:不要盲目地模仿別人的成功或失敗,而要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和成長,並尊重別人的經歷和選擇。

完整閱讀:書選閱讀|一如既往:歷史永遠不會重演,但人總是會。我從這本書體認到的三個觀點

...

03|深刻認識一個人


大衛.布魯克斯的三本著作

《成為更好的你》(The Road to Character)
《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n)
《深刻認識一個人》(How to Know a Person)

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一本書探討了內在品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克服自我中心和表面的成功來培養深層次的品格。第二本書則談到了人生的第二座山,代表一個人在實現個人目標之後,尋求更有意義的承諾和為他人服務的階段。

這些讓我們反思,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有同理心的人,以及如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繫。

第三本書進一步深化了這些概念,專注於如何真正看見和理解他人,並建立更深刻的人際連接。

我很喜歡書中的學習當個「照亮者」的說法。

那些能深刻看見他人,讓他人感到被理解、被聽見的人;他們具有幫助他人敞開心扉,促進深層和治愈性聯繫的能力,大衛稱之為照亮者。

大衛認為,成為照亮者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如果我們願意,可以透過實踐以下原則來建立更深刻的人際關係,並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成長和變化:

一、學會如何深入觀察他人,注意他們的言行和情感。
二、和他人進行有意義的對話,聆聽他們的故事,並給予適當的回應。
三、讓他人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被認可、聲音被聽到,以及存在是被理解的。
四、看見他人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能夠在他人身上看到偉大之處,從而在自己身上也看到不凡的價值。

「對他人抱持好奇心與開放態度。」

大衛建議,用這樣的心態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真正了解他人,透過深刻的人際連接來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讓自己成為一位照亮者。

期許自己不只是造局者,也能成為照亮者。

完整閱讀:書選閱讀|深刻認識一個人:如何發現自己與他人的非凡之處,成為更好的自己?

...

04|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


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這個觀點是基於自我破壞的概念。

書中用山來隱喻,我們每個人所面臨的內在挑戰和外在障礙。

外在障礙顯而易見,內在挑戰卻視而不見。有時候,明知道自己應該向前邁進,卻因為某些無意識的需求而停滯不前。你也會這樣嗎?這就是自我破壞的表現。

人的內心擁有兩種互相衝突的欲望:一種是有意識的,另一種是無意識的。

我們可能會因為潛意識中的某些信念或需求,而進行自我破壞的行為。比方說,我們可能渴望成功和財富,但如果在潛意識中相信富人都是自私的,那麼這種信念可能阻止自己去追求財富。

這本書提醒我的是:深入理解與直面自己的內在需求和信念;這些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動力,但往往也可能是阻礙我們前進的障礙而不自覺。

這些山往往源於內化的創傷和應對機制。

當我們在探索如何克服外在障礙時,往往忽略了內在需求與信念帶來的影響。只有當我們意識到並處理這些潛在的自我破壞行為時,我們才能真正地釋放自己,跨越那座山。

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發現和成長的過程。

學會與實現自我控制,最終達到自己的願景和目標。

完整閱讀:書選閱讀|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意識與處理潛在的自我破壞行為,才能真正地釋放自己、跨越那座山

...

05|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


合情,談合理才會管用;否則只是各談各的調。

自己在談賽局或溝通時,也一直會把這一點納入思量的範圍;講道理不難,但要讓人心悅誠服好難。

但真的要做到如此嗎?好像也沒必要。

看到序中問到:上一次因為自己開心而笑出來,是什麼時候的事?

我們的人生會不會過得太用力?我想三十歲前的我是如此,但重新一遍我還是會很用力。沒有這些用力,我不會懂得現在的放鬆,也沒本事可以放鬆。

用力也好、放鬆也罷,都很值得。因為這是我的人生,不需要照著別人的意思去活;也不需要別人幫我過自己的人生。

正如書中的最後一段話

「所謂的好日子,只要我們自己覺得好,就夠好。」
「你願意打造屬於你的標準,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標準,人生就有了值得的可能。」

值不值得,你自己說了算。

完整閱讀:書選閱讀|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

...

06|最佳狀態


丹尼爾.高曼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作家和演講者。

被譽為情商的創始人和權威,曾經在《紐約時報》擔任科學記者,並獲得過普立茲獎,現在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也是一位知名的顧問和教育家。

三十年前,他提出了「情商」的觀點。

改變了我們對於情緒的看法,也讓我們知道情商的重要性,這是一種能夠調節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以及與不同類型的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

情商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成功率和健康狀況,也能透過不斷學習與實踐而提高,像是認識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培養同理心、理解與尊重他人的感受、積極傾聽與反饋、清楚溝通與表達自己的情感、換位思考等等,都是能有效提高情商的方法。

但是,情商的作用僅此而已嗎?

他和卡利.查尼斯合著的這本書,再次揭露了情商的強大作用:不僅能幫我們達到心流狀態,還能讓我們時刻保持最佳狀態,取得高效表現

心流,這個名詞我們都不陌生。

這是由奇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在 1975 年所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概念,是一種讓人感到快樂和充實的的狀態。當人們全神貫注於自己的活動,並且感覺自己的能力與活動相匹配時,就會進入心流狀態。

儘管「心流」已成為巔峰時刻的同義詞,但卻十分罕見。

丹尼爾和卡利認為,我們更需要的其實是「最佳狀態」,這是一種只需努力就能達到的狀態,遠比巔峰心流更常出現。在最佳狀態下,我們會感覺極好、心情愉悅、頭腦敏銳、生產力高、更具創造力、對工作也會更滿意與投入。

但是,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

心流和最佳狀態,都是一種高度專注、高效能、高滿足的心理狀態。

心流狀態,是一種完全沉浸在工作中,忘卻時間和外界干擾的狀態;最佳狀態,則是努力在每一天做到最好,累積真正滿足感的一種狀態。

心流狀態,對多數人來說是很罕見的時刻,需要特定的條件和環境才能觸發,也需要工作難度和技能水平的平衡,更可能會讓人精疲力盡。相對來說,最佳狀態則是一種更常見的狀態,可以透過一些方法和技巧來培養和維持,可以持續學習和成長。

甚至有時只要工作有意義和價值,就可以進入最佳狀態。

我想這本書要傳達的核心概念是:比起外在條件驅動的巔峰心流,透過內在情商來提升自己在每一天都能達到最佳狀態的能力,更為實際也容易。

完整閱讀:書選閱讀|最佳狀態:比起巔峰心流,透過情商達到最佳狀態更為實際也容易

...

07|慢速工作力


慢速工作力,是一種追求有意義的成就,同時避免過勞的一種工作哲學。

白話來說,就是不瞎忙的工作術。

那麼,要如何實踐這個理念?把握三個原則:少做一些、自然步調,以及追求品質。更具體的說,就是

一、專注少數重要任務,提高品質和滿意度
二、根據節奏和能量工作,而非壓力和期望
三、追求卓越,而不僅僅是完成任務

質勝於量,才能帶來更持久和有意義的成果。對我來說,這是一種保持工作餘裕和高產出的狀態。

這本書可以說是 Cal Newport 先前《深度數位大掃除》和《深度工作力》這兩本書的內容延伸。

他在《深度數位大掃除》中探討如何在數位時代中精簡技術的使用,以提高專注力和生活品質;在《深度工作力》中則是提倡一種專注且不受干擾的深度工作狀態,藉此產生高品質的成果。

而在這本書中則是進一步深化這些概念,強調在工作中減少分心、專注於品質,在保持深度工作的同時,也該避免過勞和壓力。

在數位工具愈來愈便捷與多元化、追求速效的現在,你是否願意慢下來,重新思考生產力、專注力和技術的使用,以實現更有意義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呢?

慢速工作力,並不是速度慢,而是追求以一種更有意義和可持續的方式工作。隨時都能處於有餘裕的狀態,又能做好手上的關鍵任務。

必須提醒的是,書中觀點未必適用於所有人。

畢竟每個人的工作習慣和生活條件都有所不同,在實際工作環境中的限制和挑戰也有所差異。特別是這本書寫在深度工作力之後,我反倒覺得他是在提醒那些實踐深度工作力的人:過猶不及。

我們也不該過度簡化問題,誤以為只要改變工作方式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而忽視了其他可能影響生產力和幸福感的因素。特別在一些快節奏的工作文化中,往往被要求必須更快做出回應,這些原則的實踐肯定會承受更多阻力。

不過我想,轉變的關鍵仍在於思維與實踐。

我始終相信,有心改變,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沒有實踐,所有的答案都有問題。

完整閱讀:書選閱讀|慢速工作力: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可持續的方式工作

...

08|把時間買回來


把時間買回來,買回來的不只是自己的時間,也包括他人的時間。

怎麼做?將你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在高價值的任務上,其餘的用生產力工具取代、委派給他人。當你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就能換取更高報酬、購買更多他人的時間與精力為己所用。

這就是書中提到的DRIP四象限理論。

以賺錢與否、能量提升或耗損來辨識任務,可以劃分為四個象限,包括:

一、委派:不賺錢、耗損能量的任務。
二、取代:能賺錢、耗損能量的任務。
三、投資:不賺錢、提升能量的任務。
四、生產:能賺錢、提升能量的任務。

專注生產、重視投資;逐步取代、儘快委派。

核心概念是這十六個字,也是我持續貫徹的理念。關鍵就在於將低價值任務委派他人,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高價值的任務上。

完整閱讀:書選閱讀|把時間買回來,本質上是做好注意力管理

...

09|上位思維


不只是上位,而是成為真正的領導者。

要成功上位並成為一名出色的領導者,需要具備以下幾種關鍵思維:

一、策略思維|領導者需要能全局思考,制定長期目標和策略。
二、創新思維|鼓勵創新和變革,敢於挑戰現狀。
三、富同理心|理解和關心員工的需求和感受,建立良好的工作環境,有助於提升員工的滿意度和工作效率,並且能夠更好地解決團隊內部的問題。
四、決策能力|能在壓力下做出果斷的決策,並且承擔決策帶來的責任。
五、成長思維|願意持續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樂於接受反饋,並且從失敗中學習。
六、協作思維|重視團隊合作,善於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同時能有效地分配任務,並且確保團隊成員之間的良好溝通。

這些思維方式能夠幫助你在職場上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領導者。

不過,光是具備這些還不夠。

你還必須杜絕那些會阻礙你上位的思維。否則,在公司眼中你只能是個優秀的獨立工作者,即使獲得上位的機會,也無法成為稱職的的領導者。

總結來說,我認為上位思維未必是實質上的上位,也可以是思維上的上位,在心態與行為上表現出真正的領導風範。

即使沒有權力,也能發揮影響力。

完整閱讀:書選閱讀|上位思維:不只是上位,而是成為真正的領導者;即使沒有權力,也能發揮影響力

...

10|決策的藝術


關於決策的書我曾經看過不少。

不論是過往擔任高階幕僚,還是現在成為自雇者與一人公司,總需要面對棘手的決策難題。

比起做什麼決定,我認為做決定的時機點更難。

書上能教你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但何時該做出?怎麼樣才算是最佳的時機點?這些卻少有觀點談論。原因無他,這牽涉太多個人因素,很難有標準答案或準則可以依循。

而這本書談倫的就是決策的時機點。

不過與其說決策,不如說「攸關人生的重大決定」會更為貼切吧!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面臨不少重要的決定,像是該不該開始一段感情、要不要繼續一段關係、是不是該從一份工作離開等等。

其中「開始、留下和離開」這三個階段的決定,會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讓我們更接近或遠離自己的目標和夢想。這也是這本書所要探討的問題:

「如何在這些關鍵時刻,做出明智、不後悔的決定呢?」

完整閱讀:書選閱讀|決策的藝術: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明智、不後悔的決定?

...

看完這兩份書單還不過癮,覺得少了什麼對嗎?

今年有不少經典好書重出版,也有知名人物的傳記,像是張忠謀時隔二十六年才出版的自傳下冊,以及追憶今年逝世的查理.蒙格所出版的三本書。

都是值得你我好好閱讀的經典書籍。為此,我也整理了一份年度書單。

回顧 書選閱讀|2024 知識自雇者的年度閱讀書單(上):精進思考篇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2|思維破局、行動突圍,讓影響力看得見!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2|思維破局、行動突圍,讓影響力看得見!

嗨,我是奕酉。 在上一期的電子報中,我們談論了「選擇與影響」這個主題,分享了選擇帶來的影響力,以及如何提高個人的影響力?收到一些回饋與詢問,我也和幾位讀者有了進一步的交流,衍伸出「如何思考」這個議題。 這真的挺有趣的!的確,在授課與交流的過程中,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老師,你說的這些聽起來都很有道理,我自己看書中的案例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但是,自己想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不清楚該如何思考,才能產出好的結果? 你也會有這樣的疑惑嗎? 我想讓你知道,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所接收的這些成功經驗或有效方法,大多是省略了思考的脈絡的。比方說,在表達一個觀點時,我們會說明根據來支持這個觀點,然後用一些實例來佐證這些根據。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表達更簡明扼要、合乎邏輯,也是為了強化與聽眾的連結與說服力。 但我們不會去說,試過哪些失敗的案例、無效的方法,或說服力不足的根據,對吧?因為多數聽眾對於我們「試誤」的過程可能不感興趣,他們更想知道成功的最短途徑是什麼? 但「試誤」是思考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步驟。 當我們看得見那些錯誤、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獵豹閱讀法:快速不是終點,思考的價值在於輸出

書選閱讀|獵豹閱讀法:快速不是終點,思考的價值在於輸出

「不只是閱讀技巧,而是面對資訊時的策略姿態。」 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種直觀感受。 只是讀得多又快,讓人工智慧來就好了,對吧? 獵豹閱讀法的概念,是運用科學原理,透過分解任務訓練閱讀,達到速度、理解能力同步提升並學以致用。 在我的理解,快速閱讀的終點不該只是讀完更多的書,而是擁有更強的思考力與話語權。從書中我也歸納出的四個核心觀點: 一|閱讀的價值,在於精準的捕捉觀點能力 二|快速閱讀不在於讀更多,而是為了說更好 三|視覺化掃描,養成建構知識圖譜的習慣 四|閱讀的終點,擁有思想的影響力 ... 一|閱讀的價值,在於精準的捕捉觀點能力 我們每天接收大量的訊息,但只有極少數能轉化為可用的觀點資產。閱讀的價值不在於快速,而是能否精準的捕捉到核心的資訊並轉化為觀點? 書中提出了一個不錯的切入點:如何讓大腦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最該記住的那兩成關鍵資訊? 我認為,僅僅「抓重點」是不夠的。而是在閱讀中不斷自問:這個訊息帶著什麼樣的觀點性?我又該如何轉化為自己的表達觀點? 獵豹式的快速吸收,就是像金字塔一樣,由下而上層層過濾轉化為自己的觀點。 一)快速略讀:這本書想說什麼? 二)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一流、二流、三流的表達術/說話術/提問術:掌握建立關係、精準傳達、引發思考與行動的技術,全面提升你的溝通能力

書選閱讀|一流、二流、三流的表達術/說話術/提問術:掌握建立關係、精準傳達、引發思考與行動的技術,全面提升你的溝通能力

桐生稔在不同時期出版的三本書。 他是日本的職場溝通與人際關係專家,專注於說話、表達和提問技術的研究與教學。他的教學風格實用而直接,擅長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授能在日常和職場中立即見效的技巧,這一點在他的書中也能清楚感受到。 桐生稔認為溝通不僅是說話的藝術,更是一種讓對方舒服並願意行動的能力,這和我時常在強調要兼具理性和感性的「精準表達」是一致的概念。 一流、二流、三流說話+表達套書(2本)書名:一流、二流、三流說話+表達套書(2本),原文名稱:雑談の一流、二流、三流、説明の一流、二流、三流,語言:繁體中文,頁數:456,出版社:商周出版,作者:桐生 稔,譯者:邱香凝,李貞慧,出版日期:2024/01/20,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一流、二流、三流的提問術: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打造你的不平等優勢,找到低風險創業的起步策略

書選閱讀|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打造你的不平等優勢,找到低風險創業的起步策略

最近在一場訪談中被問到做為自雇者的「優勢」。 我腦中快速浮現了幾本書。不過說到和創業、自雇者最有關聯性的,應該是五年前看過的《The Unfair Advantage》這本書。 「善用個人的不平等優勢,以最低風險、小規模測試市場,逐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微型公司。」 即使資源有限,善用不平等優勢,每個人都能創造成功事業,就是這本書的核心觀點。 回過頭來看,我在知識自雇者這條路上其實印證了書中不少觀點,也的確是持續創造與善用不平等優勢來打造與發展自己的事業。 ... 那麼,我是如何理解這本書的? 做為知識自雇者,我會從「知識創業」與「內容產業化」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創造不平等優勢。結合這些年在寫作、教學與知識變現的經驗,總結出四個觀點: 一|盤點與形塑「不平等優勢」的組合 二|低成本創業的關鍵是以「內容」驗證市場 三|個人品牌即人脈;不靠資源,而靠「價值」連結 四|創業的本質是「影響力累積」而不只是賺錢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