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雇者筆記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累死、就是餓死,其實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
講師不是累死、就是餓死,其實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 當我成為自雇者後就不時聽到這種說法。當時我心裡想的是:為什麼會這樣?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什麼?背後運作的機制又是如何? 可能是數理背景和從事策略幕僚的經驗,讓我對任何觀點或說法都會抱持著批判性的態度;除非我能驗證,否則就不會貿然接受。如果查證後只是統計結果或既定印象,那就更好辦了:成為打破它的人就好了。 我的觀察是,之所以會累死或餓死,是因為建立在「廉價勞工」這個前提上,領的是鐘點費、販賣的是時間,而又認為時間是廉價的。 模型是這樣的:收益=Σ(單位價格×時間) 不論是講師或邀約方來說,似乎對於單位價格已經預設了天花板。當我詢問為什麼不能超過,也總得不到讓我滿意的答案。 「因為預算限制,而且大家都這樣。」 「年資高、更有名的領這個數,那就是天花板。」 仿佛大家都默默接受這樣的邏輯,於是只能在時間上下功夫。一年三百、四百,甚至我聽過一千個小時的,真心覺得佩服,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鐘點費的限制,需要大量的課程來撐起收入,自然會感覺會累死;不想累死就少接些課,但又怕餓死。 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