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雇者筆記

關於自雇者的學習、反思與經驗分享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累死、就是餓死,其實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

自雇者筆記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累死、就是餓死,其實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

講師不是累死、就是餓死,其實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 當我成為自雇者後就不時聽到這種說法。當時我心裡想的是:為什麼會這樣?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什麼?背後運作的機制又是如何? 可能是數理背景和從事策略幕僚的經驗,讓我對任何觀點或說法都會抱持著批判性的態度;除非我能驗證,否則就不會貿然接受。如果查證後只是統計結果或既定印象,那就更好辦了:成為打破它的人就好了。 我的觀察是,之所以會累死或餓死,是因為建立在「廉價勞工」這個前提上,領的是鐘點費、販賣的是時間,而又認為時間是廉價的。 模型是這樣的:收益=Σ(單位價格×時間) 不論是講師或邀約方來說,似乎對於單位價格已經預設了天花板。當我詢問為什麼不能超過,也總得不到讓我滿意的答案。 「因為預算限制,而且大家都這樣。」 「年資高、更有名的領這個數,那就是天花板。」 仿佛大家都默默接受這樣的邏輯,於是只能在時間上下功夫。一年三百、四百,甚至我聽過一千個小時的,真心覺得佩服,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鐘點費的限制,需要大量的課程來撐起收入,自然會感覺會累死;不想累死就少接些課,但又怕餓死。 這就是「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自律和意志力沒那麼可靠。你該做的是搭建四個系統,從自由工作者蛻變為自雇者,活成一人公司

自雇者筆記

自雇者筆記|自律和意志力沒那麼可靠。你該做的是搭建四個系統,從自由工作者蛻變為自雇者,活成一人公司

「自由工作者的人生發展,就是在雞血和雞湯中徘徊。」 在書中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話。 自律才能自由,所以你得學會自律;這聽起來很雞血。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並且一直做下去,你就無需自律;這聽起來也很雞湯。 常聽到有人說成為自由工作者,你得自律、得樂觀,甚至要多才多藝。 似乎沒有斜槓、不夠自律,就沒有資格成為活得好、活得自在的自由工作者?我不這麼認為。 比起自由工作者,我更願意用自雇者或一人公司的說法。雖然不少人覺得這沒有差別,但我認為在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上還是不同的。 自雇者,顧名思義是自己雇用自己。 所以你得懂得兼容僱主視角與員工視角來看待一切活動;如果你具備多一點職場經驗,多一些管理職、甚至是雇主經驗,那麼就更能懂得這兩種視角的不同,兼容並用。 做為雇主,你對自己負責、管理價值;做為員工,你為自己賣命、創造價值。 一人公司,則相較於自雇者更多了公司的概念。 意即用公司的思維來經營自己的事業,你必須要有願景、使命,然後展開一連串的長中短期目標與行動;你也必須顧及「產銷人發財資法創」等面向的考量,自己做不來的就學習或外包。 總之一家公司或企業該有,你也該具備對應的思維、能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自雇者需要哪些必備的能力?兩個底層邏輯幫你找到安身立命的關鍵

自雇者筆記

自雇者筆記|自雇者需要哪些必備的能力?兩個底層邏輯幫你找到安身立命的關鍵

「自雇者有哪些一定要會的能力?」 這是今天的演講後被問到的一個有趣問題。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預設有個複數以上的答案,我以前也應該會這麼回答。 不過這些年,在心態上又有不小變化。 「你們覺得自雇者有什麼能力一定不需要的?」 我反向拋出了這個提問。然後看到大家若有所思的想說些什麼,但始終沒有人真正說出來一個答案。 我接著解釋,這麼說並不是在強調自雇者很厲害、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行。 「你不會的,全都是成本與風險。」 而你的能力愈弱,成本與風險也就愈高。這是我要告訴大家的第一個觀點。 ... 所以說,沒有一項能力可以完全不需要。 什麼都要會一點,至少外包也得知道錢花的值不值得? 不過這麼說好像等於沒說,所以我又給了一個簡易的模型:由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取價值所形成的一個迴圈。你可能已經聯想到商業模式。 對,這就是商業模式的三個核心元素。 你可以用這個模型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創造價值的能力?有哪些傳達價值的能力?又有哪些獲取價值的能力? 如果其中某個要素的能力較弱、甚至完全沒有,那麼那就會成為你的罩門,即使能存活下來,也會活得很辛苦! 比方說,以進入門檻很低的講師為例。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劉潤的六條寫作心法,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和影響他人的武器

自雇者筆記

自雇者筆記|劉潤的六條寫作心法,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和影響他人的武器

寫作與演講,是能夠大規模影響他人的武器。 對於知識自雇者或商業顧問來說,這更是必備的能力之一。因為在商業模式中,這是少數同時兼具創造價值、傳遞價值與獲取價值作用的技能。 如果你想要獲取更多的影響力,我會建議你試著從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做起。因為寫作也是演講的基本能力,增進了寫作能力,也有助於演講能力的提升。 當然,這裡指的是商業寫作的能力。 在職場或商業場景中更需要的,也是商業寫作的能力,像是工作報告、企劃提案、履歷簡報或市場研究等,都是每個職場工作者經常要面對的。 寫得好,不一定能獲得機會;但寫不好,肯定會影響到你的職涯發展。 許多人認為自己寫不好文章,其實是寫不好給別人看的文章。你能在社群上發文、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就能寫好文章;只不過要讓更多人想看、願意看完,甚至在看完後會採取你期望的行動,那就有些難度了。 閱讀寫作技巧相關的書籍或許有些幫助。 書選閱讀|商業寫作的主題書單:十本好書讓你破除寫作障礙,提升產出速度與品質每位學習者都有自己的書單。 我也不例外,在商業寫作上,我有一份書單,會盡量控制在十本以內;如果發現更合適的書,就會進行汰換。 我將這份主題書單分為三類: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如何打造知識變現的商業飛輪?掌握四個關鍵字的底層邏輯

自雇者筆記

自雇者筆記|如何打造知識變現的商業飛輪?掌握四個關鍵字的底層邏輯

這是我在《高勝算的本事》中展現的一張圖。 裡頭有幾個關鍵字:知識變現、數據思維、系統思考與商業模式。 ... 第一個關鍵字:知識變現 知識變現,在近十年蔚為風潮,隨著生產力工具與技術愈來愈智能化,也大幅降低了產出高品質內容的門檻,幾乎人人都可以經營自媒體或社群;而具備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的人,也能藉由各種形式的分享來實踐變現,為自己增加第二份收入或是打造職涯的第二曲線。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雖然說知識變現的進入門檻變低了,但想要在這個領域占得一席之位、或是藉此賴以維生,卻是愈來愈困難了。 比方說,不少人在分享閱讀心得,但為什麼總是少數幾位能受到較多的關注與青睞?明明自己的文筆不錯、知識量也不比人差,為什麼寫了一、兩年還是無人問津?這是因為,知識變現並不單單只是「知識」與「變現」之間的關聯而已。 那麼,知識該如何變現呢? 這個問題我可以用數據思維來思考。 ... 第二個關鍵字:數據思維 數據思維,是使用數據來思考與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包括問題診斷、脈絡拆解、分析判讀與論點表明四個階段的步驟。 每個階段都需要運用到數據來釐清問題、確認目標與成效。藉此我們才能得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我想告訴年輕時的自己,關於職場的五個面向、三十條體悟

自雇者筆記

自雇者筆記|我想告訴年輕時的自己,關於職場的五個面向、三十條體悟

又到了歲末反思的時間點,今年你過得好嗎? 最近,看到不少人在討論:有哪些話,你希望告訴年輕時的自己?回顧自己也累積了近二十年的工作經歷,從職場工作者到現在的自雇者,的確有不少感觸與省思。 若說有什麼能提醒過去的自己,我想總結為五個面向、三十條體悟: 關於成長規劃 1. 抱持新人姿態,避免新人心態。 2. 寫下每日見聞與觀點,成長最快。 3. 看懂《金字塔原理》與《與成功有約》這兩本書。 4. 迴避的問題總會在下個路口等著你。 5. 別用戰術的勤奮,掩飾戰略的懶惰。 6. 吃虧就是佔便宜,只要你看得夠遠。 7. 將自己定位成問題解決者。 8. 抱持好奇心與熱情,做個長期主義者。 關於向上管理 1. 主管不是宣泄負面情緒的對象。 2. 即使不能尊敬,也要做到尊重;具體來說,就是不要當眾反駁觀點,意見分歧在私下溝通。 3. 向上管理,從對齊現況與預期目標做起。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獲得工作自由與彈性的準備:在完成分內工作之餘,有意識地挑選任務

自雇者筆記

自雇者筆記|獲得工作自由與彈性的準備:在完成分內工作之餘,有意識地挑選任務

許多人嚮往在工作上,有著充分的自由與彈性。但真給你了又如何?你清楚自己要做些什麼嗎? 在問題解決的培訓課程中,往往會聽到學員對於問題癥結點的各種原因(或理由),像是「資源不足、時間不夠或是沒有獲得主管足夠的支持」等等。我總是會反問一個問題:如果你獲得了足夠的資源、時間或支持,這些問題就能獲得解決嗎? 不意外的,多數都是沉默的。 是啊,擁有這些不代表是問題解決的保證,還有著其他因素的綜合影響。那麼,為何又能斬釘截鐵地說這些是「主要」原因呢?如果我們無法肯定地說「是的,給我這些資源與支持,我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在對方眼中,這些就只是藉口或理由而已。 因為我們根本還沒想清楚,說不出站得住腳的論點。 ... 想要獲得工作上的自由與彈性,得靠自己去創造機會,而不是等待別人給予機會的。大約在工作十年左右,我的體悟是: 在完成分內工作之餘,有意識地挑選任務。 轉譯成遊戲中的概念,就是在完成主線任務之餘,挑選有價值的副本來攻略。 「搞清楚哪些事只有自己能做到、也能做好?哪些事有機會做的比別人好?哪些事,別人也能做到標準以上?」 「捨棄最後一項,再從前二項中決定不做什麼。將餘留下來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你真的需要策略嗎?三個建議,檢視自己需要的是策略、行動,還是修正目標?

自雇者筆記

自雇者筆記|你真的需要策略嗎?三個建議,檢視自己需要的是策略、行動,還是修正目標?

一位朋友問我:可以聊聊策略嗎? 我問對方為什麼想聊「策略」這個話題?他告訴我因為周遭都在說,感覺好像不懂策略、沒有策略就做不好事情,而他也覺得自己陷入了瓶頸,不知如何突破。 ... 先說說你怎麼做的吧! 在不清楚問題是什麼的情況下,談策略還為之過早。而且我認為,大多數人需要的並不是策略,而是直面與檢視問題的能力。 我們都太習慣以直覺或經驗來判斷眼前的問題,或者是以他人的成功來投射那是自己需要的答案;前者容易產生自利偏見或邏輯偏誤,後者未必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起手式,就是先搞清楚「現狀」與「目標」是什麼?而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你真的確定現狀是自己「以為」的那樣嗎?要不要問問別人是怎麼看的。而「目標」的設定真的是合理的嗎?抑或是錯誤的期望而已。這兩件事其實比多數人所認為的困難的許多,加上容易產生比較心態,就會將現況和目標說得很漂亮,別人沒被騙到、結果自己倒是信以為真了。 錯判了現況與目標,後面的方法、策略、戰術或任何你想得到的做法,都不會發生效用。就好像我們在用導航時,設錯了起點和終點,怎麼樣也不會抵達心中期望的目的地。 ... 誠實的面對自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別用戰術的勤奮來掩飾戰略的懶惰?沒有願景與目標管理,其實你連勤奮都談不上

自雇者筆記

自雇者筆記|別用戰術的勤奮來掩飾戰略的懶惰?沒有願景與目標管理,其實你連勤奮都談不上

從一個人的策略(戰略)與計劃(戰術)可以看出他的願景與目標是什麼,或者他根本沒有想過這些。 沒有願景與目標,就只是「碎片化規劃」 不管是在企業談策略佈局,還是一對一交流職涯規劃,我都會花不少時間在釐清與確認「公司/你的願景是什麼?」盡管許多人還是覺得沒必要。 「老闆就交代目標是這樣啊。」 「我怎麼知道老闆的願景是什麼,他又不說…」 我遇過不少主管,希望員工能主動、更積極的去想主管要的是什麼。 這很好,真的!但前提是主管自己有很明確的思維模式嗎?如果沒有,你希望員工想,但員工只能猜,因為主管都不見得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在這種場景下所做的規劃,都只是碎片化規劃。 碎片化學習,讓你有充實感,但無法有效累積;同樣的,碎片化規劃,讓你有成就感,但無法具體實踐。前者無法將知識與經驗產生連結,後者無法將行動與願景產生連結。 你知道為什麼你訂的年度計畫總是失敗嗎? 因為那只是種碎片化規劃,與前一年、後一年沒有連結,更沒有與你的長期願景、使命連結,只是抱持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的態度。 成功不知道為何成功,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