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所做的每一個決策,並且不斷調整過程中的細節。這不僅是對過程的尊重,也是對自我成長的重視。每一步都能讓我們學會更多,並且讓我們在進步的過程中更加穩定。
更重要的是找回對周遭事物的觀察力與敏銳度,一切不再理所當然。
而這樣的穩定,正是推動我們最終達到長期成就的關鍵。就像我做為一位自雇者,同時也是一名內容創作者,在創作或工作中,如果總是被迫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每個任務,很可能反而會讓自己忽視了過程中可以學習的深刻教訓。
相對地,當我們選擇慢下來,並將焦點放在品質而非速度上,我們的進步將變得更為深遠。
用自己的節奏,累積出真正的自信
在這樣的高頻率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是否跟得上別人的步伐。
許多朋友向我表達過類似的焦慮:
「看著周圍的人都在快速成長,自己是否也該加速?」
但我認為,真正的自信並不是與他人競速,而是能夠專注於自己的步伐,專注於自己的成長。當我們能夠在自己的節奏中進行調整、學習與改進,我們不僅能積累知識和經驗,還能建立起源自內心的堅實自信。
這種自信的來源是內在的,並且隨著每一步的累積而逐漸加強。
當我學會相信自己的節奏,並且允許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實踐,我發現,這樣的自信比任何一次外界的認可都要持久,也更加有力量。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一個正確的步伐
我們常常被周圍的環境所驅使,總是焦急地想要趕快達到某個目標。
但事實上,成長是一步一腳印的過程,並不是一場速度競賽。當我們學會放慢腳步,重新審視每一步,才會發現,真正的進步並不在於速度,而是在於是否每一步都走得穩健、踏實。
我們常被社群網路上的成功個案吸引了目光,錯把「最後一哩路」當作「快速成功」的全部,卻忽略了先前的準備與試錯的累積。往好的方向,也許能激勵自己;但更多是往不好的方向,迷失了自己的步伐與節奏,成為沒被看見的失敗個案之一。
我自己最深的感受是,常被問到:如何閱讀與產出的如此快速?
當我回答每天閱讀兩小時已經持續了二十年之久,在六年多前也開始每天寫作兩小時後,往往在對方臉上看到的是驚訝和失落的表情,仿佛在告訴我:嘿!這太累了吧,我可幹不來。
我知道他們期待的是那些神奇、高效的方法與技巧,可是哪有這種東西?
天賦、努力和運氣,我認為這三者的綜效決定了每個人的表現。我們無法對天賦有調整的權力,但可以透過努力來爭取兌現擁有的天賦;而運氣在科學化的視角來看,也可以透過努力來降低不確定性和提升勝算。
所以說努力很關鍵,但也不是要你一股腦地瞎忙,而是要用對力氣、聰明努力。
當我們清楚努力的正確方式,也了解兌現天賦、增強運氣的具體做法,自然不再急於趕路,而是用自己的步伐前進,也就更能夠在每一個當下更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而這種成長,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停滯不前,反而會因為我們的堅持和穩定而愈加堅固。
當你對「○○○」感到焦慮,那麼你該處理的是「焦慮」的問題,而不是「○○○」的問題。
比方說,你對「自我成長」感到焦慮,不該是尋找「自我成長」的方法、技巧或書籍,而是先好好面對為什麼自己會感到焦慮?可能背後隱藏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自我價值的懷疑,或者對於無法達成目標的恐懼。
這些焦慮的根源若能被正視,我們才能更有效地處理。你可以這樣做:
- 反思焦慮的來源:問問自己為何會感到焦慮?是對失敗的恐懼、還是對自己要求過高?
- 調整自己的心態:接受焦慮的存在,並非要強迫自己一開始就消除它,而是從理解與接納中獲得平衡。
- 探索其他的策略:像是冥想、情緒管理技巧或尋求專業支持,這些方式能夠幫助我們釐清焦慮的情緒,讓其不再主導我們的行動。最簡單的方式,我會找不同的人聊聊,藉此對自己的焦慮有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最終,我們不是要讓焦慮消失,而是學會如何與它共處,並讓它引導我們進入更深層的自我認識與轉化過程。甚至反過來善用焦慮的力量,當作一種推力。
別急著和世界比快。慢慢走,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
期待下週與你分享更多洞見!
如果你覺得這篇電子報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朋友!
更多閱讀心得與思考分享,請見我的部落格: https://thinking-to-win.com
電子報的最後,和你分享最近閱讀的幾本好書。
一|人設大歷史(Tara Isabella Burton,二十張出版)
個人品牌當道,經常聽到「人設」這個詞。
與之相比,「自我塑造」是更深層次的概念。兩者之間有何差異?又該如何從「人設」轉變為「自我塑造」的思維,在個人品牌時代創造真正的影響力?
就是這本書所要探討的核心內容。
完整閱讀|從「人設」到「自我塑造」的思維轉變,如何在個人品牌時代創造影響力?
二|高成效習慣(Brendon Burchard,星出版)
「高成效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練習的。」這是這本書中的觀點。
作者 Brendon Burchard 是美國的高績效教練與暢銷書作家。投入超過二十年的時間,研究全球頂尖表現者的行為模式,並從超過190個國家的資料中,整理出高成效者最關鍵的六種習慣:
1) 追求清晰:定義自己是誰、想成為誰。
2) 產生活力:管理身體、情緒與精神能量。
3) 提升必要性:讓行動變得有意義。
4) 提升生產力:聚焦在高價值任務。
5) 發展影響力:贏得他人信任,擴大正面影響。
6) 展現勇氣:面對不確定,仍願意真誠行動。
這六個習慣看似簡單,但卻彼此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一個可持續的高成效系統。不過對我來說,這套系統中的關鍵字不是「成效」而是「選擇」。
這是什麼意思?讓我和你分享四個觀點。
1) 習慣設計,其實是選擇權的鍛鍊。
2) 能量不會永遠充沛,需要設計可再生的節奏。
3) 影響力,是與對的人建立長期信任。
4) 真正的成效,是把時間用在值得之處。
現在的我來看這本書,不是一本時間管理工具書,也不只是一本勵志書。它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重新審視:我花力氣經營的那一切,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
我不會追求永遠高效,但希望自己每一次投入,都是基於清晰的目標與自願的選擇。
高成效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剛好;剛好接住了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三|愈忙愈要會表達(Ros Atkins,時報出版)
書名不容易看出內容要傳達的概念,甚至可能誤解為是一本教你快速表達的書。
事實上,這是一本關於「簡報策略」的書。
不過,我說的不是做簡報(presentation),而是作簡報(present)的策略。
無論是工作、學習或日常生活中總有需要清楚表達想法的時候,像是準備報告、撰寫文章、參加面試或簡報,這些都需要簡報(present)能力。能夠簡明扼要、言簡意賅表達出想法的人,自然能獲得更多的關注與好感,也因此帶來更多的機會。
作者 Ros Atkins 在 BBC 任職超過 20 年,包括主持人、記者和分析編輯等角色,解說的能力無庸置疑。他在書中分享多年來在高壓新聞編輯室積累的心得,歸納出十個有效解說的原則、七個清晰表達的步驟,以及在實際情境的應用解析。
我們未必有像 Ros Atkins 一樣的職場需求,但可以借鏡他的解說技巧,應用到需要簡潔說明或說服的場景中。
完整閱讀|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四|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The School of Life,方舟文化)
不少人問我:你是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
老實說,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找到了」什麼,更準確地的說法是:我花了超過十年的職涯時間,活出了自己能承擔的選擇。
當我收到《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時,很直覺的想到了前不久看過的《你的工作值得嗎?》這本書,兩本書雖然語氣與切入點不同,但都在回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工作的價值到底怎麼衡量?」
有趣的是,這兩本書都不是從市場、待遇、成就這些「外在成功標準」出發,而是回到個人的內在主體性與意義感。如果說《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是從「內在驅力與結構脈絡」來幫助你看見你要什麼;那麼《你的工作值得嗎?》就是從「價值實踐與倫理視角」來提醒你要對你要的東西負責。
這兩本書放在一起閱讀,會讓人更清楚一件事:
工作的價值,從來不是由別人定義的,而是由我們活在其中的樣子決定的。找到一份好工作,也不是找到一份「好的職位」,而是你如何活出一種「更值得的」自己。
完整閱讀|工作的價值到底怎麼衡量?關鍵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你是否活出了想成為的自己
五|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深谷百合子,平安文化)
「看得懂,才能說得清;」
「表達的前置動作,其實是觀察。」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總結出的核心觀點。從書名來看,這是一本幫助你提升表達力的工具書;實際上則是一本訓練思考力的引導手冊。
「說不清楚,往往不是因為你的語言能力不好,而是根本還沒看懂問題的本質。」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這段話,這與我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書中所要傳達的概念是一致的。
分享三個書中我比較有感的觀點。
1) 觀察力,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2) 從觀察到輸出的「結構化轉譯」能力。
3) 精準觀察的兩大阻礙:心理預設、語言惰性。
六|信心決策法(Peter Atwater,天下雜誌)
信心如何影響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
-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會本能地只顧眼前、顧自己,不會想太遠的事。
- 當你太有信心、覺得自己能掌握一切時,反而容易忽略風險,做出衝動決定。
- 當一個人感到極度無助時,可能會出現五種反應,包括否認、逃避、過度控制等等。
- 人買東西不只為了便宜或需要,而是想要感受到「可掌控感」或「有確定性」。
當我們搞懂自己為何失控、何時過度自信,就能在混亂中找回清晰的判斷力。
具體該如何做呢?可以參考四個面向的建議:
- 辨識自己現在處於信心地圖的哪個象限?
- 拉開心理距離,不要只活在當下的情緒
- 容許一點不確定性,但設法找回控制感
- 信心管理 = 情緒管理 + 認知覺察
這本書要告訴你最重要的一件事:無法消除混亂,就在混亂中打造你的導航儀。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