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奕酉的書選閱讀、工作學習與生活觀察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4|破局者思維:如何用「反常識」行動突圍困局?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4|破局者思維:如何用「反常識」行動突圍困局?

嗨,我是奕酉。 這兩週我經歷了一段與自己內心深處對話的旅程。 包括幾場新書訪談、企業的培訓和做為聽眾參與了兩場活動;大部分的時間我都是站在台上,很久沒有以聽眾角色坐在台下與其他參與者互動。 不只是學到新知,我也感受到過程中不斷調整、進化的力量。 這一切的發現,都源於我最近參加的一場由「職游」所舉辦的職涯探索牌卡工作坊。在那裡,我透過三組不同的牌卡盤點:熱情性格、優劣勢與價值觀,重新檢視自己。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盤點過程,而是一場深入探索自我邊界的內心對話。 我忽然意識到,過去的一段時間,我在外部世界中的突破與成就,雖然讓我感到滿足,但真正的突破,其實是源自對自我的理解與調整。我開始問自己: 「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影響力?」 「我如何才能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保持真實與完整的自我?」 反思的過程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包括我在內,為什麼多數人會卡在合理的選擇與行動中? ... 常識的陷阱:為什麼多數人都卡在「合理」裡? 「大家都這麼做。」 「這就是市場的規則。」 「沒有人會這樣做,風險太高了。」 這些話聽起來熟悉嗎?它們不只存在於企業策略會議裡,也存在於我們每天的選擇中。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3|高附加價值、可複製的工作思維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3|高附加價值、可複製的工作思維

嗨,我是奕酉。 過去兩周讀了幾本書,分別從不同角度談論了高效能的工作方式。 像是《超級思維》討論如何運用心智模式突破思考盲點,《The Hacker Mindset》則分享了駭客的拆解思維,幫助我們系統化破解問題。而《Die Not-To-Do-Liste》則提醒我們,少做些低價值工作,才能真正聚焦在關鍵影響力上。 這些書讓我想起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工作(或者說「產出」更為貼切)才算「高附加價值」?而我們如何讓這些價值變成可複製的成果,而不是一次性的運氣? ... 價值的本質:市場買單的才是價值 很多人以為,努力和時間就能換來價值,我也曾經這麼認為。 但經過職場與市場的洗禮,我認知到一個事實:價值的本質不在於我們「付出多少」,而在於組織、客戶或市場「願意為什麼而買單」? 在《基恩斯的高附加價值經營》和《最高附加價值創造法》這兩本關於「基恩斯」這家日本企業的書中提到,基恩斯的成功來自於不斷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而不只是提高產量。 對個人來說,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2|思維破局、行動突圍,讓影響力看得見!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2|思維破局、行動突圍,讓影響力看得見!

嗨,我是奕酉。 在上一期的電子報中,我們談論了「選擇與影響」這個主題,分享了選擇帶來的影響力,以及如何提高個人的影響力?收到一些回饋與詢問,我也和幾位讀者有了進一步的交流,衍伸出「如何思考」這個議題。 這真的挺有趣的!的確,在授課與交流的過程中,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老師,你說的這些聽起來都很有道理,我自己看書中的案例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但是,自己想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不清楚該如何思考,才能產出好的結果? 你也會有這樣的疑惑嗎? 我想讓你知道,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所接收的這些成功經驗或有效方法,大多是省略了思考的脈絡的。比方說,在表達一個觀點時,我們會說明根據來支持這個觀點,然後用一些實例來佐證這些根據。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表達更簡明扼要、合乎邏輯,也是為了強化與聽眾的連結與說服力。 但我們不會去說,試過哪些失敗的案例、無效的方法,或說服力不足的根據,對吧?因為多數聽眾對於我們「試誤」的過程可能不感興趣,他們更想知道成功的最短途徑是什麼? 但「試誤」是思考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步驟。 當我們看得見那些錯誤、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1|選擇與影響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1|選擇與影響

嗨,我是奕酉。 構思了很久,終於推出我的電子報。詢問過不少人的建議,最終我決定將電子報的內容聚焦在我想做與我該做的,包括「生活觀察、工作學習與閱讀觀點」這三個面向,希望藉此與各位有更多的交流,也歡迎給我一些回饋或提問也行! 初期我會採取雙周出刊的方式進行,未來再視情況調整,嘗試在頻率與內容上抓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好了,讓我們進入正題。 ... 第一期的主題是「選擇與影響」。 過去這兩周,我參觀了國際書展、閱讀了幾本書,自己的新書也即將進入定稿並預計在這個月底出版,以及在日常與工作上的一些觀察,不約而同地指向了選擇與影響力這個話題。 ... 生活觀察|選擇的影響力 這週,我在附近的星巴克工作時,聽到兩個年輕人討論未來的職業規劃。 一個人說:「我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薪水還可以就好。」另一個則說:「我想找到能不斷學習、讓我成長的工作,即使一開始薪水不高也沒關係。」 我不禁想到:初入職場的自己會如何選擇呢?那時候的我,選擇的是後者。 但現在的我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 我們的選擇,往往決定了我們的成長曲線。有時候,短期內的安穩,可能會換來長期的停滯;而願意承受不確定性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