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奕酉的書選閱讀、工作學習與生活觀察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在職場與生活裡,我們常常「愈努力,結果卻愈不如預期」。原因不在努力不夠,而是努力錯了方向。多數人一看到問題就急著找答案,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最後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讓問題更複雜。在這一期電子報,我延伸了昨天在【思維進化論】活動中的分享,帶大家認識一個我長年在顧問案、提案與決策中使用的解題框架,幫助你在思維上抄捷徑,讓行動事半功倍。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3|別只是展現自己,而是讓別人因你而不同;兩種價值觀念,決定你是否永遠在競爭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3|別只是展現自己,而是讓別人因你而不同;兩種價值觀念,決定你是否永遠在競爭

嗨,我是奕酉。 我們常聽到「要展現自己的價值」的建議,好像只要把自己的能力和成果秀得夠清楚,大家自然就會欣賞你、重視你。 可是,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如果你只是單純想被看到,競爭的壓力也許永遠不會消失。如果你有長期追蹤我的文章或書籍,應該也常看見「創造價值、展現價值」的觀點。然而,觀點之所以是觀點,正是因為伴隨著支撐觀點的理由、輔助說明觀點的論述,才是一個完整的內容。 如果將觀點去脈絡化,只剩下關鍵的一句話,往往就容易產生曲解或衍生出不同的意思。 ... 去脈絡化的金句,可能只是毒雞湯 比方說「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你會如何解讀? 「只要選對產業、搭對風口,成功就會自然來,努力不重要。」 「我只是還沒找到對的選擇,所以現在不需要太努力。」 「只要選得對,一切就會順利。」 「選擇先天決定命運,努力只是加減分。」 「一定要選邊站:選擇重要,努力就沒那麼重要。」 這些都是常聽到的說法,被過度簡化、甚至錯誤解讀,導致許多人用來合理化不努力或逃避現實。前兩種說法,是把選擇當作投機、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0|神隊友、還是豬對手?與AI協作,讓每一次進步都更有價值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0|神隊友、還是豬對手?與AI協作,讓每一次進步都更有價值

嗨,我是奕酉。 AI 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世界。 你是否也曾想過,這個看似全能的助手,究竟會成為推動你成長的「神隊友」,還是拖慢你腳步的「豬對手」? 這一期,我想和你聊聊「與 AI 協作」這個主題。 如何讓 AI 不只是每個月繳費的工具,而是成為你成長路上的優質夥伴。只要找對方向、用對方法,每一次與 AI 的互動,都能讓你的進步更有價值、更有深度。 如果你期待接下來會分享什麼厲害的技巧。 很抱歉,並沒有。 但我希望能帶給你一些思考和自我提問,至於你的答案會是什麼,也許會很有趣。 .. . 一|不須同意,AI 已經悄悄融入你的生活 你有沒有發現,AI 已經靜悄悄地走進了我們的日常? 從自動整理郵件、協助寫作,到數據分析和內容規劃,AI 正在改變我們工作的節奏,也在重塑我們的學習方式。 前幾天,我在附近的星巴克工作,看到某一桌幾位年輕設計師用 AI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8|稀缺性,不是你能做什麼,而是你選擇不做什麼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8|稀缺性,不是你能做什麼,而是你選擇不做什麼

嗨,我是奕酉。 這期的電子報,我想和你聊聊「稀缺性」。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職場上的價值來自於稀缺性。」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自己會做、能做,別人不會,那就是稀缺。的確,這樣的稀缺性能讓你看起來「不可替代」,但它也會讓你掉進一個陷阱:變成那個誰都不想當、卻常常被變成的工具人。 那些前輩沒說的是: 「怎麼樣不讓自己變成『沒你不行』的那個人?」 「怎麼樣在能力強的同時,不讓自己被綁架在責任和期待裡?」 後來才明白,並不是他們不說,而是他們可能也沒有經歷過,或者即使懂了,也沒法說服一個還沒撞牆的人真正聽進去。 這門課,終究得自己修煉、自己體會。 ... 真正的稀缺性,不是能做什麼,而是能「選擇不做什麼」 直到成為幕僚多年後我才學會:真正的稀缺性,不是你會多少事,而是你能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 .能做什麼,反映的是專業與技能的熟練程度; .能不能選擇做什麼、拒絕什麼,反映的是你在組織裡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你選擇做一件事,是因為你知道它值得;你拒絕做某些事,是因為你有能力承擔選擇的代價。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7|用錯力的自律,只會 讓你在錯的方向消耗自己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7|用錯力的自律,只會 讓你在錯的方向消耗自己

嗨,我是奕酉。 這期的電子報,我想和你聊聊「自律」這回事。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每天都很努力:早起、寫計劃、打卡學習,任務清單一條條劃掉,行事曆被塞得滿滿滿。但一段時間過去,卻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進展緩慢、內心焦慮,彷彿越努力,心裡反而越空虛。 這不是你懶惰,也不是你不夠自律。 而是因為你把自律用錯了方向。 真正讓人筋疲力盡的,往往不是缺乏意志力,而是努力在錯的事上,離目標愈走愈遠。 ... 01|我們以為的自律,其實是焦慮的偽裝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高效率」人生的風潮吸引並捲入。 每天五點起床很令人讚賞;做筆記、閱讀、日更內容,似乎被視為自律的象徵;追求精進、持續學習與輸出,成了現代工作者的基本教養。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頭開始痛了? 但問題是:這些行動真的有帶你前進嗎?還是,只是讓你看起來有在前進? 我們太習慣「努力就會有結果」這套邏輯,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電子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嗨,我是奕酉。 最近,有幾位創作者朋友跟我聊起內容焦慮。 「好像不發文就會被演算法遺忘。」 「沒更新就會被市場忘記,會不會就這樣輸了?」 這些話我聽了很有感,一方面,我自己也走過這段壓力;另一方面,近期我跑了好幾場《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新書專訪,不少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問到一個問題 「你怎麼兼顧那麼多角色:寫作、教學、顧問、創作,還有家庭生活?」 我不會說自己平衡得很好,但我一直記得一件事: 不要讓創作節奏,變成焦慮的來源。 我希望我的內容,是為了建立信任,而不是填滿版面;是為了開啟對話,而不是證明我還在線上。 曾經有不少人給我這樣的建議: 寫文要有主題的配比、發文要盤算著頻率和時機點,最好短影音和 Podcast 也要安排一下。 我覺得好像有道理,但是看著別人產出內容的頻率,再對照自己的空檔與能量,內心難免會冒出一個聲音: 「我是不是跟不上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但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另一個問題: 我真正想經營的是「內容」本身,還是「信任」這件事? ... 前幾天讀了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