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從概念開始:為產品、服務、企畫、行銷生成新價值的方法

書選閱讀|從概念開始:為產品、服務、企畫、行銷生成新價值的方法

無論是提案、策略規劃,我們總會從概念開始。

在這本書中,將「概念」定義為一種能夠貫穿整體的新觀點或全新的價值。簡單來說,概念不只是個好點子,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創意,能解決問題並創造新市場。

從概念開始:為產品、服務、企畫、行銷生成新價值的方法
書名:從概念開始:為產品、服務、企畫、行銷生成新價值的方法,原文名稱:コンセプトの教科書: あたらしい価値のつくりかた(THE CONCEPT MAKING),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195789,頁數:288,出版社:經濟新潮社,作者:細田高廣(Takahiro Hosoda),譯者:周芷羽,出版日期:2024/11/16,類別:商業理財

概念,是創新的核心。

能幫企業和個人打破傳統思維,提出新產品、新服務,在市場中脫穎而出。透過概念創造,我們得以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來應對現有挑戰和問題。

新概念能提升用戶體驗、滿足未被滿足的需求,藉此開創全新的市場和商機,吸引大量消費者。概念創造的過程本身就是激發創造力的過程,鼓勵人們思考不同的可能性,挑戰現有假設。

...

如何從概念創造,到推出具體的產品或服務呢?

我從書中歸納出五階段的操作建議,包括:

一|問題設定:觀察與識別機會
二|發散思考:形成初步的創新想法
三|形成概念:從想法中擇一進行概念設計
四|驗證迭代:測試與回饋調整
五|執行實現:實現商品化與市場推廣

比方說,以特斯拉的電動車為例,是如何透過這五個階段進行概念創造到具體產品的推出呢?

第一階段,觀察和識別市場機會

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觀察到了市場對於環保、高效能汽車的需求,並識別到傳統燃油車對環境的影響和電動車潛在的巨大市場。

第二階段,形成初步的創新想法

特斯拉開始思考,如何設計一款兼具環保與高性能的電動車?他們的初步想法是製造一款具有吸引力的電動跑車,以打破電動車慢、無趣的刻板印象。

第三階段,進行概念的設計

特斯拉從初步想法中選擇一個並深入設計細節,打造出第一款電動跑車 Tesla Roadster。並且專注在電池技術的優化、動力系統及整體設計,以確保高性能和美觀。

第四階段,測試和回饋調整

特斯拉對 Tesla Roadster 進行了多次測試,收集了來自測試車手和消費者的反饋,並據此對設計進行調整,持續改進電池續航力、充電速度和汽車性能。

第五階段,實現商品化和市場推廣

Tesla Roadster成功推出並獲得市場的熱烈反響。特斯拉隨後也進一步拓展產品線,推出了Model S、Model X、Model 3等多款電動車型,透過強大的市場推廣和銷售策略,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了顯著成績。

藉由這五個階段,特斯拉成功將他們的電動車概念從最初的想法轉化為現實,也引領了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發展。

...

回想自己在撰寫新書的過程,從概念發想到書稿出版似乎也能套用這五階段的應用。

第一階段,從一個好問題出發,引導概念的形成

首先,是確認撰寫這本書的主題、目標和價值。

目標是撰寫一本幫助讀者提升觀點思考與資訊視覺化能力的書,核心問題可能是「如何讓讀者快速理解資訊視覺化的本質並有效應用?」

第二階段,為概念找到一條有吸引力的故事線

其次,廣泛收集靈感與素材,思考多種可能的方向。

從相關書籍、文章與自己在企業講授的課程、顧問經驗,我列出了資訊視覺化的範疇、技巧、應用案例、常見問題與未來趨勢。透過腦力激盪及與編輯的討論,列出多種書的結構可能鋪陳。

包括從解決讀者真實問題的視角所設計的洞察型故事,以及從未來視角所能獲得效益來設計的願景型故事;再將兩者相結合,前者提供新體驗?後者創造新連結。

第三階段,將概念寫成一句話

再來,我需要將發散的想法,濃縮為一個清晰的核心概念作為書的主軸。

核心概念就是「如何將想法用一張圖來展現?」

要回應這個問題,就需要解決「說什麼」與「如何說」的問題,因此核心概念又可以具體展開為「以結構化思考和視覺化表達,將模糊、複雜的想法轉化為一目了然的圖像化內容」這樣的觀點。然後,再進一步細化為一本書具體的章節主題,包括結構化思考、視覺化表達、實際場景的應用,以及AI在視覺化中的協作等。

第四階段,驗證迭代讓概念最佳化

然後,將核心概念進行測試並根據回饋改進。

我會撰寫一個試讀章節或提案,分享給編輯或設定的目標讀者群,徵詢他們的意見;像是檢視章節是否清晰、實用性是否符合預期,並根據回饋調整內容或呈現方式。

第五階段,執行實現將概念商品化

最後,付諸行動,完成書稿並發表與出版。

根據既定核心概念與章節框架撰寫完書稿,搭配適當的視覺化圖表、圖解與案例解析,並進行編輯、排版、出版與行銷,最終讓讀者看見這本書。

透過這五階段的確有助於我從模糊的想法或概念出發,有系統地創作出一本具有實質效益和影響力的書籍。

...

概念創造,簡單卻不容易

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很簡單。

「如何從概念創造,到面向市場的具體商品化?」

不過書中並沒有明確的五階段步驟。這是我自己歸納出來的,但你可以在書中找到對應這五階段的具體技巧和操作原則。

當我們試著用這五階段來整理一些概念創造的過程,像是Starbucks 第三空間、Apple 創意與科技的完美融合、IKEA 讓設計人人可得等案例,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

但實際上概念創造不是件容易的事。過程中還會遭遇不少限制與挑戰,比方說:

一|缺乏靈感是個常見問題,可以嘗試不同創意發想方法來激發靈感。
二|單一視角看問題可能會限制創意,可以嘗試多元視角。
三|將概念商品化可能面臨技術實現、資源限制和市場接受度等考驗。
四|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和趨勢變化可能會影響概念的成功。
五|跨部門或跨域合作可能遇到協作和溝通的意見或觀點分歧。
六|資金、人力和時間限制可能影響概念開發和實施。
七|概念創造是一個反覆試驗和改進過程,需要耐心和持續努力。

概念創造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也很少有書籍在具體探討這件事。

我在思考這本書的合適讀者時,發現其實值得每個人閱讀。比方說:

設計師、廣告人、產品經理等需要不斷創造新概念和新價值的創意工作者;希望創建新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家和創業者;從事市場行銷和品牌經營的專業經理人;對創意和創新有興趣的學生和研究者;或是任何希望提升創造力和企劃能力的讀者。

這本書的設計與包裝,或許有些平淡無奇。

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能讓你有機會多了解這本書、接觸到概念創造。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 「我講的明明有理,怎麼大家沒有反應?」 「我不是不會思考,只是不會把話說得漂亮。」 「我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如何讓人記得⋯⋯」 很多人以為,能把想法講清楚,要靠圖表、簡報、精美的設計。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你會不會畫圖,而在於 「你的觀點,有沒有畫面感?」 ... 也就是說,你說的話能在對方腦中「產生」畫面 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要告訴你的一個秘密是:思考有結構性、觀點有故事線,語言也可以視覺化。 你甚至「不需要」會畫圖,只需要會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明確」的觀點和一條「能被理解」的故事線。 打個比方,當你說:「這個專案的問題很多。」 大家腦中浮現得會是什麼?可能一頭霧水吧。 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 「這個專案像一艘方向不清楚的船。航行速度快,卻沒人確定要去哪?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加速前進,而是確認方向。」 大家馬上就能「看到」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嗨,我是奕酉。 最近,有幾位創作者朋友跟我聊起內容焦慮。 「好像不發文就會被演算法遺忘。」 「沒更新就會被市場忘記,會不會就這樣輸了?」 這些話我聽了很有感,一方面,我自己也走過這段壓力;另一方面,近期我跑了好幾場《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新書專訪,不少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問到一個問題 「你怎麼兼顧那麼多角色:寫作、教學、顧問、創作,還有家庭生活?」 我不會說自己平衡得很好,但我一直記得一件事: 不要讓創作節奏,變成焦慮的來源。 我希望我的內容,是為了建立信任,而不是填滿版面;是為了開啟對話,而不是證明我還在線上。 曾經有不少人給我這樣的建議: 寫文要有主題的配比、發文要盤算著頻率和時機點,最好短影音和 Podcast 也要安排一下。 我覺得好像有道理,但是看著別人產出內容的頻率,再對照自己的空檔與能量,內心難免會冒出一個聲音: 「我是不是跟不上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但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另一個問題: 我真正想經營的是「內容」本身,還是「信任」這件事? ... 前幾天讀了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職人觀點|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這個專案好像不太對勁,但我說不出問題在哪。」 「每次開會我都有想法,但總覺得說出來不夠有力。」 「我很努力在解決問題,可是後來才發現,那根本不是關鍵問題。」 如果你也曾有這些感覺,不代表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習慣用「反應」在工作,而不是用「思考」在前進。 ... 思考,能幫你看清楚並回答三個問題 在現代快節奏的工作環境裡,多數人太容易進入自動駕駛模式:聽到問題,就立刻給答案;被問意見,就立刻選邊站;主管一問,就急著表態。 但這些,其實都只是「反應」而不是思考。 反應,是快速但模糊的;而思考,則是有架構但更清晰的。 真正的思考,應該要幫你看見三件事: 一|你在解決什麼問題?(不只是解決眼前表象) 二|你為什麼這樣選擇?(不是依照慣性做決定) 三|你能怎麼說服他人?(不只說出自己的直覺) 這也是我寫下這本書《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原因。 這本書不是教你變得更聰明,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Day Trading Attention:從注意力的當沖策略,  反思內容經營的另一種可能

書選閱讀|Day Trading Attention:從注意力的當沖策略, 反思內容經營的另一種可能

Gary Vee 在去年推出的新書,延續一貫對品牌行銷與社群媒體的洞見。 Day Trading Attention: How to Actually Build Brand and Sales in the New Social Media World書名:Day Trading Attention: How to Actually Build Brand and Sales in the New Social Media World,語言:英文,ISBN:9780063317598,頁數:224,作者:Gary Vaynerchuk,出版日期:2024/05/21,類別: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