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8|稀缺性,不是你能做什麼,而是你選擇不做什麼
嗨,我是奕酉。
這期的電子報,我想和你聊聊「稀缺性」。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職場上的價值來自於稀缺性。」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自己會做、能做,別人不會,那就是稀缺。的確,這樣的稀缺性能讓你看起來「不可替代」,但它也會讓你掉進一個陷阱:變成那個誰都不想當、卻常常被變成的工具人。
那些前輩沒說的是:
「怎麼樣不讓自己變成『沒你不行』的那個人?」
「怎麼樣在能力強的同時,不讓自己被綁架在責任和期待裡?」
後來才明白,並不是他們不說,而是他們可能也沒有經歷過,或者即使懂了,也沒法說服一個還沒撞牆的人真正聽進去。
這門課,終究得自己修煉、自己體會。
...
真正的稀缺性,不是能做什麼,而是能「選擇不做什麼」
直到成為幕僚多年後我才學會:真正的稀缺性,不是你會多少事,而是你能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
.能做什麼,反映的是專業與技能的熟練程度;
.能不能選擇做什麼、拒絕什麼,反映的是你在組織裡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你選擇做一件事,是因為你知道它值得;你拒絕做某些事,是因為你有能力承擔選擇的代價。這種選擇權,才是職涯真正能帶來躍遷的力量。

當你有能力挑選那些產值高、影響力大的任務來做時,代表你不是只是個執行者,而是個能創造方向與成果的關鍵角色。
這時的你,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稀缺。
...
別讓稀缺性變成「燃燒自己」的證明
很多人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以為變得不可取代就能保有地位。
確實,一開始這樣做會讓你「看起來很重要」。但如果你無法把這份稀缺性轉化為選擇權與話語權,你只是為他人撐起整個專案流程、熬夜救火而已。
當你沒有足夠的影響力來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你的稀缺性最終只會變成消耗自己的證明。
你或許有十年的經驗,但只是把一年重複做了十次;別人可能只做了五年,卻每年都在轉換賽道、擴張影響。最後誰真正領先,高下立判。
...
當 AI 能做的愈來愈多,我們的稀缺性在哪裡?
隨著 AI 技術持續進步,會做某件事已經不再是稀缺,而是預設條件。
有許多人會問「那我們的價值會被取代嗎?」
其中不乏自認為擁有稀缺專業性的資深工作者,它們發現自己似乎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人才。上週一則微軟宣佈全球裁減 3% 職位的新聞更印證了這一點,包括 AI 總裁和二十五年的模範員工都在裁員名單中。
官方給出的理由是:他們並非因為能力不足,而是職位已經被消失。
前段時間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取代你的不是 AI,而是懂得用 AI 的人。」
我認為這句話不假,但只是就「現在」而言。因為就如同「數位原生代」很直覺地認為數位世界就是他們的理所當然,現在的「AI 原生代」也會認為 AI 是這個世界的基礎。

在 AI 時代,真正會被取代的,是無法做出選擇、判斷和創造的人。
AI 可以幫你執行、產出,但它無法幫你決定什麼值得做。當 AI 能做的事愈來愈多、愈快、愈便宜,我們對「稀缺性」的定義確實正在轉變,而且會越來越明顯地朝以下幾個方向演化:
一|從「技能型」稀缺轉向「判斷型」稀缺
過去稀缺性多半來自「專業技能」或「執行能力」的獨特價值,比方說會寫程式、能寫文案、懂做財報。但這些技能正在被 AI 快速接手,而且做得愈來愈像「熟練」的助手。
而未來真正稀缺的,會是能夠做出「好選擇」的判斷力,包括:
.你能定義什麼值得做(而不只是怎麼做)
.你能判斷使用 AI 的時機與邊界
.你能看到風險與倫理,提出決策背後的價值與理由
二|從「知識」稀缺轉向「思維框架」的稀缺
知識和資訊的掌握早已不稀缺,因為你只要問 AI、Google 就能找出一堆資料。但「如何組織知識、轉化成洞見」這類抽象思維的框架,才是無法輕易複製的。比方說:
.你能不能從一次會議看出公司策略走向?
.你能不能從市場變化中預判下一步的需求?
.你能不能把不同知識整合成一種新方法?
我認為查理.蒙格推崇的「多元思維模型」只會愈來愈重要。
蒙格強調,世界的運作方式不是由單一學科或單一視角決定的,而是由各種交織的思維模型所組成。 要做出高品質的決策,我們需要跨學科地學習不同領域的思維框架,並根據實際情境靈活應用。
因此,未來更需要學習多元領域的思維模型。過去要做到這件事情,需要廣泛地學習和累積經驗才能從中萃取出核心的思維模型;但現在已經可以透過 AI 來縮短這個過程,也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你可以運用簡單的「Why/How/What」框架讓 AI 幫你理解一個知識的全貌,也可以讓 AI 用你更好理解的方式說明和舉例。
當然,你也需要辨識真偽的能力,判斷 AI 有沒有胡扯或創造一些假知識;不過,我倒不擔心這一點,只要你持續提問、願意求真,還是可以慢慢培養出辨識的能力的。
三|從「個人」稀缺轉向「關係與信任」的稀缺
目前 AI 做得來的,往往是「獨立工作」的部分;但建立信任、協作、溝通的能力,卻是人與人之間才能完成的「關係與信任」的累積。
未來真正稀缺的,會是這些特質:
.帶領人心的影響力
.讓人信任的溝通方式
.運用資源的跨界能力
.建立共識與推動變革的協作技術
所以說,我們必須學會從「技能、知識與個人」的稀缺,走向這三種更高層次的稀缺性:
一|判斷型稀缺: 你是否能做出好選擇?
二|思維框架的稀缺: 你能否用不同視角來組織知識?
三|關係與信任的稀缺: 你能否建立共識、影響人心?
...
稀缺性 + 市場需求性,才是真正的職場競爭力
我最近看了幾份中高齡者的履歷,坦白說他們的經歷與專業都很豐富,但市場的需求已經變了。
當年累積的那些稀缺性,現在未必有對應的市場價值了。我能給的建議有限,只能協助他們找出阻力、消除落差、讓優勢更接近需求。但說到底,時間是最大的成本,有些轉彎真的來得太晚。

所以,對於職涯在十年以內的工作者,我真心想說:現在是你建立「有選擇權」的稀缺性的關鍵時期。
別只是想「我會什麼?」
請開始問自己:「我可以選擇做什麼?我有拒絕做什麼的空間嗎?」
真正的稀缺性,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選擇做了什麼、選擇不做什麼,並且別人還會尊重你的選擇。
有三個自我檢視的小技巧,或許你可以試試:
一|清點「非你不可」的清單
列出你目前在團隊中或工作上,哪些任務只有你能做?
問問自己:這是因為你有獨到能力,還是因為你沒有建立交接、沒有說不,所以一直在你身上?
二|分析「時間分配」的流向
花一週時間記錄你的工時分配,並問自己三個問題:
.這些事都值得做嗎?
.哪些是「你能做、但不該你做」的?
.哪些是你其實該主動說「不」的?
三|練習「設立界線」的語言
不想接的工作該怎麼說不?像是
「目前我聚焦在 ______,這樣的任務我可能沒辦法做到最好,建議讓 ______ 來處理會更適合。」
「這項任務的優先順序可能要重新評估,否則會影響我原本的核心任務。」
練習「軟拒絕」,是邁向話語權的第一步。
...
結語:把時間花在對的地方,才有可能走得長遠
職涯的價值不只來自你會多少技能,而是你能駕馭多少選擇權。別讓自己成為只能不斷做事、卻沒有選擇的人。
曾看過一句話,很值得玩味
「一定要做的事,體現的是專業;打死也不做的事,體現的是原則;有時間可以做的事,體現的是邊界。」
這三句話,看似簡單,實則是每一個職場人都該盤點的三件事:
一|什麼是你核心的專業?
二|什麼是你堅持的底線?
三|你願意承擔哪些責任、又願意讓渡哪些權限?
什麼都做的人,往往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能拒絕,卻知道什麼值得做的人,才會做出影響力。
你知道嗎?想著「有機會就先做,之後再換」的人,往往最承擔不起轉換的代價,也會讓自己陷入無從選擇的窘境。
你值得的是有選擇權的人生,不是疲於奔命的忙碌。
...
期待下週與你分享更多洞見!
如果你覺得這篇電子報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朋友!
更多閱讀心得與思考分享,請見我的部落格: https://thinking-to-win.com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