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筆記的方法:不只是收集資訊,而是為了更好的增援未來的自己

書選閱讀|筆記的方法:不只是收集資訊,而是為了更好的增援未來的自己
「筆記不是收集資訊,而是增援未來的自己。」

我很喜歡書中提出的這個觀點。

做好筆記,是為了未來遇到問題時,能夠透過筆記找到解決問題的想法、線索或依據。明確了這個目的,接下來的問題也就清楚了。

「如何記、記什麼,能讓筆記實現目的?」

沒有清楚的方向,再好的方法也看不見成效。

筆記的方法:讓你的筆記做得好、找得到、用得上!
書名:筆記的方法:讓你的筆記做得好、找得到、用得上!,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90084,頁數:336,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劉少楠,劉白光,出版日期:2025/01/07,類別:商業理財

...

「記筆記的核心,是對資訊進行預處理。」

我們可以運用書中提及的四個技巧來對資訊更好地進行預處理,解決「如何記」的困擾:

一|用自己的話做筆記

筆記的重點不是摘錄,而是思考與記錄下觸動。

你會在什麼時候感到內心的觸動、有感而發?也許是激發出靈感、當下的情緒,或是美好的感受,這些都是你的觸動時刻,值得用你的話語記錄下來。

雖然比起單純的摘錄,也許花上更多時間、也增加了些許難度。但也會讓你在日後更容易回想起來,也能在這個紀錄的過程中啟動思考、加深理解。

二|用標籤為筆記分類

透過標籤,我們可以將原本扁平、分散的資訊,建立起樹狀或網狀的知識結構。

這樣做有助於降低大腦記憶的負擔、快速提取特定類別的筆記。要提醒自己的是:分類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容易找到資訊,而不是別人。

比起完美的結構和標籤敘述,能幫助自己更好的提取才是更重要的;因此,要以自己的需求為主。

三|透過回顧持續刺激

回顧不僅是為了記住,也是為了內化。

更是為了深入思考、並將知識應用於現實。定期回顧筆記能對抗遺忘曲線、推動知識內化,也可能因此發現新的知識連接,再次豐富筆記的內容。

四|記錄後要自我提問

記錄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許多人在做完筆記之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這樣倒不如將時間多拿去讀幾本書。當你用自己的話記錄下那些觸動時刻之後,不妨再進一步問問自己為什麼感覺不錯、以及未來能在哪裡使用?可以的話,結合自己的經驗舉例,加深對內容的印象。​

...

「從不同角度思考,在未來能如何提供幫助?」

關於筆記該「記什麼」的困擾,書中的建議是記錄能從不同角度思考,並在未來提供幫助的內容。

具體來說,包括三種內容:

一|反直覺的資訊,能打破思維慣性。
二|讓你情緒波動的事情,則能幫助認識自己。
三|而實戰經驗能讓你看到成長的台階。

首先,是你感到反直覺的資訊。

主動逆向思考和用好奇心挖掘,找到反直覺的資訊,能幫助自己打破思維慣性,從不同視角看待事物。

其次,是讓你情緒波動的事情。

保持對情緒狀態的覺察,並釋放情緒;記錄下那些讓自己情緒波動的事情,藉此了解情緒和環境的關係,能幫助個人更深入地認識自己,並為「調整自己」提供依據。

最後,是你自己的實戰經驗。

詳細記錄每一次重大決策的思考過程和結果,將看不見的成長變得可視化。重點在於如實記錄,避免認知失調而對記憶和經驗做出不當的改寫。

此外,也別忘了持續精煉筆記的內容。

這麼做不僅能鍛煉決斷力與思考能力,也能幫助自己更好地調用過往記下的筆記。

...

「獲取優質資訊的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

當我們解決了「如何記」和「記什麼」的問題,如果還想要進一步發揮筆記的價值,就必須從源頭出發獲取優質的資訊。

白話地說,找到你的為什麼。

獲得優質資訊的關鍵就在於掌握「過濾」的主動權,避免資訊成癮、逃離資訊繭房。

「以我為主,增援未來、審視知識」

任何有效的筆記方法,都離不開這件事。

做筆記是為了有一天在自己需要時,能夠方便的查閱和調用。同時也要審視知識,知道哪些該學,哪些不該學;不要錯配知識,要始終聚焦於自己的現實問題和需求。

此外,培養提問的習慣,提醒自己從所處環境和正在做的事情出發,持續探索與尋找具體的問題。

「筆記,是為了找尋更好的問題、而非好答案。」

三項原則,掌握獲取資訊的主動權:

一|不必成為全能專家,為注意力設定邊界。
二|以具體問題為牽引,聚焦於解決實際問題。
三|主動監控、保持質疑,不要盲目接受。

三個建議,重新建立和資訊之間良好的關係:

一|做減法,削减過於舒適和缺乏具體事實的資訊。
二|做加法,增加書本之外的優質資訊來源。
三|做乘法,找到最核心的知識。

...

「持續不斷,是實現知識複利的關鍵。」

要打破知識管理的神話,不要過度依賴工具或方法。

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恆,打造一個持續不斷的系統,這就需要主觀意願和客觀環境的配合。

主觀意願包括不要設定過高的目標上限,並降低期望值;同時面向幾個不同的方向累積知識,分散風險。客觀環境則是要為自己設計一個良好的環境;與同好分享,互相支持。

...

「我該用哪一種筆記工具比較好?」

我的觀點是:工具無好壞,成效在於人

雖然作者在書中是以自身經驗及創辦的 flomo 筆記軟體來說明上述筆記方法的運用。但你不一定要依循相同的工具,只需要參考這些原則、建議與方法,再套用到自己習慣的筆記工具或軟體即可。

比方說,我就只用Google Keep來記錄筆記。

這是因為我將重心放在過濾、消化與整合上,所以不太需要過多的功能。單純的標籤、整合上的便利性,再加上可以直接匯入到Notebooklm的優勢,對我已經足夠。

總結來說,這本書強調記筆記是一種為了增援未來自己的實用技能,需要透過預處理、審視資訊來提升獲取資訊的品質,並且持續不斷地實踐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

核心就在於以自己為主、解決現實問題,而不是盲目追求工具和方法。

把握這些概念,我想就可以避免為了做而做的謬誤,真正發揮記筆記的作用。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我卻看到這就是困住許多人最主要的原因:畫地自限,並且在有限的空間裡爭食。 這個問題就值得你好好想想。 ... 第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 很多人以為,講師最重要的是「口才」或「舞台魅力」。但實際上,企業願意邀請你來,不是因為你說得多好聽,而是因為你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在職場與生活裡,我們常常「愈努力,結果卻愈不如預期」。原因不在努力不夠,而是努力錯了方向。多數人一看到問題就急著找答案,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最後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讓問題更複雜。在這一期電子報,我延伸了昨天在【思維進化論】活動中的分享,帶大家認識一個我長年在顧問案、提案與決策中使用的解題框架,幫助你在思維上抄捷徑,讓行動事半功倍。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