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筆記的方法:不只是收集資訊,而是為了更好的增援未來的自己

「筆記不是收集資訊,而是增援未來的自己。」
我很喜歡書中提出的這個觀點。
做好筆記,是為了未來遇到問題時,能夠透過筆記找到解決問題的想法、線索或依據。明確了這個目的,接下來的問題也就清楚了。
「如何記、記什麼,能讓筆記實現目的?」
沒有清楚的方向,再好的方法也看不見成效。
...
「記筆記的核心,是對資訊進行預處理。」
我們可以運用書中提及的四個技巧來對資訊更好地進行預處理,解決「如何記」的困擾:
一|用自己的話做筆記
筆記的重點不是摘錄,而是思考與記錄下觸動。
你會在什麼時候感到內心的觸動、有感而發?也許是激發出靈感、當下的情緒,或是美好的感受,這些都是你的觸動時刻,值得用你的話語記錄下來。
雖然比起單純的摘錄,也許花上更多時間、也增加了些許難度。但也會讓你在日後更容易回想起來,也能在這個紀錄的過程中啟動思考、加深理解。
二|用標籤為筆記分類
透過標籤,我們可以將原本扁平、分散的資訊,建立起樹狀或網狀的知識結構。
這樣做有助於降低大腦記憶的負擔、快速提取特定類別的筆記。要提醒自己的是:分類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容易找到資訊,而不是別人。
比起完美的結構和標籤敘述,能幫助自己更好的提取才是更重要的;因此,要以自己的需求為主。
三|透過回顧持續刺激
回顧不僅是為了記住,也是為了內化。
更是為了深入思考、並將知識應用於現實。定期回顧筆記能對抗遺忘曲線、推動知識內化,也可能因此發現新的知識連接,再次豐富筆記的內容。
四|記錄後要自我提問
記錄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許多人在做完筆記之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這樣倒不如將時間多拿去讀幾本書。當你用自己的話記錄下那些觸動時刻之後,不妨再進一步問問自己為什麼感覺不錯、以及未來能在哪裡使用?可以的話,結合自己的經驗舉例,加深對內容的印象。
...
「從不同角度思考,在未來能如何提供幫助?」
關於筆記該「記什麼」的困擾,書中的建議是記錄能從不同角度思考,並在未來提供幫助的內容。
具體來說,包括三種內容:
一|反直覺的資訊,能打破思維慣性。
二|讓你情緒波動的事情,則能幫助認識自己。
三|而實戰經驗能讓你看到成長的台階。
首先,是你感到反直覺的資訊。
主動逆向思考和用好奇心挖掘,找到反直覺的資訊,能幫助自己打破思維慣性,從不同視角看待事物。
其次,是讓你情緒波動的事情。
保持對情緒狀態的覺察,並釋放情緒;記錄下那些讓自己情緒波動的事情,藉此了解情緒和環境的關係,能幫助個人更深入地認識自己,並為「調整自己」提供依據。
最後,是你自己的實戰經驗。
詳細記錄每一次重大決策的思考過程和結果,將看不見的成長變得可視化。重點在於如實記錄,避免認知失調而對記憶和經驗做出不當的改寫。
此外,也別忘了持續精煉筆記的內容。
這麼做不僅能鍛煉決斷力與思考能力,也能幫助自己更好地調用過往記下的筆記。
...
「獲取優質資訊的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
當我們解決了「如何記」和「記什麼」的問題,如果還想要進一步發揮筆記的價值,就必須從源頭出發獲取優質的資訊。
白話地說,找到你的為什麼。
獲得優質資訊的關鍵就在於掌握「過濾」的主動權,避免資訊成癮、逃離資訊繭房。
「以我為主,增援未來、審視知識」
任何有效的筆記方法,都離不開這件事。
做筆記是為了有一天在自己需要時,能夠方便的查閱和調用。同時也要審視知識,知道哪些該學,哪些不該學;不要錯配知識,要始終聚焦於自己的現實問題和需求。
此外,培養提問的習慣,提醒自己從所處環境和正在做的事情出發,持續探索與尋找具體的問題。
「筆記,是為了找尋更好的問題、而非好答案。」
三項原則,掌握獲取資訊的主動權:
一|不必成為全能專家,為注意力設定邊界。
二|以具體問題為牽引,聚焦於解決實際問題。
三|主動監控、保持質疑,不要盲目接受。
三個建議,重新建立和資訊之間良好的關係:
一|做減法,削减過於舒適和缺乏具體事實的資訊。
二|做加法,增加書本之外的優質資訊來源。
三|做乘法,找到最核心的知識。
...
「持續不斷,是實現知識複利的關鍵。」
要打破知識管理的神話,不要過度依賴工具或方法。
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恆,打造一個持續不斷的系統,這就需要主觀意願和客觀環境的配合。
主觀意願包括不要設定過高的目標上限,並降低期望值;同時面向幾個不同的方向累積知識,分散風險。客觀環境則是要為自己設計一個良好的環境;與同好分享,互相支持。
...
「我該用哪一種筆記工具比較好?」
我的觀點是:工具無好壞,成效在於人。
雖然作者在書中是以自身經驗及創辦的 flomo 筆記軟體來說明上述筆記方法的運用。但你不一定要依循相同的工具,只需要參考這些原則、建議與方法,再套用到自己習慣的筆記工具或軟體即可。
比方說,我就只用Google Keep來記錄筆記。
這是因為我將重心放在過濾、消化與整合上,所以不太需要過多的功能。單純的標籤、整合上的便利性,再加上可以直接匯入到Notebooklm的優勢,對我已經足夠。
總結來說,這本書強調記筆記是一種為了增援未來自己的實用技能,需要透過預處理、審視資訊來提升獲取資訊的品質,並且持續不斷地實踐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
核心就在於以自己為主、解決現實問題,而不是盲目追求工具和方法。
把握這些概念,我想就可以避免為了做而做的謬誤,真正發揮記筆記的作用。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