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極簡商業課:成為價值驅動型專業人才的十項性格特質

談到成功,誠信、努力這些特質都很重要。在《商業至簡:60天在早餐桌旁讀完商學院》這本書中,作者提到還有些特質更為重要,並將這些稱之為價值驅動型專業人才的十項性格特質。

書選閱讀|極簡商業課:成為價值驅動型專業人才的十項性格特質

談到成功,誠信、努力這些特質都很重要。

在《商業至簡:60天在早餐桌旁讀完商學院》這本書中,作者提到還有些特質更為重要,並將這些稱之為價值驅動型專業人才的十項性格特質。

價值驅動型專業人才的十項性格特質

特質一|視自己為公開市場上的經濟產品

當你在經濟生態系統中提供更高的經濟價值,會獲得更高的報酬、承擔更大的責任,也擁有更多的晉升機會,並成為追求價值的客戶追逐的目標。換句話說,更重視讓人們從對自己的投資中獲得豐厚的回報,也能證明自己值得投資。

如何獲得巨大成功?答案是:讓別人獲得更大的成功。

特質二|把自己看成英雄,而不是受害者


你是否經常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顯得對生活與未來失去控制,覺得自己拿了一手爛牌?相信別人應該為自己的失敗負責、市場都在與自己作對?

那麼,這樣的人不會成功。

或許你真是受害者,但可以像個英雄挺身而出,勇敢面對所有的挑戰和壓迫。你可以讓自己從受害者變成英雄,為了某個目標而奮鬥。在故事中,受害者只是小角色,是為了讓壞人看起來更壞、英雄看起來更好;受害者不會蛻變、成長與轉型,或是在故事中獲得任何形式的認可。

你會發現,生活中具有影響力的人會迅速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渴望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不是請求施捨。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成功的人,不會想要扮演受害者。

走得最遠的人,會獲得最強大的力量。

特質三|保持冷靜,不會小題大作


你愈擅長保持冷靜,並幫助周圍的人保持冷靜,你就愈會受到尊敬,也愈有可能獲得晉升。喜歡小題大作的人,會把環境中的能量吸取到自己身上,也會毀了你的職業生涯。你對別人的批評做出過激反應,下次別人就不會批評你了;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只會在背後評論你。

如何避免小題大作?在意識到情緒起來時,問自己:一個頭腦冷靜的人會如何處理這種狀況?當你將自己從情緒化的場景中抽離,正確的反應就會變得簡單、清楚多了。

我們可以有情緒,但不一定要付諸行動。

特質四|把反饋當作禮物


成熟的大人具備接受反饋的能力,只有小孩才會期待無理由的讚美。

接受反饋不容易,特別是不請自來的反饋;但能接受反饋,會讓你在市場上擁有競爭優勢。願意接受值得信賴的師長和朋友反饋的人,能夠提高他們社交和專業能力,只要懂得建立接受反饋的機制。

你可以選擇那些關心你最大利益的人,每季或每月安排一次面談,總結一套規律的問題,像是:你發現我有不專業的表現嗎?你注意到我有什麼遺漏之處嗎?我有哪些可改進之處?

當對方提供反饋之後,記得問問它們是否有所保留。也許有些東西自己完全沒有注意到,但是為了進步,你必須知道。感謝對方的反饋,並應用到工作之中,反則反饋沒有任何意義。

特質五|知道如何正確地應對衝突


迴避衝突的人很少被選為領導者。所有的進步都是透過衝突實現的,唯有投入並化解衝突,才能攀登一座山峰、創造一個組織或經營一家企業。

積極進取的路上總會遇到阻力和衝突的。

期待衝突、控制自己的情緒、肯定與自己對抗的人,以及明白自己可能是錯的,理解以上四種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化解衝突。

管理好衝突,你就會被賦予愈來愈多的責任。

特質六|渴望被信任與尊重,而不是被喜歡


如果教練更希望被喜歡而不是被尊重,他只會輸掉一場又一場的比賽。

隨著職涯發展,不要將你獲得的地位個人化;不要試圖讓每個人喜歡你,而是要贏得團隊成員的尊重。明確期望、分配責任、獎勵良好的表現,做好這三件事,每個人都會尊重你。

特質七|堅定的行動派


成功者有謙虛的、也有傲慢的;有豐富創造力的、也有缺乏創造力的;有精力旺盛的、也有自由散漫的。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堅定的行動派;它們不會讓想法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會採取行動將它們變成現實。

成功更多的是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套公式。

別人可能有了不起的想法,能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重要的問題,但是以行動導向的人擅長把事情做成。如果你想發展自己的職涯,只要每天醒來採取行動,就能在市場上打敗所有人。

特質八|不自欺欺人,不拒絕做出正確決定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只是不想去做。許多令人困惑的情況,實際上並不令人困惑,而是我們假裝它看起來令人困惑;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衝突或是拒絕採取行動,逃避責任。

特質九|永遠保持樂觀


人類非常擅長評估和迴避危險。

因為害怕風險,又不想承認自己內心的恐懼,於是我們戴起憤世忌俗的面具偽裝自己。當別人在談論成功、夢想時,我們會嘲笑他們過於天真;事實上,我們只是想規避風險。

你愈樂觀,就愈願意嘗試;嘗試得愈多,就愈有可能真正獲得成功。

特質十|擁有成長型心態


相信自己能變得更好,願意擁抱挑戰。

要想從固定型心態轉變為成長型心態,可以從五個方面改變對世界的看法:

擁抱挑戰,而不是迴避挑戰;
克服障礙,而不是輕易放棄;
努力是掌握某項知識或能力的必經之路,而不是徒勞無功;
從批評中學習,而不是忽視有用的反饋;
從他人的成功中得到鼓舞,而不是感受到威脅。

擁有成長型心態意味著,知道自己永遠不會到達山頂,但可以繼續攀登;而且相信爬得愈高,風景愈好。

...

雖然這本書的主軸是在談價值驅動型專業人才應該掌握的十項商業技能,不過更引起我注意的,反而是價值驅動型專業人才要具備的十項性格特質。

心態改變行動,行動帶來成果;培養良好的心態與性格,才是真正影響我們如何使用這些技能與專業,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價值驅動型專業人才的十項商業技能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先前分享過《The Art of Explanation》這本書。 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書名: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原文名稱:The Art of Explanation: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Clarity and Confidence,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92309,頁數:320,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羅斯.阿特金斯,譯者:王曉伯,出版日期:2025/04/08,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最近出版了繁中版,不過《愈忙愈要會表達》這樣的書名不容易看出內容要傳達的概念,甚至可能誤解為是一本教你快速表達的書。 事實上,這是一本關於「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我們總以為「表達」是一種輸出: 「把腦袋裡的想法說出來、寫下來、做成報告呈現給別人。」 但這些年在企業裡做培訓與顧問的經驗,讓我愈來愈清楚真正「高效」的表達,其實是理解的展現。 當你能清楚地說出問題本質,畫出思考邏輯,對齊不同角色的期待,表示你不只是說得好,更重要的是:想得夠清楚、看得夠深刻。 ... 我們不是不會表達,而是常常還沒想清楚 工作現場最常見的混亂,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思考沒對齊。 • 同一場會議裡,不同人講的「重點」都不一樣 • 討論了一個多小時,但沒有明確結論 • 提案時,主管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卻一時答不出來 你是不是也常碰過這樣的狀況?也許這不是因為我們溝通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思考還沒成形,就急著輸出。 分享一個實用技巧:「先畫思考框架,再動手做簡報。」 我常鼓勵學員在做簡報或提案前,不要一開始就打開 PowerPoint。 而是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簡報的目的是什麼?(想讓對方知道什麼?採取什麼行動?) 二|誰是我的觀眾?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 「我講的明明有理,怎麼大家沒有反應?」 「我不是不會思考,只是不會把話說得漂亮。」 「我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如何讓人記得⋯⋯」 很多人以為,能把想法講清楚,要靠圖表、簡報、精美的設計。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你會不會畫圖,而在於 「你的觀點,有沒有畫面感?」 ... 也就是說,你說的話能在對方腦中「產生」畫面 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要告訴你的一個秘密是:思考有結構性、觀點有故事線,語言也可以視覺化。 你甚至「不需要」會畫圖,只需要會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明確」的觀點和一條「能被理解」的故事線。 打個比方,當你說:「這個專案的問題很多。」 大家腦中浮現得會是什麼?可能一頭霧水吧。 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 「這個專案像一艘方向不清楚的船。航行速度快,卻沒人確定要去哪?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加速前進,而是確認方向。」 大家馬上就能「看到」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嗨,我是奕酉。 最近,有幾位創作者朋友跟我聊起內容焦慮。 「好像不發文就會被演算法遺忘。」 「沒更新就會被市場忘記,會不會就這樣輸了?」 這些話我聽了很有感,一方面,我自己也走過這段壓力;另一方面,近期我跑了好幾場《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新書專訪,不少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問到一個問題 「你怎麼兼顧那麼多角色:寫作、教學、顧問、創作,還有家庭生活?」 我不會說自己平衡得很好,但我一直記得一件事: 不要讓創作節奏,變成焦慮的來源。 我希望我的內容,是為了建立信任,而不是填滿版面;是為了開啟對話,而不是證明我還在線上。 曾經有不少人給我這樣的建議: 寫文要有主題的配比、發文要盤算著頻率和時機點,最好短影音和 Podcast 也要安排一下。 我覺得好像有道理,但是看著別人產出內容的頻率,再對照自己的空檔與能量,內心難免會冒出一個聲音: 「我是不是跟不上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但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另一個問題: 我真正想經營的是「內容」本身,還是「信任」這件事? ... 前幾天讀了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