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說清楚,不等於聽明白:用認知科學提升溝通影響力
「你怎麼還是聽不懂呢?我不是說了嗎?」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說得很清楚,但對方卻還是一臉困惑,甚至做出與我們期待完全不同的行動。
真的很惱人,對吧?
這種「說了很多遍,對方還是不懂」的溝通困境,其實不是因為對方「不聰明」,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對齊」對方的認知框架。
學習了很多溝通表達技巧仍然不管用?這本書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剖析溝通問題,提出一個關鍵觀點:好的溝通不只是讓自己講清楚,而是讓對方真的聽懂。
你知道嗎?「說」和「傳達」其實是兩回事。
說清楚,不等於聽明白,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用認知科學提升溝通影響力?和我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所傳達的核心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兩本書可以一起買!
我想和你分享,閱讀完這本書後的四個洞察。
...
洞察一|我們以為對方懂,實際上他根本不懂
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
也許你聽過這說法。這是一個認知偏誤,意指當我們熟悉某個知識後,就很難想像不懂這個知識的人是如何進行思考的,甚至誤以為對方也應該懂。
比方說,對於資訊圖表設計者來說,資訊視覺化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概念;但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來說,他可能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
我想到在企業講授數據視覺化的主題時,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當專業人士試圖用圖表來表達數據時,他們往往會選擇自己覺得「直覺」的設計,卻忽略了觀看對象的認知背景,是否也能同樣「直覺」的一看就懂?
再舉一個常見的案例。
有些專家或文章會告訴你:餅圖是最糟糕的圖表。
因為它無法準確比較出比例上的差異。但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受眾是沒有數據分析背景的人,這些人可能對餅圖最爲熟悉,甚至覺得其他圖表是「難懂」的。
你還會「堅持」是用你「覺得對」的圖表嗎?
這說明了什麼?當我們在溝通時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視角,而要先理解對方的知識背景與認知結構;避免用我們的專業思維去強加給對方,而應該找到他們可以理解的表達方式。
...
洞察二|訊息的結構,比說話流暢度更重要
大腦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如果接收的訊息結構不夠清晰,受眾很容易聽著聽著就放空了。
因此,有效溝通的關鍵不在於說得流暢,而在於結構的清晰度是否足夠?無論是口說、圖像或其他表達形式,訊息是否有結構、是否能傳遞清晰的觀點都是最重要的,決定了對方能否吸收與記住。
比方說,我要向團隊解釋新的產品策略:
方式一|線性說明:這次的策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市場分析,第二部分是產品優化,第三部分是行銷推廣。首先,我們來看看市場分析的部分。
方式二|結構說明:這次的策略圍繞「如何提高市佔率」展開,我們會用「市場分析、產品優化、行銷推廣」這條主線來推動,最終目標是提升轉化率。
乍看之下兩種方式都有結構性。若只是短短十分鐘的內容倒是沒有太大區別,但若是超過三十分鐘的說明內容,第一種方式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相對來說,第二種方式明顯更有層次感,是採用金字塔結構,讓聽眾從一開始就掌握「核心問題」是什麼,然後再導往「解決策略」與「執行步驟」的邏輯,就不容易迷失在細節中。
...
洞察三|視覺化與比喻,讓抽象概念變得直觀
比方說,解釋「複利效應」可以直接給數學公式,但這對數學不好的人來說很難理解。如果像巴菲特用「比喻」的方式說明:複利就像滾雪球,雪球越滾越大,時間拉長後成長速度會大幅提升。
我想,大多數人就能秒懂。
在解釋抽象的數據時,利用視覺化展現為直觀的畫面會更好理解。比方說,要如何表現出全球溫室氣體的變化?
一般可能會選擇折線圖或長條圖等圖表形式來展現,但有沒有更直觀好懂的方式呢?像是畫出一個「被熱氣包圍的地球」並用顏色變化來顯示不同時期的溫度變化。這樣的一張圖,或許更能讓大家立刻感受到地球變熱的趨勢,比冷冰冰的數據圖表更有衝擊力。
讓對方理解,比自己講得精確更重要。
透過視覺化與比喻,能有效降低理解成本,讓訊息傳達更具影響力。
...
洞察四|溝通的本質不是說完整,而是對方能使用
今井睦美強調,真正有效的溝通,應該讓對方不只是聽懂,還能「內化」並加以運用。比方說,在向客戶提案時,報告清楚固然重要,但對方能否進一步向其決策階層說明更為重要。不少人忽略了這一點,只關注著眼前的提案對象,說明了鉅細靡遺的提案內容,卻不好使用。
在企業進行顧問與講授的過程,我也發現到:講解一個理論,遠不如讓對方試著實踐並應用這個理論來得有效。
與其告訴學員提升時間管理與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不如直接讓大家畫出自己的工作流程與時間分配圖,並找出可以簡化的環節。當人們實際動手操作時,才會真正內化所學習到的知識,而不是聽完就忘。
當我們想著如何讓對方「好用」的前提下進行溝通,可能會發現在內容準備與結構組織上都會截然不同。
...
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
「溝通的目標不是輸出訊息,而是 產生行動改變。」
我想這是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價值。
如果我們希望別人不只是聽懂、而是用得上,我們就需要調整表達的方式,確保對方能真正理解並應用我們所提供的訊息。
「高效溝通的關鍵在於對方的理解,而非自己的表達。」
當溝通失敗時,問題不在於對方不夠聰明,而是我們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表達。
無論是寫作、簡報、教學或策略溝通,成功的關鍵都在於:先理解對方的認知框架,再設計適合的表達方式,最終讓訊息真正被理解與記住,並產生行動變化。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