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高效經理人手冊:一本有效解決管理者難題的教戰指南

在這本書中,主要是針對管理者或專業經理人常見的五大管理難題,包括如何帶好團隊、如何提升時間運用的品質、如何獲得中肯建言、如何做計畫定預算,以及如何全面提升品質,提出見解與建議。

書選閱讀|高效經理人手冊:一本有效解決管理者難題的教戰指南

這是一本被市場低估,甚至忽略的好書。

身為職場管理者,有各種問題等著被解決。像是人手不夠要找、新人到職要帶、隊友跟不上要教、會議多到時間不夠用、營運績效要檢核、大小專案要執行、客戶需求得回應,更不用說原本身上背的業績目標。

而這本書就是針對管理者的五大管理難題提出實務的見解與建議,包括以下五個面向:如何帶好團隊、如何提升時間運用品質、如何獲得中肯建言、如何做計畫與定預算,以及如何全面提升品質。

作者大衛.道森是史丹佛商學院的教授,專注於管理和領導力的研究與教學,同時也為各大企業提供顧問服務,擁有豐富的經歷和成就。

兩次榮獲史丹佛卓越教學獎,課程被《經濟學人》列為史丹佛大學三門「最熱門」課程之一;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家、主動投資人,參與超過150家公司的投資,並在40多家企業擔任董事。

這些經歷,使得道森教授在管理和創業領域擁有深厚的實踐經驗和獨到見解,也為這本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簡潔易懂、提出的建議也能一針見血。

...

如何開一個理想的會議?


我曾經看過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職場工作者每天有超過50%的時間浪費在三個地方:電子郵件、工作報告,以及開不完的會議

尤其是會議的時間管理,相較於電子郵件和工作報告影響更為深遠,因為無效的會議浪費的是所有與會者的時間和精力。相反的,如果會議能有效率,不僅可以減少時間的浪費、還能大幅提升會議的生產力。

道森教授在這本書中提到經理人的五項必備能力之一,就是時間管理。也對如何開一個理想的會議提出了七步驟的建議。

第一步,是定義開會的目標。

開會是為了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或是想抓住什麼機會?每一個與會者又能如何幫上忙?

第二步,是謹慎挑選出席者。

每一個與會者都應該和這場會議的議題有關,做為經理人或會議的主持人要思考的是:如何能找來「最少的人」就順利達成會議目標?這意味著我們清楚誰是關鍵人物?

第三步,是準備好簡潔的背景備忘錄。

我想可以理解為會前資料的準備,包括上次會議的決議事項、這次會議議程的規劃、重要課題與相關數據等。重點是幫助與會者在會議開始之前就進入狀況,而不是對議題完全搞不清狀況;因此,備忘錄的內容簡明扼要,比設計感來的更為重要。

第四步,是挑選會議主持人。

負責引導會議的進行,但不一定是決策者。

第五步,是確認大家知道的事實是一致的。

每次會議前的備忘錄,以及會議後的會議紀錄,都是為了確保大家對於資訊的分享與認知是有共識的。問題來自於現況與目標的差異,如果希望與會者對問題有一致的認知,就必須對現況和目標有清楚的共識。

第六步,是聽取眾人的想法和意見。

要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對話,而且為了避免官大學問大的問題發生,在發言順序上可以考慮從資淺到資深、基層到主管的安排,聽到更多真實的聲音。

第七步,是在每個主題的討論結束時,以口頭方式摘要行動項目,並在會議結束後,立刻提供簡潔的書面摘要。

這一點格外重要,有許多會議進行的很確實,但結束後並沒有馬上做總結,也沒有提供會議紀錄,隨著時間與會者的記憶就逐漸淡忘;尤其是高階管理者每天可能有開不完的會議,如果沒有做好這個環節,往往就會流於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形成無效會議。

那麼會議總結和紀錄該寫哪些呢?主要有四點:決議事項、後續行動、由誰負責、何時完成。

掌握這七個步驟,無論你是不是經理人,都可以協助管理者開一個高效且有成果的會議,避免浪費時間和資源。

...

用早晨儀式幫助自己開機,展開一天行程


道森教授在書中提供了許多時間管理的工具,像是時間管理矩陣、吃掉最大的青蛙、建立儀式感等等。道森教授每天早上起床後,有一個獨特的早晨儀式,可以幫助他為一天的開始做好準備。

那就是寫下一天的行程規劃。

他會在紙上畫下一個包含五個欄位的表格,分別是日期、戰術說明、優先事項、深度工作,以及淺薄工作這五個項目。

撇除日期這個欄位,其實每一個橫列就代表一天的代辦事項。

優先事項,指的是代辦事項的優先順序,可以根據時間管理矩陣以重要性、急迫性來劃分,所以在優先順序上,會以「重要但不急迫」以及「重要且急迫」的事項優先處理。

戰術說明,則是處理這些代辦事項的原則是什麼?應變的彈性等等。比方說,隨時尋求建議、擅長說不等等。

然後是將優先事項,進一步拆解為「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的細項。

這是根據紐波特在《深度工作力》這本書中的定義,深度工作需要高度專注和認知力,也能產生高價值成果,像是撰寫報告、進行研究、解決複雜問題;淺薄工作則是相對不需要太多專注力,允許被打斷,像是回覆電子郵件、參加不必要的會議、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等。

在完成每日規畫表的過程,其實就象徵一種儀式感。

讓自己準備好進行一天的任務、以何種方式、何種順序,以及什麼樣的原則?然後逐一劃掉清單上的事項,這個動作可以暗示大腦釋放短期記憶,獲得微量的多巴胺獎勵,強化執行的動力、也能增強儀式感的力量。

道森教授強調,每天早上不需要花幾分鐘就能完成這個每日規畫表。

不需要特殊的app或工具,也不需要追求精美的設計,只要一張紙就可以完成,讓一天發揮更大的生產力。

...

四個建議,解決你的數位災難


職場工作者每天有一半的時間浪費在電子郵件、工作報告和開不完的會議上。除了如何開好一個會議,書中也對電子郵件、社群媒體、手機簡訊等造成的數位災難提出了四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減少看訊息的頻率。

你會不斷查看電子郵件或臉書,看起來好像是怕自己錯過重要訊息,其實是在逃避深度工作或不想做的事情,所以會在兩個任務之間切換來、切換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關掉電子郵件、簡訊或社群媒體的通知,就能大幅減少查看訊息的頻率。

另一個就是設定每天觀看的時間,比方說,我每天就只查看三次郵件,分別是早上十點、下午四點和晚上十點。正好是對應多數人上班後、下班前的工作時間,然後晚上十點再看一次,基本上就不會漏掉當天的郵件和訊息,然後隔天一早再回。

第二個建議,是狠下心取消訂閱。

我們可能會在腦波弱的情況下,訂閱了許多電子報、新聞或是購物廣告,這些訊息都會耗用我們的時間與專注力;即使逐一刪除也會花費大量時間。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狠下心取消訂閱,告訴自己有需要時再去找尋相關資訊就好。

第三個建議,是刪除、回覆、晚點再處理。

電子郵件的正確處理方式有三種,就是刪除、回覆、晚點再處理。

先試著刪除或回覆,如果需要晚點再說的郵件,也請在代辦事項上安排未來要處理的時間,別讓它一直躺在你的信箱中。像我自己每天都會清空電子信件中的未讀郵件,就是依循這三種方式,刪除、回覆、晚點再處理。

第四個建議,是有效處理電子郵件的五個原則。

原則一、只加入能依據資訊行動的收件人。
原則二、刪除收件人清單中與信件內容無關的人員。
原則三、除非有必要提供完整內容,否則不要傳送無意義的附件。
原則四、如果開始討論新主題,就建立新的郵件和主旨標題;避免用同一封郵件延續多個討論串,造成閱讀上的時間與注意力浪費。
原則五、如果只需要一個回覆,就不要問好幾個人同樣的問題。

...

學會委派任務,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


我們不可能一個人完成所有任務,主管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委派任務」,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才能有效率的達成目標。

委派工作,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

許多新手主管誤以為委派工作,就是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量,所以會將部份工作交給別人;但如果對別人的工作成果不滿意,往往又會收回來自己做。

結果工作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

委派工作的重點,不是把工作分派給別人、或是將自己的雜事丟給他人,而是為了拓展組織能做多少事的能力。比方說,你一個人可以跑十個客戶,多了兩位員工並不是分攤這十個客戶,而是多跑二十個客戶。

委派工作的第一步,是區分眼前的任務、所需的技能。

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你可能還得投入時間和精力教會別人可以勝任這個任務。要如何判斷值不值得?書中給出一個方法,那就是評估在未來六個月期間,你會應用這項技能的次數和時數。比方說,在未來六個月裡我會需要花十個小時做簡報,那麼花十個小時教會其他人做簡報就是值得的,然後自己不再做。

委派工作的另一個用途,就是評估員工的能力是否到位?

比方說,我打算將業績最好的銷售人員,擢升為銷售經理。那麼就可以藉由委派工作,判斷對方是否已經準備好升遷;或是透過多位銷售人員的委派過程,來判斷誰做好準備。

有效的委派工作,請依循SCS原則。

這是「明確、共創與支持」的三個英文字(Specific, co-create, and support)縮寫。

明確定義交付的工作事項、要求完成的方式與時間等等,如果我們有清楚的期望。

此外,允許共創,比起直接告訴對方「你可以利用這個工具完成工作」不如說「你認為這部分我可以如何完成這項工作」或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創意。即使真的不如預期,再說出你的想法也不遲。

最後,別忘了支持對方。

可以在過程中設下多個檢核點,確保事情進展是順利的;而不是到了尾聲才來看有沒有成功、對工作成果指手畫腳。

要信任,也要查證;更要給與支持與協助。

明確、共創與支持,就是讓委派工作發揮成效的SCS原則。

...

留住人才,到職後的100天是最關鍵的


我們都知道現在好人才不好找,要留住人才要從到職第一天就開始做起,道森教授在書中提到到職後的100天是很關鍵的,甚至還提出了關鍵100天的策略。

事實上,新工作的前一百天往往充滿著不確定和不適應。

你不認識你的同事、主管,也不清楚公司文化、管理風格與價值觀,甚至是一些潛規則。所以需要時間來吸收與學習組織的標準、規範和期待。

一百天過後,大部分的不確定性已經消失。新員工也大致養成固定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內容,甚至開始出現一些慣性,知道什麼問題應該找誰。

換句話說,這一百天可能形塑了一個員工的工作態度,也決定了他繼續留下來的意願。書中引用《華爾街日報》的數據指出,做好前一百天入職流程的公司,流動率下降超過35%。

其實,一百天只是一個大略的數字。就像大多數公司都有三個月的試用期,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那麼,該如何做好這一百天的入職流程呢?可以把握三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就是熱烈歡迎新人的加入。

包括迎新儀式、安排新人和其他團隊成員共進午餐或晚餐;如果可以,也包括外部客戶與供應商的會面。此外,就是新人的入職訓練計畫,像是公司文化、價值觀與規範等等,讓新人知道「什麼是我們會採取的行動」、「我們會如何完成事情」等等。

在入職一百天的期間,逐步完成這些即可。

第二個重點,是明確提供支援。

當你交付工作給新人時,初期最好定期做一對一會議,確認工作進展與提供需要的協助;也要說明你的期待是什麼?確保對方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完成、或是在需要的時侯清楚如何提出問題。

第三個重點,是建立觀察新人的流程。

即便再擅長面試技能的人,也難免會有看走眼的時候。所以需要建立一個「觀察流程」來確保如何留住對的人才、及早送走不合適的員工。

第一步是新人答應來上班後,寫下你決定雇用他們的關鍵假設。像是具備哪些條件,所以看好對方的未來表現?還有哪些不足之處,或是值得留意的地方?寫下簡短的說明,附上支持這個說法的依據,以及徵人時的評估資訊。

然後在入職的頭一百天,尋找符合或推翻這些關鍵假設的任何資訊。

並和招募團隊設定明確的階段性檢核點,比方說第一個月和滿一百天之類的。

一、 檢視新人在這一百天內在多少程度上、以什麼樣的方式符合或超越雇用時的關鍵假設,或是未達標。
二、 以及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改變新人的哪件事?
三、 最後讓團隊投票:如果新人離職,大家會鬆一口氣、沒感覺或是大受打擊?

如果不適任,請快刀斬亂麻。這是為了公司好,也能讓對方更容易找下一份工作;或許你還有機會聯絡徵人過程中的第二順位或第三順位人選。

...

總結來說,我認為無論是新手主管、還是資深管理者,這都是一本相當適合閱讀的教戰指南,幫助你搞定最棘手的五大管理難題。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信心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行為經濟學家彼得.愛華特(Peter Atwater)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信心象限」的框架來說明。 他將「信心」拆解為兩個核心感受:控制感、確定感。 並強調 這兩者雖常被混為一談,實則獨立存在,且對我們的決策有著深遠影響。比方說,搭飛機時我們可能感到確定(相信飛機會安全降落),但未必有控制感(無法操控飛行過程)。根據我們對這兩種感受的程度所處了矩陣象限,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做出某些決策與行為。 書中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 一|離愈遠的,愈能理性看待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比方說,你可能很理性地建議朋友別為了薪水高而去一份會很操的工作;但是換作自己遇到同樣的機會時,卻可能因為焦慮、怕失去機會而硬著頭皮答應。 二|不確定性愈高,愈會短視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這張圖我看不懂,你能解釋一下嗎?」 這大概是我過去聽簡報時,最常出現的評語。不是我對別人的簡報,而是我自己的。 進入職場的頭幾年,那時的我很努力地把資料整理齊全、把文字濃縮、把圖表做得漂漂亮亮,但總是在最後一刻才意識到:聽的人跟我根本不在同一條思路上。 我以為自己在表達,實際上我只是把腦海裡的東西搬出來而已。但一場好的簡報,不是把資訊堆疊上去,而是讓對方「看得懂」我的想法。 ... 常見的簡報誤區:用輸出取代表達 很多人簡報做得辛苦,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而是因為他們跳過了一個關鍵步驟:在設計簡報之前,先整理思考的結構。 少了這個步驟,簡報常會出現這些現象: 一|條列太多,卻沒有清楚脈絡 二|資訊太雜,讓人不知道重點在哪 三|說的太多,時間不夠、聽眾抓不到重點 這些都是「思考還沒整理好」的結果,而不是簡報能力的問題。 ... 簡報不是視覺美學,而是視覺邏輯 要讓簡報的對象看見你的思考路徑,而不是只看到你蒐集了多少資料,或是你有多努力。一看就懂的簡報,通常有三個特徵: 一|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看得懂,才能說得清;」 「表達的前置動作,其實是觀察。」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總結出的核心觀點。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書名: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原文名稱:賢い人のとにかく伝わる説明100式,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650257,頁數:240,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深谷百合子,譯者:黃詩婷,出版日期:2025/04/14,類別:心理勵志博客來 從書名來看,這是一本幫助你提升表達力的工具書;實際上則是一本訓練思考力的引導手冊。 「說不清楚,往往不是因為你的語言能力不好,而是根本還沒看懂問題的本質。」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這段話,這與我在《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