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高效經理人手冊:一本有效解決管理者難題的教戰指南

在這本書中,主要是針對管理者或專業經理人常見的五大管理難題,包括如何帶好團隊、如何提升時間運用的品質、如何獲得中肯建言、如何做計畫定預算,以及如何全面提升品質,提出見解與建議。

書選閱讀|高效經理人手冊:一本有效解決管理者難題的教戰指南

這是一本被市場低估,甚至忽略的好書。

身為職場管理者,有各種問題等著被解決。像是人手不夠要找、新人到職要帶、隊友跟不上要教、會議多到時間不夠用、營運績效要檢核、大小專案要執行、客戶需求得回應,更不用說原本身上背的業績目標。

而這本書就是針對管理者的五大管理難題提出實務的見解與建議,包括以下五個面向:如何帶好團隊、如何提升時間運用品質、如何獲得中肯建言、如何做計畫與定預算,以及如何全面提升品質。

作者大衛.道森是史丹佛商學院的教授,專注於管理和領導力的研究與教學,同時也為各大企業提供顧問服務,擁有豐富的經歷和成就。

兩次榮獲史丹佛卓越教學獎,課程被《經濟學人》列為史丹佛大學三門「最熱門」課程之一;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家、主動投資人,參與超過150家公司的投資,並在40多家企業擔任董事。

這些經歷,使得道森教授在管理和創業領域擁有深厚的實踐經驗和獨到見解,也為這本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簡潔易懂、提出的建議也能一針見血。

...

如何開一個理想的會議?


我曾經看過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職場工作者每天有超過50%的時間浪費在三個地方:電子郵件、工作報告,以及開不完的會議

尤其是會議的時間管理,相較於電子郵件和工作報告影響更為深遠,因為無效的會議浪費的是所有與會者的時間和精力。相反的,如果會議能有效率,不僅可以減少時間的浪費、還能大幅提升會議的生產力。

道森教授在這本書中提到經理人的五項必備能力之一,就是時間管理。也對如何開一個理想的會議提出了七步驟的建議。

第一步,是定義開會的目標。

開會是為了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或是想抓住什麼機會?每一個與會者又能如何幫上忙?

第二步,是謹慎挑選出席者。

每一個與會者都應該和這場會議的議題有關,做為經理人或會議的主持人要思考的是:如何能找來「最少的人」就順利達成會議目標?這意味著我們清楚誰是關鍵人物?

第三步,是準備好簡潔的背景備忘錄。

我想可以理解為會前資料的準備,包括上次會議的決議事項、這次會議議程的規劃、重要課題與相關數據等。重點是幫助與會者在會議開始之前就進入狀況,而不是對議題完全搞不清狀況;因此,備忘錄的內容簡明扼要,比設計感來的更為重要。

第四步,是挑選會議主持人。

負責引導會議的進行,但不一定是決策者。

第五步,是確認大家知道的事實是一致的。

每次會議前的備忘錄,以及會議後的會議紀錄,都是為了確保大家對於資訊的分享與認知是有共識的。問題來自於現況與目標的差異,如果希望與會者對問題有一致的認知,就必須對現況和目標有清楚的共識。

第六步,是聽取眾人的想法和意見。

要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對話,而且為了避免官大學問大的問題發生,在發言順序上可以考慮從資淺到資深、基層到主管的安排,聽到更多真實的聲音。

第七步,是在每個主題的討論結束時,以口頭方式摘要行動項目,並在會議結束後,立刻提供簡潔的書面摘要。

這一點格外重要,有許多會議進行的很確實,但結束後並沒有馬上做總結,也沒有提供會議紀錄,隨著時間與會者的記憶就逐漸淡忘;尤其是高階管理者每天可能有開不完的會議,如果沒有做好這個環節,往往就會流於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形成無效會議。

那麼會議總結和紀錄該寫哪些呢?主要有四點:決議事項、後續行動、由誰負責、何時完成。

掌握這七個步驟,無論你是不是經理人,都可以協助管理者開一個高效且有成果的會議,避免浪費時間和資源。

...

用早晨儀式幫助自己開機,展開一天行程


道森教授在書中提供了許多時間管理的工具,像是時間管理矩陣、吃掉最大的青蛙、建立儀式感等等。道森教授每天早上起床後,有一個獨特的早晨儀式,可以幫助他為一天的開始做好準備。

那就是寫下一天的行程規劃。

他會在紙上畫下一個包含五個欄位的表格,分別是日期、戰術說明、優先事項、深度工作,以及淺薄工作這五個項目。

撇除日期這個欄位,其實每一個橫列就代表一天的代辦事項。

優先事項,指的是代辦事項的優先順序,可以根據時間管理矩陣以重要性、急迫性來劃分,所以在優先順序上,會以「重要但不急迫」以及「重要且急迫」的事項優先處理。

戰術說明,則是處理這些代辦事項的原則是什麼?應變的彈性等等。比方說,隨時尋求建議、擅長說不等等。

然後是將優先事項,進一步拆解為「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的細項。

這是根據紐波特在《深度工作力》這本書中的定義,深度工作需要高度專注和認知力,也能產生高價值成果,像是撰寫報告、進行研究、解決複雜問題;淺薄工作則是相對不需要太多專注力,允許被打斷,像是回覆電子郵件、參加不必要的會議、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等。

在完成每日規畫表的過程,其實就象徵一種儀式感。

讓自己準備好進行一天的任務、以何種方式、何種順序,以及什麼樣的原則?然後逐一劃掉清單上的事項,這個動作可以暗示大腦釋放短期記憶,獲得微量的多巴胺獎勵,強化執行的動力、也能增強儀式感的力量。

道森教授強調,每天早上不需要花幾分鐘就能完成這個每日規畫表。

不需要特殊的app或工具,也不需要追求精美的設計,只要一張紙就可以完成,讓一天發揮更大的生產力。

...

四個建議,解決你的數位災難


職場工作者每天有一半的時間浪費在電子郵件、工作報告和開不完的會議上。除了如何開好一個會議,書中也對電子郵件、社群媒體、手機簡訊等造成的數位災難提出了四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減少看訊息的頻率。

你會不斷查看電子郵件或臉書,看起來好像是怕自己錯過重要訊息,其實是在逃避深度工作或不想做的事情,所以會在兩個任務之間切換來、切換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關掉電子郵件、簡訊或社群媒體的通知,就能大幅減少查看訊息的頻率。

另一個就是設定每天觀看的時間,比方說,我每天就只查看三次郵件,分別是早上十點、下午四點和晚上十點。正好是對應多數人上班後、下班前的工作時間,然後晚上十點再看一次,基本上就不會漏掉當天的郵件和訊息,然後隔天一早再回。

第二個建議,是狠下心取消訂閱。

我們可能會在腦波弱的情況下,訂閱了許多電子報、新聞或是購物廣告,這些訊息都會耗用我們的時間與專注力;即使逐一刪除也會花費大量時間。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狠下心取消訂閱,告訴自己有需要時再去找尋相關資訊就好。

第三個建議,是刪除、回覆、晚點再處理。

電子郵件的正確處理方式有三種,就是刪除、回覆、晚點再處理。

先試著刪除或回覆,如果需要晚點再說的郵件,也請在代辦事項上安排未來要處理的時間,別讓它一直躺在你的信箱中。像我自己每天都會清空電子信件中的未讀郵件,就是依循這三種方式,刪除、回覆、晚點再處理。

第四個建議,是有效處理電子郵件的五個原則。

原則一、只加入能依據資訊行動的收件人。
原則二、刪除收件人清單中與信件內容無關的人員。
原則三、除非有必要提供完整內容,否則不要傳送無意義的附件。
原則四、如果開始討論新主題,就建立新的郵件和主旨標題;避免用同一封郵件延續多個討論串,造成閱讀上的時間與注意力浪費。
原則五、如果只需要一個回覆,就不要問好幾個人同樣的問題。

...

學會委派任務,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


我們不可能一個人完成所有任務,主管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委派任務」,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才能有效率的達成目標。

委派工作,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

許多新手主管誤以為委派工作,就是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量,所以會將部份工作交給別人;但如果對別人的工作成果不滿意,往往又會收回來自己做。

結果工作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

委派工作的重點,不是把工作分派給別人、或是將自己的雜事丟給他人,而是為了拓展組織能做多少事的能力。比方說,你一個人可以跑十個客戶,多了兩位員工並不是分攤這十個客戶,而是多跑二十個客戶。

委派工作的第一步,是區分眼前的任務、所需的技能。

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你可能還得投入時間和精力教會別人可以勝任這個任務。要如何判斷值不值得?書中給出一個方法,那就是評估在未來六個月期間,你會應用這項技能的次數和時數。比方說,在未來六個月裡我會需要花十個小時做簡報,那麼花十個小時教會其他人做簡報就是值得的,然後自己不再做。

委派工作的另一個用途,就是評估員工的能力是否到位?

比方說,我打算將業績最好的銷售人員,擢升為銷售經理。那麼就可以藉由委派工作,判斷對方是否已經準備好升遷;或是透過多位銷售人員的委派過程,來判斷誰做好準備。

有效的委派工作,請依循SCS原則。

這是「明確、共創與支持」的三個英文字(Specific, co-create, and support)縮寫。

明確定義交付的工作事項、要求完成的方式與時間等等,如果我們有清楚的期望。

此外,允許共創,比起直接告訴對方「你可以利用這個工具完成工作」不如說「你認為這部分我可以如何完成這項工作」或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創意。即使真的不如預期,再說出你的想法也不遲。

最後,別忘了支持對方。

可以在過程中設下多個檢核點,確保事情進展是順利的;而不是到了尾聲才來看有沒有成功、對工作成果指手畫腳。

要信任,也要查證;更要給與支持與協助。

明確、共創與支持,就是讓委派工作發揮成效的SCS原則。

...

留住人才,到職後的100天是最關鍵的


我們都知道現在好人才不好找,要留住人才要從到職第一天就開始做起,道森教授在書中提到到職後的100天是很關鍵的,甚至還提出了關鍵100天的策略。

事實上,新工作的前一百天往往充滿著不確定和不適應。

你不認識你的同事、主管,也不清楚公司文化、管理風格與價值觀,甚至是一些潛規則。所以需要時間來吸收與學習組織的標準、規範和期待。

一百天過後,大部分的不確定性已經消失。新員工也大致養成固定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內容,甚至開始出現一些慣性,知道什麼問題應該找誰。

換句話說,這一百天可能形塑了一個員工的工作態度,也決定了他繼續留下來的意願。書中引用《華爾街日報》的數據指出,做好前一百天入職流程的公司,流動率下降超過35%。

其實,一百天只是一個大略的數字。就像大多數公司都有三個月的試用期,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那麼,該如何做好這一百天的入職流程呢?可以把握三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就是熱烈歡迎新人的加入。

包括迎新儀式、安排新人和其他團隊成員共進午餐或晚餐;如果可以,也包括外部客戶與供應商的會面。此外,就是新人的入職訓練計畫,像是公司文化、價值觀與規範等等,讓新人知道「什麼是我們會採取的行動」、「我們會如何完成事情」等等。

在入職一百天的期間,逐步完成這些即可。

第二個重點,是明確提供支援。

當你交付工作給新人時,初期最好定期做一對一會議,確認工作進展與提供需要的協助;也要說明你的期待是什麼?確保對方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完成、或是在需要的時侯清楚如何提出問題。

第三個重點,是建立觀察新人的流程。

即便再擅長面試技能的人,也難免會有看走眼的時候。所以需要建立一個「觀察流程」來確保如何留住對的人才、及早送走不合適的員工。

第一步是新人答應來上班後,寫下你決定雇用他們的關鍵假設。像是具備哪些條件,所以看好對方的未來表現?還有哪些不足之處,或是值得留意的地方?寫下簡短的說明,附上支持這個說法的依據,以及徵人時的評估資訊。

然後在入職的頭一百天,尋找符合或推翻這些關鍵假設的任何資訊。

並和招募團隊設定明確的階段性檢核點,比方說第一個月和滿一百天之類的。

一、 檢視新人在這一百天內在多少程度上、以什麼樣的方式符合或超越雇用時的關鍵假設,或是未達標。
二、 以及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改變新人的哪件事?
三、 最後讓團隊投票:如果新人離職,大家會鬆一口氣、沒感覺或是大受打擊?

如果不適任,請快刀斬亂麻。這是為了公司好,也能讓對方更容易找下一份工作;或許你還有機會聯絡徵人過程中的第二順位或第三順位人選。

...

總結來說,我認為無論是新手主管、還是資深管理者,這都是一本相當適合閱讀的教戰指南,幫助你搞定最棘手的五大管理難題。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先前分享過《The Art of Explanation》這本書。 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書名: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原文名稱:The Art of Explanation: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Clarity and Confidence,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92309,頁數:320,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羅斯.阿特金斯,譯者:王曉伯,出版日期:2025/04/08,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最近出版了繁中版,不過《愈忙愈要會表達》這樣的書名不容易看出內容要傳達的概念,甚至可能誤解為是一本教你快速表達的書。 事實上,這是一本關於「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我們總以為「表達」是一種輸出: 「把腦袋裡的想法說出來、寫下來、做成報告呈現給別人。」 但這些年在企業裡做培訓與顧問的經驗,讓我愈來愈清楚真正「高效」的表達,其實是理解的展現。 當你能清楚地說出問題本質,畫出思考邏輯,對齊不同角色的期待,表示你不只是說得好,更重要的是:想得夠清楚、看得夠深刻。 ... 我們不是不會表達,而是常常還沒想清楚 工作現場最常見的混亂,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思考沒對齊。 • 同一場會議裡,不同人講的「重點」都不一樣 • 討論了一個多小時,但沒有明確結論 • 提案時,主管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卻一時答不出來 你是不是也常碰過這樣的狀況?也許這不是因為我們溝通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思考還沒成形,就急著輸出。 分享一個實用技巧:「先畫思考框架,再動手做簡報。」 我常鼓勵學員在做簡報或提案前,不要一開始就打開 PowerPoint。 而是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簡報的目的是什麼?(想讓對方知道什麼?採取什麼行動?) 二|誰是我的觀眾?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 「我講的明明有理,怎麼大家沒有反應?」 「我不是不會思考,只是不會把話說得漂亮。」 「我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如何讓人記得⋯⋯」 很多人以為,能把想法講清楚,要靠圖表、簡報、精美的設計。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你會不會畫圖,而在於 「你的觀點,有沒有畫面感?」 ... 也就是說,你說的話能在對方腦中「產生」畫面 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要告訴你的一個秘密是:思考有結構性、觀點有故事線,語言也可以視覺化。 你甚至「不需要」會畫圖,只需要會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明確」的觀點和一條「能被理解」的故事線。 打個比方,當你說:「這個專案的問題很多。」 大家腦中浮現得會是什麼?可能一頭霧水吧。 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 「這個專案像一艘方向不清楚的船。航行速度快,卻沒人確定要去哪?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加速前進,而是確認方向。」 大家馬上就能「看到」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嗨,我是奕酉。 最近,有幾位創作者朋友跟我聊起內容焦慮。 「好像不發文就會被演算法遺忘。」 「沒更新就會被市場忘記,會不會就這樣輸了?」 這些話我聽了很有感,一方面,我自己也走過這段壓力;另一方面,近期我跑了好幾場《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新書專訪,不少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問到一個問題 「你怎麼兼顧那麼多角色:寫作、教學、顧問、創作,還有家庭生活?」 我不會說自己平衡得很好,但我一直記得一件事: 不要讓創作節奏,變成焦慮的來源。 我希望我的內容,是為了建立信任,而不是填滿版面;是為了開啟對話,而不是證明我還在線上。 曾經有不少人給我這樣的建議: 寫文要有主題的配比、發文要盤算著頻率和時機點,最好短影音和 Podcast 也要安排一下。 我覺得好像有道理,但是看著別人產出內容的頻率,再對照自己的空檔與能量,內心難免會冒出一個聲音: 「我是不是跟不上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但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另一個問題: 我真正想經營的是「內容」本身,還是「信任」這件事? ... 前幾天讀了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