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高效原力: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能發揮最大生產力!

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能發揮最大生產力!具體來說:增加趨力、減少阻力。為了讓這些力量有一致的方向,而不是相互的拉扯或抵銷,你還需要一顆北極星,或者說願景,讓你愉悅的往那個方向前行。問題是該如何增加趨力?如何減少阻力?

書選閱讀|高效原力: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能發揮最大生產力!

這本書讀起來不難,許多觀點和我認知的大致相同。

總結一句話:開心最重要,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能發揮最大生產力!

具體來說:增加趨力、減少阻力。

為了讓這些力量有一致的方向,而不是相互的拉扯或抵銷,你還需要一顆北極星,或者說願景,讓你愉悅的往那個方向前行。

問題是該如何增加趨力?如何減少阻力?

這本書就是 Ali Abdaal 在總結與分享他自己的經驗,我想未必適合於每個人,而你也可以找出更符合自己的方式。比方說,運動對我是個增加趨力,也能減少阻力的方式,但書上沒提到這點。

...

做重要的事、自己喜歡的事是一個好建議。

但我們也可以轉念一想,能不能把眼下不重要的事變成更重要的事?把正在做的事也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轉念,或說正念,對我來說很管用。

過去在職場上,我也是保持這樣的心態,原本被交付一件整理資料的雜事,我也會去思考如何賦予它意義,甚至因此開發成自動化系統、影響決策,變成一件重要的事,同時也把它形塑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一直以來我都是這樣做的,或許這也是造就我高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喜歡自己的工作,遇到不喜歡、沒興趣的工作就把它變成自己喜歡、樂在其中的樣子;如果不行,就推掉就好。

你可能會說,怎麼可能想推就推,還挑事情做?

只要你有創造更大價值的本事就可以。當然初期很難,但是我也會轉念去想:能不能變成喜歡的模樣?賦予它更多意義可行嗎?如果都不行,那麼盡快做完就可以去做其他我喜歡的工作啦!

對!改變它,或是盡快完成它、放下它去做想做的。

這個過程不會太久。當你在那些樂在其中的事情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不會有人要求你做那些雜事的;因為你有更大的利用價值。

如果這裡不行,那就去可以認同價值的地方。

只不過,我想和你分享的另一件事是:趨力不完全是好的,阻力也不完全是壞的。

不當的內在趨力像是熱情、使命感,以及外在趨力可能會傷害自己,你得學會辨識與察覺有害的趨力。同理,阻力有時是讓我們停下腳步,好好沈澱與反思自己,然後再次啟程前行。

凡事沒有絕對,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與面對。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信心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行為經濟學家彼得.愛華特(Peter Atwater)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信心象限」的框架來說明。 他將「信心」拆解為兩個核心感受:控制感、確定感。 並強調 這兩者雖常被混為一談,實則獨立存在,且對我們的決策有著深遠影響。比方說,搭飛機時我們可能感到確定(相信飛機會安全降落),但未必有控制感(無法操控飛行過程)。根據我們對這兩種感受的程度所處了矩陣象限,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做出某些決策與行為。 書中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 一|離愈遠的,愈能理性看待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比方說,你可能很理性地建議朋友別為了薪水高而去一份會很操的工作;但是換作自己遇到同樣的機會時,卻可能因為焦慮、怕失去機會而硬著頭皮答應。 二|不確定性愈高,愈會短視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這張圖我看不懂,你能解釋一下嗎?」 這大概是我過去聽簡報時,最常出現的評語。不是我對別人的簡報,而是我自己的。 進入職場的頭幾年,那時的我很努力地把資料整理齊全、把文字濃縮、把圖表做得漂漂亮亮,但總是在最後一刻才意識到:聽的人跟我根本不在同一條思路上。 我以為自己在表達,實際上我只是把腦海裡的東西搬出來而已。但一場好的簡報,不是把資訊堆疊上去,而是讓對方「看得懂」我的想法。 ... 常見的簡報誤區:用輸出取代表達 很多人簡報做得辛苦,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而是因為他們跳過了一個關鍵步驟:在設計簡報之前,先整理思考的結構。 少了這個步驟,簡報常會出現這些現象: 一|條列太多,卻沒有清楚脈絡 二|資訊太雜,讓人不知道重點在哪 三|說的太多,時間不夠、聽眾抓不到重點 這些都是「思考還沒整理好」的結果,而不是簡報能力的問題。 ... 簡報不是視覺美學,而是視覺邏輯 要讓簡報的對象看見你的思考路徑,而不是只看到你蒐集了多少資料,或是你有多努力。一看就懂的簡報,通常有三個特徵: 一|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看得懂,才能說得清;」 「表達的前置動作,其實是觀察。」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總結出的核心觀點。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書名: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原文名稱:賢い人のとにかく伝わる説明100式,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650257,頁數:240,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深谷百合子,譯者:黃詩婷,出版日期:2025/04/14,類別:心理勵志博客來 從書名來看,這是一本幫助你提升表達力的工具書;實際上則是一本訓練思考力的引導手冊。 「說不清楚,往往不是因為你的語言能力不好,而是根本還沒看懂問題的本質。」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這段話,這與我在《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