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終於成為自己:有意識的選擇,打造你的非共識優勢
曾幾何時,自己正在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喚醒天賦」
不過內容並不是談論如何變得更有創意,而是告訴你如何不被環境馴化、保留自己的聲音?
「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選擇權。」
這是我在看這本書時,感受到作者想傳達給讀者的。
...
「多數人都在做的,應該就沒有錯吧?」
你也是這麼想的嗎?
在這個資訊超載、競爭激烈的時代,許多人都困在標準答案中,以為只要學得更多、做得更多,就能找到成功的道路。別人做什麼,自己就做得更多、更快。
真正的突破不是做得更多,而是與眾不同。
這本書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提醒:如果你不主動選擇,你的思維模式就會被環境默認為「跟著大家走」就對了。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許多職場工作者陷入被動學習、資訊焦慮,甚至對自己的價值感到迷茫。
因為他們習慣了依賴標準答案,卻很少問自己
「現在這條路,真的是我想走的嗎?」
我也時常在企業培訓的過程中發現,請學員定義問題時,他們是不習慣這件事的;甚至訓練單位會希望我定義更清楚的問題,讓學員比較好操作。
不曾對問題感到懷疑、希望有標準步驟就能得出結果。希望員工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卻一再給予同質化的思維教育方式,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捨棄標準答案的同時,我們也該意識到也沒有所謂的標準問題,而是要去探詢真正會更好的問題。
回到前面的問題:現在這條路真的是我想走的嗎?
我想和你分享書中的三個核心觀點,也許看完後你會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新的想法。
...
觀點一|你的天賦,其實是選擇的結果
「你本就擁有天賦,但是否願意選擇發展它?」
這是作者在書中傳達的核心概念。
很多人以為天賦是與生俱來的某種神秘能力,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天賦更可能是有意識的選擇與刻意練習的結果。換句話說,關鍵不在於你有什麼,而是你選擇去發展什麼。
比方說,近年來知識焦慮是個普遍現象。
許多工作者都希望成為更有價值的人,於是拼命地學習、獲取更多資訊,但最後卻發現自己只是個知識消費者或搬運工,並沒有真正轉化成價值創造者。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強調「擁有觀點」的重要性。如果你只是吸收資訊,卻沒有經過結構化思考,形成自己的獨特觀點,那麼你最終還是會淹沒在資訊洪流中,難以真正發揮你的天賦。
你的獨特競爭力,不是來自你知道多少,而是來自於你選擇專注在哪裡、如何組合你的能力,藉此創造難以複製的價值。
...
觀點二|從「資訊消費者」到「價值創造者」的轉變
「如果不主動選擇,思維就會默認跟著大家走。」
我們身處在一個「學習焦慮」的時代,許多人每天閱讀大量文章、觀看無數課程,卻依然感覺自己沒有競爭力。
問題的根源在於:沒有真正的在學習。
學習不應該只是累積資訊,而是要透過思考與行動,把資訊轉化為自己的價值系統。當你習慣「跟著大家學」,那麼你的學習成果也就變成了「跟著市場需求走」,最終難以形成自己的獨特性。
「與其追逐流行,不如主動選擇自己要創造的價值。」
我很認同書中給出的建議,也提醒自己:不要只是當個資訊的吸收者,而要成為資訊的轉化者與價值創造者。
如果你只是學習,卻沒有真正輸出,那麼你的競爭力永遠只是短暫的,而不會成為你的長期優勢。
持續輸出,才能檢視與反饋更好的學習成效。
..,
觀點三|找到你的「非共識」優勢
真正的卓越來自於「非共識」價值。
不需要去跟別人比誰更厲害,而是要找到一條市場上沒有人能取代你的路。
「不是想著和別人不一樣,而是沒想和別人一樣。」
這是我在職涯發展中的策略。從來不認為自己要去跟任何人競爭,而是組合自己的專業領域,創造出一種市場上少有人能複製的價值模式。
每隔一段時期,我對自己的核心能力都會重新評估和新的認識。現在我會如何看待自己的核心能力?我想是:
「結構化思考、視覺化表達,問題定義與定位。」
如果就個別來看,我自認不是最頂尖的。但是當這三個能力結合起來,就變成了一種獨特的「非共識」優勢,讓我在各領域都能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上展現出一定水準的競爭力。
所以,當你在思考自身職涯發展時,可以問自己:
1️⃣ 我的「非共識」價值是什麼?
2️⃣ 我有哪些「獨特能力」的組合,又能創造出什麼「難能複製」的價值?
3️⃣ 如果不跟著市場需求走,我可以選擇怎樣的道路?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也可能一直在改變,最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思考,更好的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甚至是當下最需要補強的是什麼,也會變得更為清晰。
這才是真正能幫助你建立長期競爭力的關鍵。
...
我該如何開始打造自己的「非共識」優勢?
總結書中建議和自身經驗,可以從三件事做起。
一|每天記錄一個「非共識」觀點
當你學到一個新概念時,不要只是照單全收。
而是問自己:這個觀點有沒有盲點?
然後寫下一個與主流觀點不同的思考點。這能幫助你訓練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觀點。
比方說,我在一篇文章中看見這樣的觀點。
「要在職場上脫穎而出,必須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專精才是競爭力來源。」
我可能會延伸出幾個思考點:
.專精就代表是專家嗎?
.專精為什麼是競爭力來源?因為不可替代嗎?
人工智慧也可以做到專精,那麼它是專家嗎?如果是,那麼人類在專精上哪比得上人工智慧,成為專家還算是一種競爭力嗎?此外,在高度變動的市場中,單一領域的專精反而可能成為限制,因為市場需求變化速度遠快於個人專業的深化速度。
所以,我寫下的非共識觀點會是:
「跨域的綜合型能力,往往比單一專業更有競爭力。」
真正的優勢可能不在於你是這個領域最厲害的人,而在於你能夠把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整合出新的解法。
持續寫下非共識觀點,可以打磨你的「全局」思考力。
二|設定「思維」實驗,打破既有框架
遇到職場或生活上的問題時,別急著下結論。
可以嘗試用「What if」的方式來挑戰既有假設。這是我過去常用在策略規劃上的情境模擬,比方說:
.假如我們完全不按產業慣例做,會怎樣?
.假如完全沒有資金上的限制,我能怎麼做?
這能幫助你跳脫既有框架,培養「破局」思考力。
三|建立個人「獨特性」清單
列出你個人專長、過往經驗、思考模式,並思考如何組合這些能力,形成你的個人競爭優勢。這對於職涯發展、品牌經營,甚至創業都極為重要。
以我自身為例,盤點專長、經驗和思考模式:
核心專長包括「結構化思考」能把複雜的想法拆解、重組,形成簡單清晰的說法或圖像;以及「視覺化表達」能將觀點轉化為圖表、圖解,讓訊息一目了然;教學與顧問經驗;內容創作能力,長期撰寫書籍、專欄與課程,將知識轉化成商品等。
過往經驗包括協助企業進行內訓與顧問專案,深度理解各行業的需求;出版過五本書籍,累積內容產品化的實戰經驗;長期經營個人品牌,跨足寫作、演講、教學、顧問與品牌合作;曾在系統開發、業務行銷、策略規劃、幕僚等不同領域實戰。
思考模式的核心包括破局思考,不被慣例框架綁住,專注於找出創新解法;價值整合,善於跨域整合資源與能力,尋找「非共識」優勢;逆向工作法,從商業目標或用戶需求反推應該採取的行動。
所以,我可以如何組合成個人競爭的優勢?
競爭優勢 = 多重專長 + 獨特思維 + 過往經驗的組合
我並非單一的講師、顧問或作家,而是把上述能力組合起來,形成跨足企業培訓、內容產品、品牌策略的知識自雇者,這就成為了我個人在市場上的獨特定位。
1️⃣ 結構化思考+視覺化表達,讓我能打造圖像式培訓內容,用圖表、圖解快速拆解複雜知識,協助企業學員快速吸收與落地應用。
2️⃣ 內容創作+培訓、顧問經驗,讓我知道如何設計能解決企業痛點與實務問題的專屬課程與工具書。
3️⃣ 跨領域經驗+破局思考,讓我能快速轉移不同產業領域的成功模式,幫助客戶跳脫既有產業與思維的限制。
這樣的能力組合能讓我在市場上做到,客戶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替代者,這就是我的「非共識」優勢。
...
「選擇不一樣,才有機會真正喚醒天賦。」
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是告訴我們:真正的天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個人選擇發展的。因此,不要讓環境幫你做選擇,而是要主動決定自己的道路。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地選擇,開始培養自己的非共識優勢,也才真正走上了成為卓越者的道路。
今天起,問問自己:我願意選擇不一樣的路嗎?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