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贏家心態:提供全面的成功哲學,強調個人成長、積極心態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心態影響行動,而行動決定人生的不同。這本書在德國暢銷二十年,被譽為《致富心態》歐洲版,同樣強調心態在成功與財務管理中的關鍵作用,不過更廣泛地涵蓋成功的各個方面,包括職涯與生活。

書選閱讀|贏家心態:提供全面的成功哲學,強調個人成長、積極心態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心態影響行動,而行動決定人生的不同。

這本書在德國暢銷二十年,被譽為《致富心態》歐洲版,同樣強調心態在成功與財務管理中的關鍵作用,不過更廣泛地涵蓋成功的各個方面,包括職涯與生活。

...

書中提及三十個贏家心態,彼此互有關聯,我想可以總結歸納爲五個核心概念:

一|目標設定與計劃的重要性:包括設定明確的目標、制定詳細的計劃,以及持續追蹤和調整進展。

二|持續學習與成長是成功的基礎:包括保持開放心態、接受新知識和挑戰,以及不斷提升自我。

三|時間與精力管理的聚焦:專注於高效能活動,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能夠帶來最大回報的事情上。

四|財務智慧與穩健理財的價值:學會如何管理金錢、增加收入、以及實現財務自由。

五|心理韌性與積極應對挑戰:包括如何面對批評、壓力和失敗,並將其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透過淺顯易懂的故事和文字,書中提供全面的成功哲學,強調個人成長、積極心態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嗯,道理是老生常談,但實踐才是造成差異的關鍵。

你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

書中設計的三十天富足人生練習,對於想要做出改變卻不知從何開始的人,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指引。

但是心態上的阻力,沒人能幫你。

...

總結來說,我會用這段話來總結:

設定明確目標、持續學習、有效管理時間和財務,以及積極應對壓力,來培養成功的心態,實現內外兼修的富足人生。
「沒有這些贏家心態會怎麼樣嗎?」

在寫這一篇時,我想到了這個問題。事實上,無論是文章或演講分享,我總會收到類似的提問,沒有這些思維、方法、心態或各種見識,真的會讓我們活不下去嗎?

當然不會,可能還是會成功、也許無形中學會了。

同時,也可能面臨更多挑戰和障礙。

缺乏明確目標,你會缺乏方向感從而影響效率和成果;你不重視學習和成長,可能會錯失提升自我和抓住機會的機會,難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不能有效管理時間和精力,往往陷在忙碌又無法產出實質成果,容易感到疲憊和挫敗;缺乏財務智慧,則可能做出不當的財務決策,影響長期的財務穩定和自由;面對壓力和批評時,會感到沮喪和失去動力,更難以從失敗中學習和成長。

這些挑戰並非不能克服。

只不過藉由贏家心態的培養,你可以有方向的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信心,知道如何用對力氣、聰明努力,實現更大的成功和滿足。

如果你覺得困難,可以拆解目標從從小地方著手,逐步改變,並尋求支持和資源來幫助自己。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先前分享過《The Art of Explanation》這本書。 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書名: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原文名稱:The Art of Explanation: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Clarity and Confidence,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92309,頁數:320,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羅斯.阿特金斯,譯者:王曉伯,出版日期:2025/04/08,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最近出版了繁中版,不過《愈忙愈要會表達》這樣的書名不容易看出內容要傳達的概念,甚至可能誤解為是一本教你快速表達的書。 事實上,這是一本關於「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我們總以為「表達」是一種輸出: 「把腦袋裡的想法說出來、寫下來、做成報告呈現給別人。」 但這些年在企業裡做培訓與顧問的經驗,讓我愈來愈清楚真正「高效」的表達,其實是理解的展現。 當你能清楚地說出問題本質,畫出思考邏輯,對齊不同角色的期待,表示你不只是說得好,更重要的是:想得夠清楚、看得夠深刻。 ... 我們不是不會表達,而是常常還沒想清楚 工作現場最常見的混亂,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思考沒對齊。 • 同一場會議裡,不同人講的「重點」都不一樣 • 討論了一個多小時,但沒有明確結論 • 提案時,主管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卻一時答不出來 你是不是也常碰過這樣的狀況?也許這不是因為我們溝通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思考還沒成形,就急著輸出。 分享一個實用技巧:「先畫思考框架,再動手做簡報。」 我常鼓勵學員在做簡報或提案前,不要一開始就打開 PowerPoint。 而是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簡報的目的是什麼?(想讓對方知道什麼?採取什麼行動?) 二|誰是我的觀眾?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 「我講的明明有理,怎麼大家沒有反應?」 「我不是不會思考,只是不會把話說得漂亮。」 「我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如何讓人記得⋯⋯」 很多人以為,能把想法講清楚,要靠圖表、簡報、精美的設計。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你會不會畫圖,而在於 「你的觀點,有沒有畫面感?」 ... 也就是說,你說的話能在對方腦中「產生」畫面 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要告訴你的一個秘密是:思考有結構性、觀點有故事線,語言也可以視覺化。 你甚至「不需要」會畫圖,只需要會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明確」的觀點和一條「能被理解」的故事線。 打個比方,當你說:「這個專案的問題很多。」 大家腦中浮現得會是什麼?可能一頭霧水吧。 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 「這個專案像一艘方向不清楚的船。航行速度快,卻沒人確定要去哪?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加速前進,而是確認方向。」 大家馬上就能「看到」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嗨,我是奕酉。 最近,有幾位創作者朋友跟我聊起內容焦慮。 「好像不發文就會被演算法遺忘。」 「沒更新就會被市場忘記,會不會就這樣輸了?」 這些話我聽了很有感,一方面,我自己也走過這段壓力;另一方面,近期我跑了好幾場《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新書專訪,不少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問到一個問題 「你怎麼兼顧那麼多角色:寫作、教學、顧問、創作,還有家庭生活?」 我不會說自己平衡得很好,但我一直記得一件事: 不要讓創作節奏,變成焦慮的來源。 我希望我的內容,是為了建立信任,而不是填滿版面;是為了開啟對話,而不是證明我還在線上。 曾經有不少人給我這樣的建議: 寫文要有主題的配比、發文要盤算著頻率和時機點,最好短影音和 Podcast 也要安排一下。 我覺得好像有道理,但是看著別人產出內容的頻率,再對照自己的空檔與能量,內心難免會冒出一個聲音: 「我是不是跟不上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但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另一個問題: 我真正想經營的是「內容」本身,還是「信任」這件事? ... 前幾天讀了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