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看得見的高效思考:打造你的視覺腦, 用圖解思維建立起你的高效溝通

書選閱讀|看得見的高效思考:打造你的視覺腦,  用圖解思維建立起你的高效溝通

在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我們每天面對數以萬計的文字、數據和圖片。

如何讓重要的資訊快速被人理解,讓你的想法脫穎而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然而,這並不僅僅是技巧的問題,更是思維方式和表達策略的問題

我們的大腦其實並不適合處理複雜的線性文字訊息。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大腦更偏好圖像化的訊息,因為它能瞬間激活記憶、引發情感共鳴並促進更深層的理解。正因如此,看得見的思考,或者說將想法用一張圖來展現,逐漸成為一項關鍵技能

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化複雜事物的方法,更是一種溝通的藝術、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

...

沒有一張圖不能解決的問題

如果有,那就用兩張圖。

看到一張簡潔易懂的地圖,我們能迅速理解路線的走向;看見一份清晰有序的流程圖,我們能立刻掌握工作的全貌;甚至一張插圖,都可能比一篇冗長的文章更能打動我們的心。

這就是視覺的力量:精簡、濃縮、好理解

但你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是一張圖?文字和數字難道不夠嗎?

答案是,當我們的目標是讓複雜的想法變得易於理解且令人記憶深刻時,單靠文字和數值往往是低效的。相較於逐行閱讀文字或計算數據,一張透過精心設計的圖表更能讓我們一目了然地捕捉到全貌,甚至是快速洞察深層的關鍵訊息

事實上很多成功的溝通者早已善用這項技能。賈伯斯在產品發表會上,經常用一張圖表來展現蘋果的願景和策略;在商業簡報中,圖表、圖示與圖解的運用更是稀鬆平常。而在日常生活中,從時間管理到旅行規劃,一張圖能幫助我們理清思緒、提升效率。

...

我們的「視覺腦」是如何運作的?

撰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活用自己的「視覺腦」。這是一種不同於日常邏輯推理的能力,它更接近直覺和圖像化的思維方式。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提出的「大腦的兩個思考系統」理論,為我們理解視覺思維提供了寶貴的框架,也是這本書的論點基礎:

系統一:一種快速、直觀且自動化的思維模式。例如,看到一張臉,瞬間辨認出對方是喜怒哀樂。系統二:一種緩慢、理性且需要努力的思維模式,像是解決數學問題或做出複雜決策。

視覺化思考的力量就在於,能將複雜的訊息轉化為「系統一」可以快速處理的直覺圖像,從而大幅減少我們大腦的負擔。

在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個黑盒子,當我們將想法輸入到這個黑盒子中,就能轉變成一張圖。如果能搞懂這個黑盒子,或許我們就能更簡單的做出想要的一張圖。

大腦中的黑盒子,其實是一種隱喻。

我想表達的是,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將想法轉換成圖像的思維機制,但我們可能不知道它是如何運作的,就好像一個黑盒子。

當我們把零散的想法放入這個黑盒子中,經過一連串的處理過程最終就能呈現出一張圖。這個過程看似神秘,但其實是有跡可循的;那就是將想法轉化為觀點,再將觀點呈現為一張圖。

黑盒子中其實就是處理資訊的思考過程,解決『說什麼』與『如何說』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個黑盒子的運作邏輯,不僅能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還能輕鬆的畫出想要的一張圖。

這本書想要告訴讀者的,就是如何打開這個黑盒子,將處理資訊的思考過程拆解成可以學習與練習的步驟,讓每個人都能快速上手。

...

從結構化思考到視覺化表達:一本書的誕生

我想寫這本書,其實來自一個很簡單但強烈的信念:

想法只有被理解,才有價值。

當我成為商業顧問與講師之後,發現很多人都有很好的想法,但卻因為無法精準表達,而錯失了被看見、被認同、甚至被實現的機會。

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幫助人們把腦中的複雜思緒轉化成一張清楚的圖,讓溝通變得簡單而有力。』

這本書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書名: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71878,頁數:352,出版社:天下文化,作者:劉奕酉,出版日期:2025/02/27,類別:商業理財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明白,資訊視覺化不只是畫圖,更是一種思考的工具。它不僅僅是在工作簡報上用得到,更是在你的人生選擇、問題解決、甚至是和家人朋友的溝通中,都能發揮作用。

我想要分享的是一種能讓你『有觀點、會表達』的思維方式。

這本書的內容,源於我對結構化思考視覺化表達的多年探索。

在多年實踐中,我發現無論是在職場、學術還是商業及生活中,人們最需要的往往不是更多的訊息,而是更清晰的表達、更高效的理解

如何化繁為簡、以簡馭繁,從抽象的想法出發,將它清晰地呈現在一張圖上?這正是我希望透過這本書中帶給你的核心能力。書中的內容分為幾個部分,循序漸進地幫助你:

一|理解結構化思考的核心原理,包括如何結構化你的想法,以及如何設計讓人「看得懂」的觀點與資訊。
二|學習視覺化表達的關鍵技術,從簡單的圖文、圖表到更複雜的圖解,讓你掌握一套通用的視覺化工具模組。
三|探索各種應用場景,包括商業提案、個人學習、團隊溝通,讓你真正將所學付諸實踐。

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大量的案例解析和操作技巧,希望讓每位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我最大的期望,是這本書不僅能成為一本讀完覺得有收穫的書,更是一個讀完就能上手的方法。

我希望讀者在翻完最後一頁時,腦中已經有一個明確的想法:下次我遇到這種情況時,就知道該怎麼將想法變成一張好圖了!

如果這本書能幫助讀者提升表達力,進而改變他們的工作效率、專案成果,甚至人生方向,那就是我寫這本書最大的意義。

我始終相信,看得見的思考,才能帶來抓得住的影響力。

...

誰需要這本書?

其實,我在寫這本書時,心裡一直想著一件事:這本書不是為了『專業做簡報或畫圖的人』而寫的,而是寫給『每一位需要表達想法的人』。

哪一類讀者最適合這本書?我認為以下三種人會特別受用:

第一種,是職場中需要高效溝通的人。

無論是經理、專案負責人,還是行銷、產品經理,只要你的工作需要不斷說服、報告、跨部門協作,這本書能幫助你把複雜的想法快速轉化為一張好圖,提升說服力和專業影響力。

第二種,是自己的想法很多,卻常常理不出頭緒的人。

這本書不只是關於如何做圖,更是關於如何想清楚。如果你經常覺得腦中千頭萬緒、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書中提到的結構化思考方法,能幫助你快速整理思緒,找出核心觀點。

第三種,是想要提升個人競爭力、展現價值的人。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真正能讓人被看見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不能清楚說出自己的觀點。無論你是自雇者、創作者,或想在職場中脫穎而出的工作者,我相信這本書能幫助你展現自己的價值。

最後,我相信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不是『讓專家更專業』,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說出價值』。

只要你希望自己的思考被看見、被理解、被認同,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

未來的新視界,你準備好了嗎?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視覺化的時代。

人工智慧、大數據、社群媒體等,所有的技術進步都在推動訊息的「圖像化」。我們不僅需要理解這些趨勢,還需要主動掌握這一技能,讓自己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踏上這條路的第一步,幫助你打造屬於自己的視覺腦。從此,你將擁有一種全新的語言:一種能夠打破文字侷限、提升溝通效率的語言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用一張圖看見新視界。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過去我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如今一千小時的高品質刻意練習就能讓人站上入門專家的門檻;而在 AI 時代,這個門檻可能更低。關鍵不在花多久時間,而在用多聰明的方法。AI 能幫你自動化任務、提供即時回饋、設計個人化練習路徑,讓學習更快、更精準。但最終的專業,仍來自你的判斷力與自覺。這期電子報,帶你看見如何用 AI 打造屬於你的「一千小時地圖」在現實與智能之間,開啟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我們常以為輸出靠勤奮與臨場反應就能撐住,但事實上,若輸出遠大於輸入,很快就會透支。演講、寫作、回應問題的品質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信任流失。解方在於:輸入必須被刻意設計。我整理出四種知識補給法:打底、堆高、夯實、火花。它們彼此交錯,既能提供深度與背景,也能補充趨勢、檢驗不足,甚至激發創意。當輸入與輸出形成循環,就能避免腦袋空轉,維持輸出的續航力與品質。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前幾天分享了兩篇文章。 一篇談「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另一篇接著談「從一到 N 」如何運用知識創業、創造多元收入到長期職涯的規劃。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對。你可能覺得我打錯字了。但我要表達的是:連重點都談不上了,更別說是終點。很會講,不會是未來的優勢,或者說已經被新的技術消弭了;經得起問、能引導,才是講師被需要的關鍵。 這件事當然未來也有新技術可以做到。 所以,做為「人類講師」的優勢是什麼?經得起問,並給出獨特實務的觀點;能引導,給予一個完整的體驗。 當然,這些 AI 也能幫你做得更好。 ... 跨過了從零到一,接踵而來的三個挑戰 如果說前一篇文章談的是講師的「從零到一」 那麼,自然也會有「從一到 N 」的問題,對吧? 站上講師的舞台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挑戰是往哪走、怎麼走、走多久?沒想過,或是想了卻沒有作為,那就等著餓死或累死吧。 「你以為成為講師,就可以安穩一輩子嗎?」 「你知道只靠一場場課,最後可能餓死或累死嗎?」 「你想過十年後,你還是單純的講師,還是能靠知識打造一門事業?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