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頭腦好的人才解得開的邏輯思考題:不是變聰明,而是更有條理地思考

書選閱讀|頭腦好的人才解得開的邏輯思考題:不是變聰明,而是更有條理地思考

常被問到要如何訓練邏輯思考?

這本書就是很好的一本題庫。每天做一題,十分鐘,累積下來的,不只是解題技巧,而是看待事情的方式,會變得不一樣。

這次搶先收到悅知文化出版的這本《頭腦好的人才解得開的邏輯思考題

閱讀書稿時就很喜歡,還合作拍攝了這部影片。

收到實體書,結果立馬被我女兒拿去看,還帶去學校早自習時間做練習,我也會請她們說明解題的思路,所以這本書其實沒有年齡上的限制,只要對問題有足夠的理解力就可以閱讀。

除此之外,我會再引導她們以另一種書上沒有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升級到「結構化思考」的練習:理解問題的陳述、分解線索的脈絡,再重新構築思考的結果。

這也是我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一再強調的。雖然有些讀者更關注的可能是視覺化表達,但我認為結構化思考更為重要;讓思考看得見,有清晰的脈絡之後,即使用說的也能在他人腦中形成畫面,這也是一種視覺化表達。

我們常說:要有邏輯,才能解決問題。

但真正難的是「遇到複雜情況時,頭腦還能保持清楚、有步驟地前進」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選擇與各種資訊的拉扯,而真正能讓我們做出好決定的,不是運氣,而是思考力。這本書不是讓你變成「會考高分」的人,而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重新找回思考的節奏,幫助你變成「能看清本質、做出好決定」的人。

讓思考,變成你面對世界的底氣。

...

不是變聰明,而是更有條理地思考

我們常以為「頭腦好」是一種天賦:某些人天生反應快、邏輯強,能迅速破解複雜問題。但這本書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也許,聰明不是與生俱來的光環,而是一種可訓練的思考方式。

一|不是智力測驗,而是思維習慣的鏡子

這本書的設計像是一系列邏輯謎題,但重點不在於「你會不會」,而在於「你是怎麼想的」。

書中精心設計的每一道題目,都像是照見我們慣性思考的鏡子:我們是不是太快下結論?是不是忽略了題目中的關鍵條件?是不是只從自己熟悉的角度切入?

這些看似簡單卻暗藏陷阱的題目,強迫我們放慢節奏,拆解思路,重新學習如何「有條理地」推理。

二|破解直覺偏誤,是現代人最需要的認知能力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誰都容易被表象迷惑。

這本書用解題的方式讓我們看見「直覺」的陷阱。當你一次次答錯,然後恍然大悟地讀到解說時,你會明白:真正阻礙我們判斷的,不是資訊量不夠,而是思考的粗糙。

如果你願意每次錯誤後反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想?」

那麼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腦力遊戲,而是一本教你升級認知系統的實戰手冊。

三|有趣的練習,是思考力成長的入口

我覺得最棒的是,它不說教。

而是用遊戲化的形式,透過一個又一個讓人上癮的問題,引導讀者進入一場「思考」的健身課。正如健身需要重量訓練,思考也需要刻意挑戰。書中每一題都是一次腦力訓練,每一次反思都是一塊認知肌肉的強化。

..·

這不是一本告訴你「怎麼變聰明」的書,而是一本讓你重新學會如何思考的書。

它不會告訴你多厲害的知識,而是訓練你自己動腦;它不給你標準答案,而是幫助你打造一個更清晰、有彈性的思考框架。如果你對如何避免思維慣性、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感興趣,這本書值得你一題一題、慢慢拆解。

真正聰明的人,不是從不犯錯的人,而是能從錯誤中學會如何思考的人。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職人觀點|如何創造閱讀的複利效應?五個步驟的系統化做法

職人觀點|如何創造閱讀的複利效應?五個步驟的系統化做法

如何透過閱讀創造複利效應?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應該先釐清什麼是閱讀的複利效應?我認為是每一次的閱讀,能讓你下一次更快理解、更好吸收,也更能應用。 閱讀,本身就是最容易產生複利效應的習慣之一。前提是你不是「讀完」就放著,而是懂得讓閱讀「滲透」到生活中,讓知識與行動相互強化。 ... 那麼,該如何讓「閱讀」產生複利效應? 我整理了自己在實踐的系統化做法,包括五步驟: 一|建立微習慣,讓閱讀成為日常節奏的一部分 二|做閱讀筆記,記下你的思考與感受 三|輸出與分享,來強化理解和記憶 四|主題式閱讀,讓閱讀彼此連結成網絡 五|週期性複習,再加上實踐與反思 ... 一|建立微習慣,讓閱讀成為日常節奏的一部分 讀一本書不行,讀幾十頁總可以吧?讀幾十頁也很難,那讀一頁或十分鐘總做得到吧? 微習慣,就是讓行動簡單到你完全無法拒絕。 給自己設立一個超小門檻就好,像是每天睡前讀兩頁、通勤搭車時讀電子書五分鐘。如果這也太難,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7|用錯力的自律,只會 讓你在錯的方向消耗自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7|用錯力的自律,只會 讓你在錯的方向消耗自己

嗨,我是奕酉。 這期的電子報,我想和你聊聊「自律」這回事。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每天都很努力:早起、寫計劃、打卡學習,任務清單一條條劃掉,行事曆被塞得滿滿滿。但一段時間過去,卻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進展緩慢、內心焦慮,彷彿越努力,心裡反而越空虛。 這不是你懶惰,也不是你不夠自律。 而是因為你把自律用錯了方向。 真正讓人筋疲力盡的,往往不是缺乏意志力,而是努力在錯的事上,離目標愈走愈遠。 ... 01|我們以為的自律,其實是焦慮的偽裝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高效率」人生的風潮吸引並捲入。 每天五點起床很令人讚賞;做筆記、閱讀、日更內容,似乎被視為自律的象徵;追求精進、持續學習與輸出,成了現代工作者的基本教養。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頭開始痛了? 但問題是:這些行動真的有帶你前進嗎?還是,只是讓你看起來有在前進? 我們太習慣「努力就會有結果」這套邏輯,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金牌選手的心智訓練:從內而外的勝利,重新訓練你的大腦面對壓力的方式

書選閱讀|金牌選手的心智訓練:從內而外的勝利,重新訓練你的大腦面對壓力的方式

「平常準備都很充分,但為什麼一到關鍵時刻就發揮不出來?」 你是否也有同樣的困惑?這個問題,不只是一般職場工作者會遇到,甚至在高階主管、創業家與優秀人才中也不斷出現。 為什麼會這樣?這本書給出了一種合理解釋:因為你只是練習,但從沒真正訓練「壓力下」的自已。 ... 表現不只是技巧的外顯,而是狀態的內建 作者 Charlie Unwin 曾是國家級運動員、伊拉克戰場上的指揮官,後來成為表現心理學教練。他跨越體育、軍事與企業的視野,讓他對「表現」的理解不流於技巧教條,而是回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你是否真正準備好在壓力下,維持你的狀態? 原文書名「Inside Out」其實就很好的點出了這個核心:從內到外。 從內在出發,決定外在的表現;而不是相反。這也讓我想到一部同名的動畫片《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也提到相似的觀點。 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但說真的要做到不容易。我在與許多優秀的職場工作者或領導者共事的經驗裡,也一再見證:真正穩定的表現來自我們對自己內在狀態的掌握,而不只是外部技巧的堆疊。 這些都是經驗談,不過這本書卻提供了一套實用性的系統,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有意識的浪費,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書選閱讀|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有意識的浪費,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時間就是金錢。」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不論你認不認同,對某些人來說像是日常焦慮的來源。 這個世界催促著我們要早起、要進步、最好安排每一分鐘都要有產出。於是我們開始為了變得更有效率,而活得更疲憊。當我們一邊複製著別人推薦的晨間儀式,一邊懷疑自己為什麼還是感覺不到快樂,那種時間被壓縮卻沒有獲得的失落,便悄然浮現。 這本書的書名《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說出了許多人心中沒有說出口的渴望: 「我不想再把時間填滿了,我想把時間活滿。」 本質上,這本書談的是時間管理。 但是內容不談排程軟體、不談番茄鐘的細節,也不追求一天產出多少。而是透過100則實用技巧,幫助讀者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並將時間投入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我們為什麼而活?」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什麼才值得我們浪費生命中的一段時光?」 我認為它談的是這些更根本的問題。 ... 關於時間管理的四個核心觀點 我無意去解析書中的100則技巧,因為它短到你不需要太專心也能看完,每則大概就400-500字左右吧。 內容其實圍繞著「時間管理」的四個核心觀點: 一|管理目標而非時間 二|善用時間管理工具 三|高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