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思考的事:向聰明人學習如何思考,說對的話、把話說對

結果往往是在你說出口之前就決定好的!向聰明人學習如何思考,說對的話、把話說對。

書選閱讀|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思考的事:向聰明人學習如何思考,說對的話、把話說對
「懂得說話的人就是吃香!」

我們總以為頭腦好的人才思敏捷,不需要想太多就能把話說得漂亮、說到別人心坎裡。

「肯定是他們掌握了說話的技巧吧!」

真是這樣嗎?那麼坊間這麼多講授說話技巧的書,多看幾本應該也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吧?

事實上,並非如此。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想,問題在於不少人對於溝通表達的誤解。

「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這句話不假,但並非「說什麼」一點都不重要,或是「怎麼說」的技巧可以凌駕於一切。

兩者之間更像是「一」和「零」的關係。

說什麼,是擺在前面的「一」;而怎麼說,則是放在後面的「零」。有了這個零,能讓說出的話發揮十倍以上的成效;但少了這個一,就什麼也不是。

知道該說什麼,更要懂得怎麼說。

我想,這才是那句老生常談背後真正的意涵。

...

不只說對的話,也要把話說對


事實上,說出對的話並不難,如何把話說對、說到讓人感到舒服可就不簡單了。

「你可不可以先思考過再開口說話?」
「你不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
「你是認真的嗎?真的想過才這麼說嗎?」
「你真的有用腦袋思考過嗎?」

聽到這樣的回饋,任誰都會感到沮喪的。

回想一下,當時你說了什麼,那時候的你真的沒想過嗎?我想應該不是,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別看我現在一副辯才無礙,甚至在課堂上講授溝通表達與簡報邏輯的內容;其實,我也曾經是個很不會說話的人。

別誤會了,我不是不知道如何表達。相反的,我很會講道理,合乎邏輯、簡明扼要,但也常常把話講死,讓人覺得不舒服卻又無法反駁。

我以為我做對了,但別人覺得我老是作對。

我認為自己有在思考,也是認真的說出想法。直到我將思考的過程說給別人聽,也遭受了不少的責難與回饋之後,我才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的好好思考。

更具體的說,就是思考的品質不夠。

我只顧到要說出自己想法、說對的話;卻忘了站在對方立場去思考,如何更好理解與接受、把話說對。

意識到並把這件事做好,讓我嚐過不少苦頭,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也因此學會了如何更有效的溝通、精準的表達出得體的內容。

「說對的話,把話說對。」

在書中,我看到了自己花費苦心才學會的道理。

...

結果在開口前就已經決定了,經營顧問二十二年來的智慧總結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這是出自宋朝文學家黃庭堅的一段話,我認為在這本書中很好地體現出這一點。

作者安達裕哉,是一位資深的商業顧問。

曾在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旗下的德勤管顧任職,從事經營諮詢工作達十二年;而後獨立創業,現以一家行銷公司經營者的身份,執行顧問諮詢、網路媒體營運支援及文章寫作等工作。

他從三千多家企業老闆,以及顧問及主管那裡得來的知識,整理為任何時代、任何行業的所有人都能適用的形式,並總結出一件事:

「結果,是在開口之前就已經決定的。」

許多人以為有效溝通的關鍵在於說話技巧,但其實更重要的是思考的質量。不論是做簡報、談生意,還是向主管報告,甚至就連求婚也一樣。

而且這一點將會愈來愈重要。

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因為人工智慧的躍進和ChatGPT的出現,許多人突然發現自己想的怎麼還比不上機器幾秒鐘就給出的答案。

是機器比我們更會思考嗎?可能是,但我想更主要的原因,是許多時候我們的思考,談不上真正的思考,只能說是隨意想想,不假思索地說出想法而已。

只不過ChatGPT讓我們清楚的感受到這一點。

這個時代,以量取勝的經驗法則已經被打破,每個人都必須以質取勝才行。一個人說出的話是否得體、到位,取決於思考的品質;這不僅考驗著思考的能力,也關乎開口前是否有先停下來的勇氣。

而這本書,集結了安達裕哉二十二年來的工作經驗與經營智慧,並歸納為七個黃金法則、五個思考方法。

...

七個黃金法則告訴你,頭腦好的人說話前想什麼


「提高溝通成效,在表達之前要深入思考。」

這是書中要傳達的一個核心觀點。但是該如何深入思考?具體來說又該怎麼做呢?

安達裕哉說:我們可以向聰明人學習。

書中就總結了七個黃金法則,告訴你如何在溝通時建立智慧與信任、如何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觀點。

1️⃣ 總之不要立刻反應
2️⃣ 你聰明與否,取決於他人的認知
3️⃣ 人會信任確實有在替自己著想的人
4️⃣ 別和人爭鬥,要和問題搏鬥
5️⃣ 溝通無效是因為思慮不周
6️⃣ 知識用於人才會成為智慧
7️⃣ 要成為滿足認可需求的一方

頭腦好的人開口前都在想什麼?七個黃金法則告訴你,而這些原則背後所代表的含義其實是:

⭕️ 別讓大腦被杏仁核控制了
⭕️ 站在他人立場思考
⭕️ 讓人覺得信任比聰明更重要
⭕️ 聰明人不會將駁倒對方視為勝利
⭕️ 技巧不是唯一
⭕️ 說出的話有益對方才能發揮作用
⭕️ 滿足對方認可、贏得信賴

...

如何提高思考的含金量,五個思考方法告訴你


同時為了深化思考,書中也提供了五種思考方法,包括客觀、整體、傾聽、提問和言語化等技巧,讓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升思考的質量。

1️⃣ 客觀的思考法
2️⃣ 整理的思考法
3️⃣ 傾聽的思考法
4️⃣ 詢問的思考法
5️⃣ 言語化的思考法

如果說七個黃金法則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哲學;那麼五種思考方法就是能幫助我們以此為基礎進行深入思考的重要工具。

那麼這些思考方法有哪些重點呢?

⭕️ 別以偏概全、具備詞彙敏感度、好好瞭解前因後果
⭕️ 先說結論、區分事實與意見
⭕️ 不肯定也不否定、不評斷、不輕易給意見、適時沉默、發揮好奇心
⭕️ 五種提問、先做假設再提問
⭕️ 重新定義輸出的言語形式

...

不是頭腦好才這麼做,而是這麼做顯得頭腦好


不論是七個黃金法則、五種思考方法,都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與應用的;相當於為了開出智慧之花而存在的根與幹。

透過實踐,不管是誰都能成為頭腦好的人。

然而,比起成為頭腦好的人,持續做個頭腦好的人可是難得多了。

「覺得自己已經明白的時候,才是最危險的。」

安達裕哉提醒,在感覺自己變聰明時,應該再次回歸黃金法則,問問自己:真的有好好思考過嗎?

向聰明人學習如何思考,說對的話、把話說對。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2|思維破局、行動突圍,讓影響力看得見!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2|思維破局、行動突圍,讓影響力看得見!

嗨,我是奕酉。 在上一期的電子報中,我們談論了「選擇與影響」這個主題,分享了選擇帶來的影響力,以及如何提高個人的影響力?收到一些回饋與詢問,我也和幾位讀者有了進一步的交流,衍伸出「如何思考」這個議題。 這真的挺有趣的!的確,在授課與交流的過程中,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老師,你說的這些聽起來都很有道理,我自己看書中的案例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但是,自己想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不清楚該如何思考,才能產出好的結果? 你也會有這樣的疑惑嗎? 我想讓你知道,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所接收的這些成功經驗或有效方法,大多是省略了思考的脈絡的。比方說,在表達一個觀點時,我們會說明根據來支持這個觀點,然後用一些實例來佐證這些根據。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表達更簡明扼要、合乎邏輯,也是為了強化與聽眾的連結與說服力。 但我們不會去說,試過哪些失敗的案例、無效的方法,或說服力不足的根據,對吧?因為多數聽眾對於我們「試誤」的過程可能不感興趣,他們更想知道成功的最短途徑是什麼? 但「試誤」是思考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步驟。 當我們看得見那些錯誤、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獵豹閱讀法:快速不是終點,思考的價值在於輸出

書選閱讀|獵豹閱讀法:快速不是終點,思考的價值在於輸出

「不只是閱讀技巧,而是面對資訊時的策略姿態。」 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種直觀感受。 只是讀得多又快,讓人工智慧來就好了,對吧? 獵豹閱讀法的概念,是運用科學原理,透過分解任務訓練閱讀,達到速度、理解能力同步提升並學以致用。 在我的理解,快速閱讀的終點不該只是讀完更多的書,而是擁有更強的思考力與話語權。從書中我也歸納出的四個核心觀點: 一|閱讀的價值,在於精準的捕捉觀點能力 二|快速閱讀不在於讀更多,而是為了說更好 三|視覺化掃描,養成建構知識圖譜的習慣 四|閱讀的終點,擁有思想的影響力 ... 一|閱讀的價值,在於精準的捕捉觀點能力 我們每天接收大量的訊息,但只有極少數能轉化為可用的觀點資產。閱讀的價值不在於快速,而是能否精準的捕捉到核心的資訊並轉化為觀點? 書中提出了一個不錯的切入點:如何讓大腦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最該記住的那兩成關鍵資訊? 我認為,僅僅「抓重點」是不夠的。而是在閱讀中不斷自問:這個訊息帶著什麼樣的觀點性?我又該如何轉化為自己的表達觀點? 獵豹式的快速吸收,就是像金字塔一樣,由下而上層層過濾轉化為自己的觀點。 一)快速略讀:這本書想說什麼? 二)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一流、二流、三流的表達術/說話術/提問術:掌握建立關係、精準傳達、引發思考與行動的技術,全面提升你的溝通能力

書選閱讀|一流、二流、三流的表達術/說話術/提問術:掌握建立關係、精準傳達、引發思考與行動的技術,全面提升你的溝通能力

桐生稔在不同時期出版的三本書。 他是日本的職場溝通與人際關係專家,專注於說話、表達和提問技術的研究與教學。他的教學風格實用而直接,擅長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授能在日常和職場中立即見效的技巧,這一點在他的書中也能清楚感受到。 桐生稔認為溝通不僅是說話的藝術,更是一種讓對方舒服並願意行動的能力,這和我時常在強調要兼具理性和感性的「精準表達」是一致的概念。 一流、二流、三流說話+表達套書(2本)書名:一流、二流、三流說話+表達套書(2本),原文名稱:雑談の一流、二流、三流、説明の一流、二流、三流,語言:繁體中文,頁數:456,出版社:商周出版,作者:桐生 稔,譯者:邱香凝,李貞慧,出版日期:2024/01/20,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一流、二流、三流的提問術: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打造你的不平等優勢,找到低風險創業的起步策略

書選閱讀|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打造你的不平等優勢,找到低風險創業的起步策略

最近在一場訪談中被問到做為自雇者的「優勢」。 我腦中快速浮現了幾本書。不過說到和創業、自雇者最有關聯性的,應該是五年前看過的《The Unfair Advantage》這本書。 「善用個人的不平等優勢,以最低風險、小規模測試市場,逐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微型公司。」 即使資源有限,善用不平等優勢,每個人都能創造成功事業,就是這本書的核心觀點。 回過頭來看,我在知識自雇者這條路上其實印證了書中不少觀點,也的確是持續創造與善用不平等優勢來打造與發展自己的事業。 ... 那麼,我是如何理解這本書的? 做為知識自雇者,我會從「知識創業」與「內容產業化」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創造不平等優勢。結合這些年在寫作、教學與知識變現的經驗,總結出四個觀點: 一|盤點與形塑「不平等優勢」的組合 二|低成本創業的關鍵是以「內容」驗證市場 三|個人品牌即人脈;不靠資源,而靠「價值」連結 四|創業的本質是「影響力累積」而不只是賺錢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