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世界要完蛋了,我卻還要工作?集體倦怠時代,工作與生活的再設計
又是一個光是書名就能給人共感的書。
作者 Sara Weber 是 LinkedIn 前總編輯,也是一位活躍於德國的作家、心理學研究者與職場文化觀察者,長期關注現代人如何在資本主義框架下工作、生活與自處。
她在撰寫這本書時,正處於疫情最嚴重的時期。
當時大量員工被迫在家工作,失去過去熟悉的職場環境,但企業仍要求維持原有的生產力,讓許多員工感受到強烈的疏離與倦怠。人們一方面擔憂全球的健康與經濟狀況,一方面卻又被迫像什麼事都沒發生般繼續回到工作日常,形成強烈的認知失調;在心理上帶給人們一種世界性的失序感。
在這段時間,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社會開始大規模討論「集體倦怠、心理健康與工作意義感」等議題。Sara Weber 便以此為背景撰寫了這本書,企圖回應當代人面臨的情感斷裂與職場結構問題。
「世界在崩壞,我卻還得打卡上班?」
這麼說或許有點誇張,但也是不少人心中的吶喊吧。
...
這本書值得一讀的四個理由
「但現在是後疫情時代,這本書還值得讀嗎?」
了解這段背景,或許你和我有同樣的疑惑。
不過在我讀完前兩個章節後就改變了想法。是的,這本書談的其實是「世界失序」所引發的一些倦怠和心理壓力,而疫情只是加劇了這些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還面對著氣候變遷、經濟波動、戰爭陰影和人工智慧帶來的衝擊等巨變,甚至讓一些人覺得這個世界要完蛋了。
因此,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主要有四個理由:
一|疫情後遺症,倦怠與心理壓力並沒有消失
二|遠距和混合工作,帶來便利、也帶來新的矛盾
三|如何在失序時重建意義感,才是核心問題
四|生活與工作的連結感變薄,是普遍人的感受
一|疫情後遺症,倦怠與心理壓力並沒有消失
即便疫情已緩和,許多人仍處於「集體疲憊」的狀態,心理健康問題、工作焦慮與意義感缺失仍普遍存在。疫情只是放大了這些結構性問題,並沒有隨疫情結束而消失,甚至產生新的結構性問題。
為何現在的員工普遍渴望更具彈性與人性的工作模式?書中提出的觀點反而能幫助你理解這一點。
二|遠距和混合工作,帶來便利、也帶來新的矛盾
後疫情時代,遠距與混合辦公成為趨勢,對於某些人或組織而言或許享受到了便利與彈性,但也有不少企業發現工作者的「效率焦慮」與「自我管理壓力」持續升高。
書中對於「過度工作文化」的批判,提醒我們思考:當空間自由了,心態與制度是否也同步鬆綁了?還是說「線上待命」反而讓員工感到更不自由、心理壓力更大?
三|如何在失序時重建意義感,才是核心問題
疫情只是引發「世界失序」的一個案例。
書中談論的議題放大來看,在面對氣候變遷、經濟波動、戰爭陰影、人工智慧衝擊等當代巨變時,同樣適用。
當世界不再如常,我們是否還能照舊工作與生活?我們能否停止「自動駕駛」模式,重新審視工作是為何而做、為誰而做的意義感?
特別是面對人工智慧帶來的巨變,我們該如何自處?
四|生活與工作的連結感變薄,是普遍人的感受
現在的職場人,無論在疫情、AI、產業變局下,普遍有一種「失去意義」與「集體冷感」的現象。書中對這種狀態的深刻描述、具體反思,以及感性解方的提供,或許對於生活與工作感到失去意義感的人來說,是一種即時的自我救贖。
...
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四個啟發
現在,你想讀這本書嗎?
疫情只是開端,真正的主題是:當世界崩壞感成為日常,個人與組織該如何回應?
如果你對於健康職場文化、自我調整方法與心理復原力等議題有興趣,或許這本書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也許,先看看我從書中獲得的收穫?
一|倦怠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集體性的失聯
書中將這種現象稱為「集體倦怠」。
意指這並非單一個體的崩潰,而是整個社會在巨大壓力下的普遍現象。我認為,這正是「行動」與「意義」之間失聯的結果。
我們在工作上的行動與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脫節,許多任務都失去了意義感,於是身心靈都發出警訊。自律的本質,從來不是無論世界如何都得咬牙撐下去,而是因為知道為何而戰而選擇投入行動。
然而當下的職場,在我擔任顧問與講師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更多是被「不問意義、只求產出」的迷思困住。
二|人們不再迷信「過度努力文化」的幻象
過去我們總習慣把加班、努力工作,視為職場上的英雄行為,卻忘了人是有限的系統,過度投入必然導致系統的崩壞。但現在愈來愈多人不再認同努力的必要性,也對過度努力文化產生質疑和鄙視的聲音。
我很認同書中強調的觀點:善待自己。
作者說這是一種對抗資本主義無限榨取的邏輯。
身為個體,我們有權利在工作與生活中設定界限,有權利在變局中選擇「照顧自己,也照顧工作」的雙贏策略。這也是我在許多場合都會提到的建議,先照顧好自己、再來想如何解決工作上的困局。
三|當世界動盪,組織不能選擇視而不見
在外部發生巨變時,不少企業仍要求內部維持一成不變的作業與績效,這其實是一種「集體否認」。
企業該思考的問題是:是否能建立「情境適應型」的工作設計?是否能讓員工在面對外部環境劇烈波動時,仍感受到工作的彈性與心理安全感?
在我輔導的客戶中,我觀察到:那些能因應外部動盪、提供員工選擇權與自主管理空間的團隊,反而能激發更高的創造力與韌性。
這也符合書中的主張:結構性的鬆綁才是真正的解方,而不是壓迫性的緊縮。
四|自律不是硬撐,而是保持覺察與調整
自律不是要你死守一套 SOP 或固定工作節奏,而是隨時覺察當下的內外狀態,有彈性地做出行動調整。
「自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擁有選擇的自由。」
書中的觀點呼應了我對自律與自由的看法。
「自由不僅是做想做的事,更是在不可控的世界中,依然擁有選擇與調整的空間。」
當組織與個人都能接受「世界不會恢復成從前」的現實,才能真正從「效率迷思」中解放,走向「意義與價值」驅動的行動模式。
...
當世界動盪不安,我仍用過往規則管理自己?
這是我會自問的問題。也許你也能想一想,是否仍用相同的規則管理自己、管理你的團隊?雖然這本書是以歐洲視角探討集體倦怠,但如果套用到台灣、甚至是亞洲職場,問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你是否習慣用「多做事、少抱怨」或「撐過去就好」來壓抑自己?是否在疫情、通膨、環境與政治焦慮中,卻依然假裝一切如常、與自己無關?
我相信,真正有價值的自律與管理應該是有彈性的,是尊重「人」的真實感受與心理安全感的。
做為自雇者,我會為自己設計三個行動建議:
一、為自己建立「心理安全區」
定期評估當前工作的意義感與價值連結,允許自己在高壓時期適度減速。
二、為工作設計「動態性結構」
採取情境適應型的目標管理與彈性工作制度,允許自己在變局中仍能自主和感到安心。
三、追求「價值驅動」的工作文化
提醒自己不是做「更多」而是「真正重要」的工作,將個人與客戶的核心價值視為行動的北極星,從「價值創造」的層面來談需求與滿足的方式,而非成為 KPI 的附庸。
如果你是管理者,這些建議也適用於組織上。
...
在混亂世界裡,能讓我們不被拖垮的,不是無止盡的堅持工作,而是有意識地選擇何時前行、何時該暫停,何時要保護自己、何時該創造價值。
「世界都快毀滅了,但我仍能選擇如何工作。」
這不是一種無奈,而是堅定的自主選擇。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