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科技的浪潮永遠不會等人,人的主動性與創造力才是立足未來的關鍵

書選閱讀|科技的浪潮永遠不會等人,人的主動性與創造力才是立足未來的關鍵

雷・庫茲威爾的《奇點已近》是一本預言書,還是照見當下焦慮的一面鏡子?

奇點已近: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
書名:奇點已近: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原文名稱: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736005,頁數:512,出版社:經濟新潮社,作者:雷.庫茲威爾,譯者:許瑞宋,出版日期:2025/06/05,類別:商業理財

他預言2045年左右,隨著AI、奈米科技與生物工程的融合,人類將進入一個智能與壽命都大幅突破的新紀元。這場奇點革命將徹底改寫人類的定義、能力與社會結構,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書中提到的核心觀點包括:

一|科技發展的速度正以指數級加速,AI、奈米科技、生物科技交織下,未來的變革將遠超我們的想像。

二|人類與AI的界線將逐漸模糊,2045年「奇點」來臨時,人機融合將成為新常態。

三|醫學與科技的突破,將讓人類壽命大幅延長,甚至挑戰過去對生命極限的想像。

我無意也無法去評判書中觀點的對錯。但我想從知識工作者的角度來談:如果這一切的到來都是必然的,該如何應對和做好準備?

...

主動創造,而非被動焦慮

AI時代的焦慮,並非來自科技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與自我懷疑。與其擔心被AI取代,不如思考:我能為這個世界創造什麼,是AI暫時無法做到的?

正如同幾天前我分享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知識不該只是搬運與複製,更應該是整合、轉化與創新。

職人觀點|拒當AI的替代品:別做知識生產線上的螺絲釘,打造屬於你的知識影響力
看到人工智慧學校蔡明順校務長寫的一段話:不要做課本的影印機 - 資料的倉管員 - 資訊的搬運工 - 知識的組裝台 - AI的替代品。 很有感觸,也不禁反思自己是否也陷入了這些盲點之中? 我認為這句話其實是在提醒每個人,在 AI 時代,我們面對知識與資訊的理解和認知也需要做出改變,不能只做被動的知識傳遞者或重複性勞動者。 一|課本的影印機:照本宣科、複製課本內容。教育的本質是啟發思考、引導探索,而不是簡單複製。 二|資料的倉管員:只把資料收集、儲存起來,卻不去理解、應用。知識若不能活用,終究只是死資料。 三|資訊的搬運工:只是將資訊從A搬到B,沒有任何加工或價值提升。真正的能力在於能夠整合、轉化資訊,創造新意義。 四|知識的組裝台:把知識當作零件機械式拼裝。知識的連結應該是多元化且有創意的,能夠啟發新的思考路徑。 五|AI 的替代品:只做 AI

AI可以幫我們找答案,但只有人類能提出好問題、做出關鍵判斷。面對變動,我們要做的不是被動等待,而是主動出擊,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影響力。

...

知識工作者的自我進化指南

假設奇點即將到來,我們該如何做好準備?

一|強化AI應用力與數位素養

茲威爾在書中強調,AI的進步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知識獲取與運用方式。AI不僅能處理大量資訊,更能協助人類進行決策、創造內容,甚至預測趨勢。

知識工作者若能善用AI工具,將能大幅提升效率與競爭力。比方說,GPT模型已能協助自動化資料整理、內容生成、初步分析等工作,讓我們專注於更高層次的創新與判斷工作。

簡單來說,讓AI成為你的助理,而非對手。

二|發展創新、結構化思考與跨域能力

書中指出,隨著AI與人類智能融合,真正有價值的是能夠跨領域整合知識、提出原創見解的人才。庫茲威爾預言,未來人類與AI將透過腦機介面、雲端連結等方式,將個人知識與全球資訊網絡無縫整合,極大擴展認知與創造力。因此,強化結構化思考、批判性分析與跨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

更重要的,是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創新,提出獨到見解。

三|強化溝通、協作與同理心

茲威爾雖然樂觀預測AI將超越人類在計算與資訊處理上的能力,但他也明確指出人類在情感、同理心、倫理判斷等面向仍具不可取代的優勢。未來的職場將更重視團隊協作、跨文化溝通與情感連結,這些軟實力是AI難以完全模仿的。能善用這些人性特質的工作者,將能在AI時代中脫穎而出。

四|主動規劃多元職涯與終身學習

書中強調,科技進步將打破傳統「教育、工作、退休」的線性人生模式。庫茲威爾預測,隨著壽命延長與職涯型態多元化,未來個人將需不斷學習新技能、適應新產業、規劃多元職涯路徑。

他鼓勵每個人主動擁抱變革,將學習視為終身課題,才能在劇烈變動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力與彈性,讓自己在每個時代都能找到新的定位。

這些建議,正是庫茲威爾在《奇點已近》中對人機融合時代知識工作者的具體提醒與期待。

...

重新定義價值與未來

「科技的浪潮永遠不會等人。」
「但人類的主動性與創造力,才是立足未來的關鍵。」

這是我讀完這本書,也是近期看到相關內容後最大的感觸。拒當AI的替代品,不是憑空喊喊的口號,而是一種持續自我進化的行動。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價值的創造與影響力的擴散。如何讓AI成為我們的夥伴,而非對手,是每個人能否在這場巨變中找到自身舞台的關鍵。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過去我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如今一千小時的高品質刻意練習就能讓人站上入門專家的門檻;而在 AI 時代,這個門檻可能更低。關鍵不在花多久時間,而在用多聰明的方法。AI 能幫你自動化任務、提供即時回饋、設計個人化練習路徑,讓學習更快、更精準。但最終的專業,仍來自你的判斷力與自覺。這期電子報,帶你看見如何用 AI 打造屬於你的「一千小時地圖」在現實與智能之間,開啟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我們常以為輸出靠勤奮與臨場反應就能撐住,但事實上,若輸出遠大於輸入,很快就會透支。演講、寫作、回應問題的品質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信任流失。解方在於:輸入必須被刻意設計。我整理出四種知識補給法:打底、堆高、夯實、火花。它們彼此交錯,既能提供深度與背景,也能補充趨勢、檢驗不足,甚至激發創意。當輸入與輸出形成循環,就能避免腦袋空轉,維持輸出的續航力與品質。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前幾天分享了兩篇文章。 一篇談「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另一篇接著談「從一到 N 」如何運用知識創業、創造多元收入到長期職涯的規劃。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對。你可能覺得我打錯字了。但我要表達的是:連重點都談不上了,更別說是終點。很會講,不會是未來的優勢,或者說已經被新的技術消弭了;經得起問、能引導,才是講師被需要的關鍵。 這件事當然未來也有新技術可以做到。 所以,做為「人類講師」的優勢是什麼?經得起問,並給出獨特實務的觀點;能引導,給予一個完整的體驗。 當然,這些 AI 也能幫你做得更好。 ... 跨過了從零到一,接踵而來的三個挑戰 如果說前一篇文章談的是講師的「從零到一」 那麼,自然也會有「從一到 N 」的問題,對吧? 站上講師的舞台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挑戰是往哪走、怎麼走、走多久?沒想過,或是想了卻沒有作為,那就等著餓死或累死吧。 「你以為成為講師,就可以安穩一輩子嗎?」 「你知道只靠一場場課,最後可能餓死或累死嗎?」 「你想過十年後,你還是單純的講師,還是能靠知識打造一門事業?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