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對。你可能覺得我打錯字了。但我要表達的是:連重點都談不上了,更別說是終點。很會講,不會是未來的優勢,或者說已經被新的技術消弭了;經得起問、能引導,才是講師被需要的關鍵。

這件事當然未來也有新技術可以做到。

所以,做為「人類講師」的優勢是什麼?經得起問,並給出獨特實務的觀點;能引導,給予一個完整的體驗。

當然,這些 AI 也能幫你做得更好。

...

跨過了從零到一,接踵而來的三個挑戰

如果說前一篇文章談的是講師的「從零到一」

那麼,自然也會有「從一到 N 」的問題,對吧?

站上講師的舞台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挑戰是往哪走、怎麼走、走多久?沒想過,或是想了卻沒有作為,那就等著餓死或累死吧。

「你以為成為講師,就可以安穩一輩子嗎?」
「你知道只靠一場場課,最後可能餓死或累死嗎?」
「你想過十年後,你還是單純的講師,還是能靠知識打造一門事業?」

講師是一個讓你被看見的舞台,但真正的挑戰在於:接下來要如何走得更長、更廣、更穩?

跨過了從零到一的階段,接續要面對的會是「知識創業、多元收入、長期職涯」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同樣的,這只是我的個人經驗與觀點。

...

知識創業:身份的轉換比技巧更重要

你是否保有從「講師」到「知識創業者」的意識?

講師最大的限制在於:收入取決於「有沒有課」和「一天能講幾場」這兩個點。也就是說,你的價值常常綁在時間上。或許你想到了做線上課程、寫書或其他方式,將「一份時間重複賣」的做法;這其實已經涉及知識創業的範疇。

知識創業者賣的不只是時間,而是方法、系統、產品;核心差別不是技巧,而是產品化思維與系統思維。

實務上可立即著手的路徑包括:

一|把你的課程拆解成可以被複製的模組

有了模組,你就可以做成短課程或操作流程,再根據時長與需求組裝成不同內容的課程、演講,甚至是圖文,這也是線上課程的規劃方式與前置準備。

二|將實戰經驗萃取為方法論、工具包或檢核表

這些是能被販售或授權的資產,特別是愈具規模的企業,愈希望你能提供「標準化」的表單、流程與步驟。因為這樣才能重複練習,讓經驗得以留存、複製與傳播。

這麼做會不會只講一次,對方就不邀課呢?這不是你該擔心的問題。市場上有這麼多書和課程、工具一直在進化,職場上也有這麼多能人,你見過簡報的問題消失了嗎?

別擔心傾囊相授會掏空自己,除非你就這點料,不懂得與時俱進、持續成長。

三|建立一個品牌平台(電子報、網站、社群),讓你的方法能被持續找到與參考

這個議題可以談的面向很廣,但不是我這次想談的。重點我會放在兩個原則上,第一個原則是:如何讓人更輕鬆的找得到、看得到,不說也能贏得提案?第二個原則是:你想被記得的是一場演講?還是一套可以被他人複製、產生結果的方法?

這個答案得問你自己,別人的只能參考。

...

多元收入:別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舞台

只靠上課鐘點費,遇到企業縮編或市場變動,很容易陷入收入斷崖;有經歷過疫情的講師們,應該很有感。長久經營的人,都會把單點收入拓展成一個組合拳

常見且實用的收入來源,但不限於:

一|線上課程(一次上線,長期複製)
二|出版或電子書(增加信任、擴大聲量)
三|社群/會員制(穩定經常性收入)
四|活動/公開課(品牌曝光與引流)
五|顧問或輔導(高毛利、深度合作)

你可以將這些視為模組,自由變形與組合。

經營的心法是:先選一到兩個衍生路徑做深,驗證商業模式後再複製擴張。不要一開始就什麼都做,會把能量稀釋掉。什麼都會的人,反而沒有存在感。

具體操作,省略一百萬字。

...

長期職涯:學會從「做事」到「造場」的本事​

我一直深信,長期職涯規劃與心態調整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也是我自認為贏過多數人的關鍵。當你先想過,遇事就不容易慌張;有餘裕,能力才能充分發揮,運氣也會站在你這邊。

短期靠專業知識,長期靠個人品牌與系統化的價值。

這個轉變,有三個關鍵心態:

一|別只當「講課」的人,而是當「解決問題」的人。
二|不要被舞台限制想像;舞台可以是線上的、是書裡的,也可以是企業內部的長期專案。
三|把每一次教學看作「產品迭代」的機會;要做好覆盤的工作,包括收集回饋、更新內容、優化交付方式。

想想十年後,你要的是靠講課吃飯,還是讓知識替你持續創造價值?這是我在第一年就問自己的問題,答案當然也是肯定的;反映出來的,就是我在走的路。

那麼你現在可以做什麼?

一|寫下「一個你能解決的、企業常見的痛點」,用一句話表述成你的價值定位。
二|找一個小舞台(內部午餐分享、社群直播或協會)做一次 45 分鐘的實戰教學,主動收集三位主管或學員的回饋。
三|將你最常用的一個方法整理成一頁的工具包(PDF),上傳到個人網站或發給你的社群,作為你的「數位名片」。

...

從一到 N,是一場長期的設計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這句話不只是鼓勵你不要停下的雞湯或雞血,而是要提醒你:舞台只是媒介,真正能持久的是你把知識做成資產、把影響力做成系統的能力。

別把自己限制在一個角色,因為角色會限制你的想像;把自己當成一個能不斷設計產品、打造場域、創造影響的事業體,你就把未來的風險降下來,把可能性放大。

唯有如此,你能把時間精力投入在更值得的事上。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我卻看到這就是困住許多人最主要的原因:畫地自限,並且在有限的空間裡爭食。 這個問題就值得你好好想想。 ... 第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 很多人以為,講師最重要的是「口才」或「舞台魅力」。但實際上,企業願意邀請你來,不是因為你說得多好聽,而是因為你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在職場與生活裡,我們常常「愈努力,結果卻愈不如預期」。原因不在努力不夠,而是努力錯了方向。多數人一看到問題就急著找答案,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最後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讓問題更複雜。在這一期電子報,我延伸了昨天在【思維進化論】活動中的分享,帶大家認識一個我長年在顧問案、提案與決策中使用的解題框架,幫助你在思維上抄捷徑,讓行動事半功倍。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