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對。你可能覺得我打錯字了。但我要表達的是:連重點都談不上了,更別說是終點。很會講,不會是未來的優勢,或者說已經被新的技術消弭了;經得起問、能引導,才是講師被需要的關鍵。

這件事當然未來也有新技術可以做到。

所以,做為「人類講師」的優勢是什麼?經得起問,並給出獨特實務的觀點;能引導,給予一個完整的體驗。

當然,這些 AI 也能幫你做得更好。

...

跨過了從零到一,接踵而來的三個挑戰

如果說前一篇文章談的是講師的「從零到一」

那麼,自然也會有「從一到 N 」的問題,對吧?

站上講師的舞台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挑戰是往哪走、怎麼走、走多久?沒想過,或是想了卻沒有作為,那就等著餓死或累死吧。

「你以為成為講師,就可以安穩一輩子嗎?」
「你知道只靠一場場課,最後可能餓死或累死嗎?」
「你想過十年後,你還是單純的講師,還是能靠知識打造一門事業?」

講師是一個讓你被看見的舞台,但真正的挑戰在於:接下來要如何走得更長、更廣、更穩?

跨過了從零到一的階段,接續要面對的會是「知識創業、多元收入、長期職涯」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同樣的,這只是我的個人經驗與觀點。

...

知識創業:身份的轉換比技巧更重要

你是否保有從「講師」到「知識創業者」的意識?

講師最大的限制在於:收入取決於「有沒有課」和「一天能講幾場」這兩個點。也就是說,你的價值常常綁在時間上。或許你想到了做線上課程、寫書或其他方式,將「一份時間重複賣」的做法;這其實已經涉及知識創業的範疇。

知識創業者賣的不只是時間,而是方法、系統、產品;核心差別不是技巧,而是產品化思維與系統思維。

實務上可立即著手的路徑包括:

一|把你的課程拆解成可以被複製的模組

有了模組,你就可以做成短課程或操作流程,再根據時長與需求組裝成不同內容的課程、演講,甚至是圖文,這也是線上課程的規劃方式與前置準備。

二|將實戰經驗萃取為方法論、工具包或檢核表

這些是能被販售或授權的資產,特別是愈具規模的企業,愈希望你能提供「標準化」的表單、流程與步驟。因為這樣才能重複練習,讓經驗得以留存、複製與傳播。

這麼做會不會只講一次,對方就不邀課呢?這不是你該擔心的問題。市場上有這麼多書和課程、工具一直在進化,職場上也有這麼多能人,你見過簡報的問題消失了嗎?

別擔心傾囊相授會掏空自己,除非你就這點料,不懂得與時俱進、持續成長。

三|建立一個品牌平台(電子報、網站、社群),讓你的方法能被持續找到與參考

這個議題可以談的面向很廣,但不是我這次想談的。重點我會放在兩個原則上,第一個原則是:如何讓人更輕鬆的找得到、看得到,不說也能贏得提案?第二個原則是:你想被記得的是一場演講?還是一套可以被他人複製、產生結果的方法?

這個答案得問你自己,別人的只能參考。

...

多元收入:別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舞台

只靠上課鐘點費,遇到企業縮編或市場變動,很容易陷入收入斷崖;有經歷過疫情的講師們,應該很有感。長久經營的人,都會把單點收入拓展成一個組合拳

常見且實用的收入來源,但不限於:

一|線上課程(一次上線,長期複製)
二|出版或電子書(增加信任、擴大聲量)
三|社群/會員制(穩定經常性收入)
四|活動/公開課(品牌曝光與引流)
五|顧問或輔導(高毛利、深度合作)

你可以將這些視為模組,自由變形與組合。

經營的心法是:先選一到兩個衍生路徑做深,驗證商業模式後再複製擴張。不要一開始就什麼都做,會把能量稀釋掉。什麼都會的人,反而沒有存在感。

具體操作,省略一百萬字。

...

長期職涯:學會從「做事」到「造場」的本事​

我一直深信,長期職涯規劃與心態調整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也是我自認為贏過多數人的關鍵。當你先想過,遇事就不容易慌張;有餘裕,能力才能充分發揮,運氣也會站在你這邊。

短期靠專業知識,長期靠個人品牌與系統化的價值。

這個轉變,有三個關鍵心態:

一|別只當「講課」的人,而是當「解決問題」的人。
二|不要被舞台限制想像;舞台可以是線上的、是書裡的,也可以是企業內部的長期專案。
三|把每一次教學看作「產品迭代」的機會;要做好覆盤的工作,包括收集回饋、更新內容、優化交付方式。

想想十年後,你要的是靠講課吃飯,還是讓知識替你持續創造價值?這是我在第一年就問自己的問題,答案當然也是肯定的;反映出來的,就是我在走的路。

那麼你現在可以做什麼?

一|寫下「一個你能解決的、企業常見的痛點」,用一句話表述成你的價值定位。
二|找一個小舞台(內部午餐分享、社群直播或協會)做一次 45 分鐘的實戰教學,主動收集三位主管或學員的回饋。
三|將你最常用的一個方法整理成一頁的工具包(PDF),上傳到個人網站或發給你的社群,作為你的「數位名片」。

...

從一到 N,是一場長期的設計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這句話不只是鼓勵你不要停下的雞湯或雞血,而是要提醒你:舞台只是媒介,真正能持久的是你把知識做成資產、把影響力做成系統的能力。

別把自己限制在一個角色,因為角色會限制你的想像;把自己當成一個能不斷設計產品、打造場域、創造影響的事業體,你就把未來的風險降下來,把可能性放大。

唯有如此,你能把時間精力投入在更值得的事上。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職人觀點|劉潤:我這28年的寫作心法全都在這了

職人觀點|劉潤:我這28年的寫作心法全都在這了

這是三年前的一篇文章。 请笑纳:我这28年的写作心法,全部都在这里了如果马云就坐在你对面,他的商业知识很丰富,那这句话,你还会不会这么写呢?有一些热心的同学非常抬举我,说看我们公号的一些文章,有一种在听《5分钟商学院》一样的错觉,好像我就坐在他的对面,说给他听。你现在在写的这…搜狐网刘润 劉潤說從1994年,差不多是18歲時開始寫作的,然後1999年加入微軟,在2006年因為一篇《出租司機給微軟員工上的MBA課》爆紅,直到2012年出版第一本書,2016年在「得到」推出第一堂音頻課程。 所以,各位有志寫作和自媒體的,別妄自菲薄呀! 這些年看過不少「商業」寫作的書,我自己從2019年開始有意識的寫作,也研究過不少寫作技巧。 老實說,一開始很困惑,因為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但是隨著我看得愈多、寫得愈多,突然發現一件事,這些文章所運用的技巧其實很簡單。 與其說簡單,不如說他們捨棄了很多,只保留最核心的技巧和原則。而我也猛然發現,這不就是我過去在做商務簡報的概念嗎?從那一刻起,我知道會寫了。 所以我其實不是從零開始,過往十多年商務簡報、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百萬的祕密,真的能複製嗎?從 Daniel Priestley 的故事中反思六個盲點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百萬的祕密,真的能複製嗎?從 Daniel Priestley 的故事中反思六個盲點

從零到百萬的祕密,真的能複製嗎? 看到一篇被大量轉發的文章,提到連續創業家 Daniel Priestley 分享了他在 12 個月內打造 6 家百萬美金公司的方法。他說,這背後不是天賦或運氣,而是一套「可複製的框架」。 看完的確會被震撼。 有步驟、有邏輯、有紀律,對任何想從零開始的一人公司創業者來說,這像是一份完美的「成功」說明書。 但愈是完美的故事,於是令人感到違和。就如同多數的成功故事一樣,其中也可能伴隨著倖存者偏誤,和沒說出來但重要的細節。如果我們沒看到這些隱藏條件,再漂亮的框架,也可能變成另一種幻覺。 ... 盲點一|成功可以複製,但資源不能 Daniel 能連續六次做到「從 0 到 1 」,但他從第二次開始就不是真的從 0 開始了;他已經擁有資金、人脈、信任與品牌。 很多創業方法在教「做法」,卻沒告訴你或刻意淡化那些做法能成立的「背景條件」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這麼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到底哪個才是最好的、是有效的?

職人觀點|這麼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到底哪個才是最好的、是有效的?

前陣子分享了一本書,談到時間管理與能量管理。 後來引發了一些有趣的討論,也有些讀者向我分享了對於能量管理的經驗和觀點,我覺得都很有趣。其中也有位讀者問了一個問題:這麼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到底哪個才是最好的、是有效的? 我心裡想著:有很多嗎?不就是那幾個。 而且每個方法都有其條件限制,很難說那個最好或最有效吧。等等,我可能又陷入自己的偏見。 所以我花了時間整理「我知道、常見的」時間管理法。 結果就像你看到的這張表。 不妨先檢視一番,哪些是你聽過的、有在使用的,或是覺得對自己最管用的?不管答案是什麼,我都不會訝異,除非你告訴我這些你全都不知道、沒在使用,那我會覺得你一定是個超級幸運的傢伙! 當我在整理這張表時,也順勢反思了自己在時間管理上一路以來的變化。 ... 你可能也和我一樣,看過不少時間管理的書。 像是「番茄鐘工作法」、「八二法則」或「GTD工作術」等等,每一本都各有道理,但用了幾天又常常回到原點。對嗎? 我發現,問題不在方法本身,而在於為什麼你會注意到這困惱?又為什麼覺得它應該被解決? 時間管理,不存在一個最好的方法;但要找一個最適合當下的自己。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知識自雇者如何讓對方更信任、降低交易成本?三個關鍵打造你的信任三角

自雇者筆記|知識自雇者如何讓對方更信任、降低交易成本?三個關鍵打造你的信任三角

「知識自雇者如何讓對方更信任、降低交易成本? 」 好問題!對知識自雇者來說,信任是最有價值、也最難複製的資產 ,而降低交易成本的本質,就是讓別人更快、更放心地做出和你合作的決定,甚至是不想錯過。 具體來說,我會在「可看見性、可預測性、可驗證性」上下功夫。 ... 可看見性:讓對方看得見你的專業 信任的第一步,不是對方理解你有多厲害,而是能看見你在做什麼。 包括「公開作品、透明歷程和明確定位」三個面向。 首先,公開作品像是文章、講座、個案、簡報、書籍等,都是你的「公開」履歷;它比單張的履歷表更有說服力,能讓人看到「思考過程」與「價值觀」的脈絡。 其次,透明歷程是指要分享你如何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只是結果。這會讓潛在客戶覺得你是真的能解決問題、可交流、願意學習的人,而非高不可攀的顧問。客戶會被問題與痛點吸引並中看見自己,而不是你的偉大成就。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