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意識與處理潛在的自我破壞行為,才能真正地釋放自己、跨越那座山

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這個觀點是基於自我破壞的概念。書中用山來隱喻,我們每個人所面臨的內在挑戰和外在障礙。外在障礙顯而易見,內在挑戰卻視而不見。有時候,明知道自己應該向前邁進,卻因為某些無意識的需求而停滯不前。你也會這樣嗎?這就是自我破壞的表現。

書選閱讀|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意識與處理潛在的自我破壞行為,才能真正地釋放自己、跨越那座山

看見書名你會聯想到什麼?

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這個觀點是基於自我破壞的概念。書中用山來隱喻,我們每個人所面臨的內在挑戰和外在障礙。

外在障礙顯而易見,內在挑戰卻視而不見。

有時候,明知道自己應該向前邁進,卻因為某些無意識的需求而停滯不前。你也會這樣嗎?

這就是自我破壞的表現

人的內心擁有兩種互相衝突的欲望:一種是有意識的,另一種是無意識的。

我們可能會因為潛意識中的某些信念或需求,而進行自我破壞的行為。比方說,我們可能渴望成功和財富,但如果在潛意識中相信富人都是自私的,那麼這種信念可能阻止自己去追求財富。

思維改變心態,心態影響行動。

你相信在職場上與主管就是主從關係,潛意識認為對方就是會剝削自己、不會同意給予任何加薪或升遷的機會,那麼也可能因此阻礙了你在職涯上的表現。相反的,有些人則是保持著對等的心態來談合作,進而從向上妥協轉變為向上影響,自然在職涯上有更好的發展。

同樣地,如果我們想要建立穩定的關係,但過往的經驗可能在潛意識將愛情與失去或被拋棄聯繫起來,那麼可能會不自覺地選擇那些無法提供穩定承諾的另一半。

這讓我想到了覺察與察覺,以及留給自己獨處時間。這些年我有意識的讓自己更多的去做好這些事。

這本書提醒我的是:深入理解與直面自己的內在需求和信念;這些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動力,但往往也可能是阻礙我們前進的障礙而不自覺

這些山往往源於內化的創傷和應對機制。

當我們在探索如何克服外在障礙時,往往忽略了內在需求與信念帶來的影響。只有當我們意識到並處理這些潛在的自我破壞行為時,我們才能真正地釋放自己,跨越那座山。

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發現和成長的過程。

學會與實現自我控制,最終達到自己的願景和目標。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20|選擇的厚度:在不確定中站穩腳步,活得更有底氣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20|選擇的厚度:在不確定中站穩腳步,活得更有底氣

當我們焦慮於「怎麼選」時,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選擇的厚度。真正能支撐我們走遠的,並不是一開始選對哪一條路,反倒是我們如何讓那條路愈走愈有厚度。厚度來自於三件事:思考的清晰、行動的持續、價值的對齊。別再追求最好的選擇,而是學會讓選擇變得更好;因為選擇的厚度,決定了你面對不確定時的穩定與自由。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劉潤:我這28年的寫作心法全都在這了

職人觀點|劉潤:我這28年的寫作心法全都在這了

這是三年前的一篇文章。 请笑纳:我这28年的写作心法,全部都在这里了如果马云就坐在你对面,他的商业知识很丰富,那这句话,你还会不会这么写呢?有一些热心的同学非常抬举我,说看我们公号的一些文章,有一种在听《5分钟商学院》一样的错觉,好像我就坐在他的对面,说给他听。你现在在写的这…搜狐网刘润 劉潤說從1994年,差不多是18歲時開始寫作的,然後1999年加入微軟,在2006年因為一篇《出租司機給微軟員工上的MBA課》爆紅,直到2012年出版第一本書,2016年在「得到」推出第一堂音頻課程。 所以,各位有志寫作和自媒體的,別妄自菲薄呀! 這些年看過不少「商業」寫作的書,我自己從2019年開始有意識的寫作,也研究過不少寫作技巧。 老實說,一開始很困惑,因為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但是隨著我看得愈多、寫得愈多,突然發現一件事,這些文章所運用的技巧其實很簡單。 與其說簡單,不如說他們捨棄了很多,只保留最核心的技巧和原則。而我也猛然發現,這不就是我過去在做商務簡報的概念嗎?從那一刻起,我知道會寫了。 所以我其實不是從零開始,過往十多年商務簡報、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百萬的祕密,真的能複製嗎?從 Daniel Priestley 的故事中反思六個盲點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百萬的祕密,真的能複製嗎?從 Daniel Priestley 的故事中反思六個盲點

從零到百萬的祕密,真的能複製嗎? 看到一篇被大量轉發的文章,提到連續創業家 Daniel Priestley 分享了他在 12 個月內打造 6 家百萬美金公司的方法。他說,這背後不是天賦或運氣,而是一套「可複製的框架」。 看完的確會被震撼。 有步驟、有邏輯、有紀律,對任何想從零開始的一人公司創業者來說,這像是一份完美的「成功」說明書。 但愈是完美的故事,於是令人感到違和。就如同多數的成功故事一樣,其中也可能伴隨著倖存者偏誤,和沒說出來但重要的細節。如果我們沒看到這些隱藏條件,再漂亮的框架,也可能變成另一種幻覺。 ... 盲點一|成功可以複製,但資源不能 Daniel 能連續六次做到「從 0 到 1 」,但他從第二次開始就不是真的從 0 開始了;他已經擁有資金、人脈、信任與品牌。 很多創業方法在教「做法」,卻沒告訴你或刻意淡化那些做法能成立的「背景條件」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這麼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到底哪個才是最好的、是有效的?

職人觀點|這麼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到底哪個才是最好的、是有效的?

前陣子分享了一本書,談到時間管理與能量管理。 後來引發了一些有趣的討論,也有些讀者向我分享了對於能量管理的經驗和觀點,我覺得都很有趣。其中也有位讀者問了一個問題:這麼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到底哪個才是最好的、是有效的? 我心裡想著:有很多嗎?不就是那幾個。 而且每個方法都有其條件限制,很難說那個最好或最有效吧。等等,我可能又陷入自己的偏見。 所以我花了時間整理「我知道、常見的」時間管理法。 結果就像你看到的這張表。 不妨先檢視一番,哪些是你聽過的、有在使用的,或是覺得對自己最管用的?不管答案是什麼,我都不會訝異,除非你告訴我這些你全都不知道、沒在使用,那我會覺得你一定是個超級幸運的傢伙! 當我在整理這張表時,也順勢反思了自己在時間管理上一路以來的變化。 ... 你可能也和我一樣,看過不少時間管理的書。 像是「番茄鐘工作法」、「八二法則」或「GTD工作術」等等,每一本都各有道理,但用了幾天又常常回到原點。對嗎? 我發現,問題不在方法本身,而在於為什麼你會注意到這困惱?又為什麼覺得它應該被解決? 時間管理,不存在一個最好的方法;但要找一個最適合當下的自己。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