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執行長日記:成功不僅僅依賴於策略,而是基於一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則

成功不僅僅依賴於策略,而是基於一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則,這些原則涵蓋了自我掌控、有效溝通、人生哲學和團隊合作這四大支柱,共同構成了追求卓越的基石,能幫助個人和團隊在各個領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書選閱讀|執行長日記:成功不僅僅依賴於策略,而是基於一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則

成功不僅僅依賴於策略。

而是基於一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則,這些原則涵蓋了自我掌控、有效溝通、人生哲學和團隊合作這四大支柱。

這是我讀完這本《執行長日記》所理解的核心觀點。

作者認為,四大支柱共同構成了追求卓越的基石,能幫助個人和團隊在各個領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支柱一|掌握自我:自我認知、自律和自我管理

個人成就完全取決於自我掌控的能力。掌握自我能夠幫助你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冷靜和專注,並且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支柱二|精通敘事:有效溝通與影響他人的關鍵

故事比數據更有力,但兩者都很重要。藉由精通敘事,你可以更好地傳達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並且能影響和激勵他人。

支柱三|確立人生哲學:建立清晰的信念、價值觀和原則

人生哲學是指引一個人行為的指南。確立人生哲學能夠幫助你在面對困難和選擇時保持堅定,並且能夠提供長期的方向感。

支柱四|熟習團隊合作:懂得建立信任、有效溝通和激勵團隊

成功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更是團隊的合作。熟習團隊合作能夠提升整體效率和創造力,並且能夠幫助你實現更大的目標。

在這本書中所談的,不僅僅是關於商業策略,更是關於個人如何在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成長和成功的持久法則。

...

這本書的作者史蒂文 . 巴列特大有來頭。

他是位屢獲殊榮的年輕創業家、投資人、演說家、暢銷書作家和內容創作者,也是四家業界頂尖企業的首席執行長及創辦人,累計市值超過十億美元,曾入選《富比士》30歲以下傑出青年榜。

他也是歐洲最受歡迎的播客節目「The Diary Of A CEO」的主持人,並在過去四年針對全球眾多商業界、體育界、娛樂界和學術界的頂尖人士,進行了超過700小時的訪談。

透過親身經歷與深度對話,他總結出一套法則。

透過掌握這些法則,他認為任何人都能在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成長,實現個人和職業的卓越。

這些法則主要源於心理學、行為科學和數個世紀以來的研究。為了進一步驗證,他針對數以萬計的人進行訪調,其中也包括節目中的訪談對象。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覺得這本書非讀不可吧?

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麼可能就掉入了倖存者偏誤的陷阱之中。我的經驗是,當一本書或一個人一再跟你強調他的觀點來自多少成功者案例和經驗時,最好保持著存疑的態度,別輕易相信。

還好,這本書不是在談成功之道,而是成長法則。

兩者有什麼區別?成功往往無法複製,愈是卓越的成就愈是如此;但成長有跡可循,而且歸納出的原則大抵上都有再現性。沒有再現性的內容就只是故事,偶爾讀讀或許能振奮人心,卻沒有實質上的幫助。

所謂的再現性,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只要有一定程度以上就值得參考。至於要到達什麼程度才足夠,取決於個人的考量。

正如編輯所說的,新時代的商業世界正在快速變化,而新一代的領導者風格也和過去很不一樣。過往的年長領導者所給出的建言值得借鏡,現在的年輕企業家所分享的觀點也有可取之處。

對於學習者來說,多吸取經驗教訓、與時俱進肯定是好的。

所幸的是,變化沒那麼大。有些觀點與建議或許顛覆於以往認知,但大多數的原則和底層邏輯仍是相同的,只是換一種新鮮的說法。

像是教學相長、健康第一、信任合作等等,即使在未來仍是重要原則。

...

書中分享了 33 條關於人生與事業的法則。

光是看標題,我覺得也能有所啟發,建議沒時間閱讀也可以上網查看書綱,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結歸納八個自我提醒的觀點:

觀點一|依序裝滿人生的五個桶子

作者認為,人生在專業上有五個桶子,依序為知識、技能、人脈、資源和聲望;這些桶子息息相關,裝滿一個有助於裝滿下一個。這提醒了我在時間和資源上的分配,以及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觀點二|教學相長

想精通任何事物,最好的策略就是去把別人教會。作者建議每天整理和分享自己的學習,這不僅能加深自己的理解,還能獲得即時的回饋;這也是我每天在做的事情。能幫助到多少人我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己有很大的助益。

觀點三|把健康擺第一

沒有健康,一切都無法實現。這些年深有所感,不論是看別人、還是看自己。

觀點四|大聲工作法

作者說,荒謬是比實用更好的宣傳。大膽的行動總能吸引到更多注意,但這不意味著實用是不需要的。正好相反,在有實用價值的前題下,懂得曝光不僅能被看見價值、也能獲取更多關注與資源,形呈正向循環。

有存量,更要懂得用流量曝光。延伸來說,是作者提到的另一個觀點:陳述技巧遠比內容重要。有好的表達方式,才能有效傳達有價值的訊息。

觀點五|魔鬼藏在細節裡

細節決定成敗,小問題不可忽視;魔鬼藏在細節裡,天使跟著口碑來。

觀點六|紀律加上自律

紀律是成功的終極祕訣,自律是成功的關鍵。把壓力當作特權;適度的壓力是成長的機會,能夠激發潛力、也是進入心流領域的條件。

觀點七|價值取決於情境而非技能

個人價值不僅僅取決於擁有哪些專業或技能,更重要的是這些專業或技能如何在特定情境中的應用和需求被實踐,創造更大的價值。

觀點八|有效溝通和團隊合作

建立信任、有效溝通和激勵團隊是成功的關鍵。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責任,並持續學習和改進。

...

另一個我覺得有收穫的觀點,是作者提到在撰寫這本書的五個設計理念。

理念一|多數書籍過於冗長
理念二|多數書籍不夠化繁為簡
理念三|相信圖示勝過千言萬語
理念四|相信故事比數據有力,但兩者都很重要
理念五|注重細節,而事實往往會從其中現身

這本書不難閱讀、也不致於像是老生常談,或許和這些設計理念有關;這對我在撰寫下一本書的想法上也帶來啟發。

這本書也讓我想到不少談論思考原則、成功法則與人生建議的書,像是

《寶貴的人生建議》Kevin Kelly
《原則》Ray Dalio
《納瓦爾寶典》Eric Jorgenson
《致富心態》Morgan Housel
《一如既往》Morgan Housel
《與成功有約》Stephen R. Covey
《高效原力》Ali Abdaal
《稻盛和夫的思考之道》稻盛和夫
《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松浦彌太郎
《器識》 商業周刊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Charles Munger
《與逆境同行》John C. Maxwell
《與成功連結》John C. Maxwell

這些都是我近年較有記憶點,也會一再閱讀的經典,當然還有更多沒有寫在這裡的好書。在閱讀這類書時,我的做法是保持批判性思考,留意到這些法則不是成功的保證、也不該奉為圭臬,而是透過自身應用到生活和事業中,來更全面的理解與實踐做出詮釋。

一些心得和各位分享。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信心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行為經濟學家彼得.愛華特(Peter Atwater)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信心象限」的框架來說明。 他將「信心」拆解為兩個核心感受:控制感、確定感。 並強調 這兩者雖常被混為一談,實則獨立存在,且對我們的決策有著深遠影響。比方說,搭飛機時我們可能感到確定(相信飛機會安全降落),但未必有控制感(無法操控飛行過程)。根據我們對這兩種感受的程度所處了矩陣象限,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做出某些決策與行為。 書中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 一|離愈遠的,愈能理性看待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比方說,你可能很理性地建議朋友別為了薪水高而去一份會很操的工作;但是換作自己遇到同樣的機會時,卻可能因為焦慮、怕失去機會而硬著頭皮答應。 二|不確定性愈高,愈會短視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這張圖我看不懂,你能解釋一下嗎?」 這大概是我過去聽簡報時,最常出現的評語。不是我對別人的簡報,而是我自己的。 進入職場的頭幾年,那時的我很努力地把資料整理齊全、把文字濃縮、把圖表做得漂漂亮亮,但總是在最後一刻才意識到:聽的人跟我根本不在同一條思路上。 我以為自己在表達,實際上我只是把腦海裡的東西搬出來而已。但一場好的簡報,不是把資訊堆疊上去,而是讓對方「看得懂」我的想法。 ... 常見的簡報誤區:用輸出取代表達 很多人簡報做得辛苦,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而是因為他們跳過了一個關鍵步驟:在設計簡報之前,先整理思考的結構。 少了這個步驟,簡報常會出現這些現象: 一|條列太多,卻沒有清楚脈絡 二|資訊太雜,讓人不知道重點在哪 三|說的太多,時間不夠、聽眾抓不到重點 這些都是「思考還沒整理好」的結果,而不是簡報能力的問題。 ... 簡報不是視覺美學,而是視覺邏輯 要讓簡報的對象看見你的思考路徑,而不是只看到你蒐集了多少資料,或是你有多努力。一看就懂的簡報,通常有三個特徵: 一|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看得懂,才能說得清;」 「表達的前置動作,其實是觀察。」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總結出的核心觀點。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書名: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原文名稱:賢い人のとにかく伝わる説明100式,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650257,頁數:240,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深谷百合子,譯者:黃詩婷,出版日期:2025/04/14,類別:心理勵志博客來 從書名來看,這是一本幫助你提升表達力的工具書;實際上則是一本訓練思考力的引導手冊。 「說不清楚,往往不是因為你的語言能力不好,而是根本還沒看懂問題的本質。」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這段話,這與我在《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