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思辨賽局:從賽局的經典學習如何看穿局勢、創造有利局面?

談論賽局理論的書有很多,但這本《思辨賽局》是其中的翹楚,更是超過三十年的經典。兩位作者奈特波夫和迪克西特分別是賽局理論的實踐家和教育家;書中不僅有嚴謹的理論基礎、也有豐富的實務案例,卻又不是枯燥無味的教科書內容,而是以淺顯易懂、有趣的故事形式呈現,讓你輕鬆理解複雜的賽局理論。

書選閱讀|思辨賽局:從賽局的經典學習如何看穿局勢、創造有利局面?

說到賽局,你會想到什麼?

打撲克、對弈、賽局理論或囚徒困境,這些是我演講時常聽到的答案。也許你能想到更多,但其實賽局比你想像的還要廣泛存在於生活與工作中。

包括中午和同事要吃什麼午餐、晚上該不該留下來加班,甚至搭電扶梯時選擇靠右站,都是賽局權衡下的結果。我們已經身在局中,卻渾然沒有察覺自己是如何做出決定的,而賽局理論就是在探討這件事:人們是如何以原本的模樣處理問題與做出決策的?

賽局,可以說是一門設身於對方的立場,推測和影響他人行動的藝術。

這是一門策略科學,講究理性邏輯與科學,卻也融入了人類的心理邏輯與偏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與判讀人們在特定場景下可能做出的選擇,也就能明白為什麼人們會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對群體不利的選擇,有時候卻相反,選擇犧牲自身利益只為了群體利益。

因為人是有限理性的,會以理性邏輯來思考,也會遵循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這些因素會如何發揮作用,又會受到哪些條件的影響,得出最終做出的決定,就是賽局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有人的地方就有賽局的存在,而幾乎所有的問題都離不開人。

可以說所有的問題都是一場賽局,我們要學會玩一場有限理性的遊戲。

企業家需要開發競爭策略來謀求生存、尋求合作機會;政治家必須設計競選和立法策略以實現他們的願景;教練也需要為球場上的選手制定策略;父母想要誘導孩子的良好行為也需要教養策略。在這些策略思維背後的基礎,正是賽局理論。

談論賽局理論的書有很多,但這本《思辨賽局》是其中的翹楚,更是超過三十年的經典。兩位作者奈特波夫和迪克西特分別是賽局理論的實踐家和教育家;書中不僅有嚴謹的理論基礎、也有豐富的實務案例,卻又不是枯燥無味的教科書內容,而是以淺顯易懂、有趣的故事形式呈現,讓你輕鬆理解複雜的賽局理論。

...

說來我和這本書也有著奇妙的緣分。

早在二十年前就讀研究所時,就已經選修讀過原文版的內容。

這次收到掛名推薦的邀約時,我正在籌備一門以賽局思維為主題的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並為此蒐集相關的資料,書中的內容來得正是時候,也重新串起了我與這本書的緣分。

原本我已經忘了這本書,而喚起我記憶的正是書中提到的「巴菲特困境」這個案例。作者用巴菲特的故事,解釋了「囚徒困境」這個經典的賽局概念。

「當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來行動時,結果對群體來說卻會是災難性的。」

這是「囚徒困境」所要傳達的概念;它是賽局理論中最廣為人知、最棘手的賽局,也是多數人對於賽局理論僅有的認識。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一、囚徒困境只是諸多賽局結構中的一種形式。
二、囚徒困境是一種靜態賽局,此外還有受到時間因素影響的動態賽局。
三、囚徒困境是可以突破的,只要能理解和改變賽局的運作機制。

囚徒困境不只是書中的理論,也發生在真實生活中。比方說疫情期間,民眾瘋搶口罩、衛生紙等物資的行為就是一種囚徒困境下的選擇。理解了囚徒困境,自然也能看懂政府採取一連串應對措施背後的緣由,以及對於扭轉局面所帶來的成效。

這僅僅是賽局理論中的一個知識點,更別說其他有價值的觀點與洞見了。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學到三件事:

一、掌握賽局理論的基礎,理解賽局如何運作與判讀?
二、遇到旗鼓相當的賽局高手,如何運用「隨機性」打破僵局?
三、藉由多位諾貝爾得主的案例,理解「資訊操縱」如何影響賽局結果?

學習賽局理論會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在進行策略思考時能更好的看清局勢、洞察與理解對手接下來可能採取的行動,進而做出合理的判斷及回應。

很高興看到修訂版的問世,期許它能幫助更多人,用更少的心力、發揮更大的優勢。

想了解更多關於賽局思維在生活與工作上的應用嗎?或許可以參考我的課程

如果你無暇閱讀這本書,或許也可以聽聽我在商周讀書會的分享。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先前分享過《The Art of Explanation》這本書。 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書名: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原文名稱:The Art of Explanation: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Clarity and Confidence,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92309,頁數:320,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羅斯.阿特金斯,譯者:王曉伯,出版日期:2025/04/08,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最近出版了繁中版,不過《愈忙愈要會表達》這樣的書名不容易看出內容要傳達的概念,甚至可能誤解為是一本教你快速表達的書。 事實上,這是一本關於「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我們總以為「表達」是一種輸出: 「把腦袋裡的想法說出來、寫下來、做成報告呈現給別人。」 但這些年在企業裡做培訓與顧問的經驗,讓我愈來愈清楚真正「高效」的表達,其實是理解的展現。 當你能清楚地說出問題本質,畫出思考邏輯,對齊不同角色的期待,表示你不只是說得好,更重要的是:想得夠清楚、看得夠深刻。 ... 我們不是不會表達,而是常常還沒想清楚 工作現場最常見的混亂,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思考沒對齊。 • 同一場會議裡,不同人講的「重點」都不一樣 • 討論了一個多小時,但沒有明確結論 • 提案時,主管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卻一時答不出來 你是不是也常碰過這樣的狀況?也許這不是因為我們溝通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思考還沒成形,就急著輸出。 分享一個實用技巧:「先畫思考框架,再動手做簡報。」 我常鼓勵學員在做簡報或提案前,不要一開始就打開 PowerPoint。 而是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簡報的目的是什麼?(想讓對方知道什麼?採取什麼行動?) 二|誰是我的觀眾?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 「我講的明明有理,怎麼大家沒有反應?」 「我不是不會思考,只是不會把話說得漂亮。」 「我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如何讓人記得⋯⋯」 很多人以為,能把想法講清楚,要靠圖表、簡報、精美的設計。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你會不會畫圖,而在於 「你的觀點,有沒有畫面感?」 ... 也就是說,你說的話能在對方腦中「產生」畫面 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要告訴你的一個秘密是:思考有結構性、觀點有故事線,語言也可以視覺化。 你甚至「不需要」會畫圖,只需要會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明確」的觀點和一條「能被理解」的故事線。 打個比方,當你說:「這個專案的問題很多。」 大家腦中浮現得會是什麼?可能一頭霧水吧。 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 「這個專案像一艘方向不清楚的船。航行速度快,卻沒人確定要去哪?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加速前進,而是確認方向。」 大家馬上就能「看到」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嗨,我是奕酉。 最近,有幾位創作者朋友跟我聊起內容焦慮。 「好像不發文就會被演算法遺忘。」 「沒更新就會被市場忘記,會不會就這樣輸了?」 這些話我聽了很有感,一方面,我自己也走過這段壓力;另一方面,近期我跑了好幾場《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新書專訪,不少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問到一個問題 「你怎麼兼顧那麼多角色:寫作、教學、顧問、創作,還有家庭生活?」 我不會說自己平衡得很好,但我一直記得一件事: 不要讓創作節奏,變成焦慮的來源。 我希望我的內容,是為了建立信任,而不是填滿版面;是為了開啟對話,而不是證明我還在線上。 曾經有不少人給我這樣的建議: 寫文要有主題的配比、發文要盤算著頻率和時機點,最好短影音和 Podcast 也要安排一下。 我覺得好像有道理,但是看著別人產出內容的頻率,再對照自己的空檔與能量,內心難免會冒出一個聲音: 「我是不是跟不上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但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另一個問題: 我真正想經營的是「內容」本身,還是「信任」這件事? ... 前幾天讀了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