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超級思維:打造個人決策工具箱, 升級你的跨領域思考力

書選閱讀|超級思維:打造個人決策工具箱,  升級你的跨領域思考力

我十分認同查理・蒙格所推崇的多元思維模型。

蒙格強調,世界的運作方式不是由單一學科或單一視角決定的,而是由各種交織的思維(或心智)模型所組成。要做出高品質的決策,我們需要跨學科地學習不同領域的思維框架,並根據實際情境靈活應用

在我的著作、授課與演講主題中,也不乏各種多元思維整合出來的模型,像是模組化的簡報思維、高產出的優勢模型、結構化思維、數據思維、賽局思維到圖解思維等等。

而這本《超級思維》正是多元心智模型的指南。

超級思維【暢銷經典版.隨書送「300款心智模式大全隨行本】:跨界、跨域、跨能,突破思考盲點,提升解決能力的心智模式大全
書名:超級思維【暢銷經典版.隨書送「300款心智模式大全隨行本】:跨界、跨域、跨能,突破思考盲點,提升解決能力的心智模式大全,原文名稱:Super Thinking: The Big Book of Mental Models,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3499041,頁數:520,出版社:采實文化,作者:蓋布瑞.溫伯格,蘿倫.麥肯,譯者:林麗雪,出版日期:2025/02/13,類別:商業理財

書中收錄了來自數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生物學、物理學等領域的 300 多種心智模型,適用於商業決策、個人成長、投資分析,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

但這麼多心智模型,該如何學習與應用?

我想可以歸納整合為五大核心思維:

一|系統性思考:來自物理、生物與複雜系統理論
二|決策與認知偏誤:來自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
三|批判性思維:來自數學、邏輯學與策略思維
四|成長性思維:來自教育心理與神經科學
五|影響力與行為設計:來自行為科學與社會學

這與蒙格的觀點完全一致,他認為如果你只用單一領域的知識思考問題,那麼你的決策很容易出錯。相反地,擁有多元思維模型的人,能夠從不同角度評估問題,避免陷入單一思維陷阱。

...

五大核心思維的關鍵心智模型

那麼這些核心思維所展現的意義是什麼?又有哪些關鍵、代表性的心智模型是我們應該知道、也能應用在生活或工作上的呢?

一|系統性思考

真實世界是個動態系統,所有決策都可能帶來連鎖反應。短視近利的決策往往會導致長遠的損失,而深思熟慮的決策則能創造長期的價值。系統性思考能幫助我們避免只關注單一因素,而是全面評估變數、回饋機制與長期影響。書中提到的關鍵模型包括:二階思維、路徑依賴、勒查特利原則和臨界點等。

像是「二階思維」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只考慮第一層結果,但真正優秀的決策者會考慮第二層、第三層影響。舉例來說,企業降價促銷可能提升短期銷售,但長期可能削弱品牌價值。

而「勒查特利原則」讓我們明白系統會自動調整來回應外部變化。舉例來說,提高最低工資可能促使企業尋求自動化來降低人力成本。

另一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是「臨界點」的模型,指出事情的影響可能是非線性的,當某個變數超過臨界點,系統會發生劇烈變化。舉例來說,社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就是超越某個關鍵數量後爆發的結果。

二|決策與認知偏誤

人類天生容易受到認知偏誤影響,做出錯誤決策。了解這些偏誤並學會使用決策工具,能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性、更具成本效益的選擇。書中提到的關鍵模型包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謬誤、貝葉斯思維和倖存者偏差等。

最常聽到的「機會成本」提醒我們,每個選擇都有代價,關鍵在於放棄了什麼。比方說,當下選擇讀一本書,意味著你無法同時做其他事情。

與之相對的是「沉沒成本謬誤」的概念,常有人說「頭都洗一半了,就該把它洗完」就是犯了這種謬誤。事實上,過去投入的資源已無法挽回,不應該影響當下的決策;我們也不該因為看了一半的無聊電影,就堅持看完。

而「貝葉斯思維」是提醒我們要根據新資訊不斷修正自己的信念。比方說,投資決策應該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而非固守原有判斷。

至於「倖存者偏差」更是許多人都耳熟能詳,卻又常常無視的一種情況。我們往往只看到成功案例,而忽略失敗案例;比方說,媒體常報導成功創業者,但很少提及失敗者,導致我們高估創業成功的機率。

三|批判性思維

「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引用了代數學家雅各比的這句話。

書選閱讀|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在投資之外,我在查理.蒙格身上學習到的五種智慧與啟發
重讀了《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書。 不過這次我請 GPT-4 幫了一些忙,要求它對這本書根據「思維、閱讀、學習、覆盤和格局」這些我感興趣的關鍵字,萃取整理出金句、知識點、啟發和建議。 因為曾經看過,所以能判讀 GPT-4 有沒有胡扯,再加上我自己的筆記,就整理出這一篇文章;算是一種新的嘗試。 這本《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是一本介紹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的投資哲學和人生智慧的書。 書中涵蓋了蒙格的多場演講和文章,展現了他的多元思維模型、雙軌分析和人類誤判心理學等觀念。對於想要提升自己的思維、閱讀、學習、覆盤和格局的人,這本書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 關於思維|建立多元的思維模型 「我們應該先學習專業化思維,然後再憑藉跨學科思維正確地認識世界。如果沒有跨學科思維,你就會在專業之外的其他領域遇上麻煩。」 這段話點出了「多元思維模型」的價值。 蒙格主張要建立一個多元的思維模型,也就是要學習不同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用這些理論來解釋和分析各種事物。這樣可以避免用單一的思維模式去看待問題,而導致扭曲現實或犯下愚蠢的錯誤。 蒙格認為,藉由提升自己來強化對世界的感知,

有時最佳的解決方案不是直接找答案,而是反向思考或顛覆既有假設;這樣的思維方式也能幫助我們發現盲點,並在問題解決時更具創意。書中提到的關鍵模型包括:逆向思考、紅皇后效應、決策樹和非零和思維等。

逆向思考」提醒我們,與其問如何成功,不如問如何避免失敗。比方說,在產品設計時先思考哪些因素會導致用戶放棄使用?在閱讀一本書時,不要只問能從書中獲得什麼,而是逆向思考問問不讀會損失什麼?

而「紅皇后效應」則是提醒我們,在競爭環境中,停滯不前就等同於退步。

藉由「決策樹」有助於我們將決策拆解為多個可能的分支,評估不同路徑的風險與收益。

而「非零和思維」則是強調,不是所有的競爭都是你輸我贏,有時合作能創造更大價值。

四|成長性思維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唯一不變的競爭力是持續學習與成長。這種思維方式強調適應變化、擁抱挑戰與持續優化。書中提到的關鍵模型包括:達克效應、費曼技巧和心流狀態等。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提及的「達克效應」告訴我們,知識淺薄者往往高估自己,而真正的專家則低估自己。

而「費曼技巧」是最有效的學習技巧,也就是透過「教別人」來深化理解,確保真正掌握知識。

心流狀態」則是意指進入高專注、高效率的學習與工作狀態。如何進入這種心流狀態呢?一個簡單的做法就是:從事難度高出一些的挑戰。

五|影響力與行為設計

理解人類的行為模式,可以讓我們更有效地影響決策與行動。書中提到的關鍵模型包括:框架效應、社會證明、誘因設計等。

其中「框架效應」告訴我們,以不同方式表達同樣的資訊,會影響決策。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高產出的本事》中要針對不同情境與目的提出不同的「邏輯框架」來組織合乎邏輯、簡明扼要的內容,來達到精準表達的作用。

而「社會證明」則告訴我們,人們更容易被他人行為影響,例如網紅推薦商品時更具說服力。

最後的「誘因設計」則是設計合適的激勵機制,引導行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誘因設計》這本書。

...

結合人工智慧有效活用多元思維模型

雖然這本《超級思維》是四年前出版的,但我認為現在你更需要閱讀這本書。

原因無他,正是因為人工智慧的興起;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崛起,不只能幫我們處理資訊,更能成為我們思考與協作的神隊友

結合 AI 也讓這些心智模型的運用,有了新的可能性。具體來說,可以從四個層面來強化心智模型運用:

一|作為資料庫,幫我們快速選擇合適的心智模型

我們可能很難記住所有的心智模型,但 AI 可以透過語境分析與自動推薦,在適當時機提醒我們使用最合適的心智模型。比方說,在商業決策時,AI 可能自動建議我們考慮機會成本、賽局思維或框架效應,避免決策盲點。

二|強化模型的結構性與可視化,提升理解與應用效率

我們可以借助 AI 將心智模型轉化為看得見的思考過程,像是矩陣圖、定位圖或圖表,更直觀地理解問題。

比方說,運用「決策樹」讓選擇的權衡一目了然;運用「貝葉斯思維」透過圖表即時更新機率推斷,提升決策準確性;透過 AI 生成「失敗路徑圖」來進行逆性思考,幫助我們從避免錯誤的角度來思考策略。

三|作為檢測認知偏誤的助理,提升決策品質

即使我們熟悉心智模型的運用,在實際決策時仍可能受到認知偏誤的影響。

像是「沉沒成本謬誤」可能讓我們堅持錯誤的計畫,而「框架效應」可能讓我們被數據的呈現方式誤導。而 AI 可以在決策過程中,幫助我們自動檢測這些潛在偏誤,並提供修正建議。

四|結合賽局思維,強化動態決策能力

真實世界的許多決策是動態的,包括商業競爭、談判、投資等。AI 可以透過強化學習來模擬不同策略的長期影響,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賽局動態。比方說,當競爭對手降價時,AI 可以模擬不同應對策略的結果,協助企業做出最佳選擇。

透過這些 AI 賦能的方式,可以讓這些心智模型不再只是「概念」,而是能夠實際應用於決策與執行的思維工具。

...

知識工作者提升思考品質與效率的工具

作為知識自雇者和商業顧問,我認為心智模型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在「職場決策、個人學習、資訊視覺化」這三個領域提升思考的品質與效率。

一|在職場決策中,如何提升「策略思維」與「競爭優勢」?

職場上的競爭與變化是常態。

我會特別關注書中關於「系統性思考、決策偏誤與賽局思維」相關的心智模型,比方說:策略規劃可以運用二階思維與路徑依賴,評估長期影響,避免短視近利;市場競爭可以利用賽局思維,模擬不同對手策略,找到破局點;組織管理能識別認知偏誤,避免決策失誤,提升團隊思考品質。

二|在個人學習上,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思維框架?

在學習過程中,我認為「成長性思維」與「費曼技巧」是兩大關鍵。舉例來說,我會透過全息圖或視覺化筆記來強化對心智模型的理解,並透過 AI 生成不同情境的案例分析,讓學習更加立體。

三|在資訊視覺化的過程,如何強化「結構化思考」與「視覺化表達」的成效?

在我的新書《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強調將思考視覺化,而 AI 可以進一步幫助我們將心智模型轉化為圖像,提升資訊傳達的效果。而這本書中所提供的框架,能幫助我們在決策、學習與資訊傳遞上,真正發揮結構化思考的力量。

...

這是一本思維升級指南,而非單純的模型集合。

這本書的真正價值,不僅僅在於列出眾多心智模型,而是在於幫助我們培養靈活、跨領域的思考方式,讓我們在變化快速的世界中做出更聰明的決策。

換句話說,它不是告訴你該怎麼思考,而是提供一組工具讓你自己「決定」如何思考?

而這正是高效決策者的關鍵能力。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信心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行為經濟學家彼得.愛華特(Peter Atwater)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信心象限」的框架來說明。 他將「信心」拆解為兩個核心感受:控制感、確定感。 並強調 這兩者雖常被混為一談,實則獨立存在,且對我們的決策有著深遠影響。比方說,搭飛機時我們可能感到確定(相信飛機會安全降落),但未必有控制感(無法操控飛行過程)。根據我們對這兩種感受的程度所處了矩陣象限,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做出某些決策與行為。 書中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 一|離愈遠的,愈能理性看待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比方說,你可能很理性地建議朋友別為了薪水高而去一份會很操的工作;但是換作自己遇到同樣的機會時,卻可能因為焦慮、怕失去機會而硬著頭皮答應。 二|不確定性愈高,愈會短視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這張圖我看不懂,你能解釋一下嗎?」 這大概是我過去聽簡報時,最常出現的評語。不是我對別人的簡報,而是我自己的。 進入職場的頭幾年,那時的我很努力地把資料整理齊全、把文字濃縮、把圖表做得漂漂亮亮,但總是在最後一刻才意識到:聽的人跟我根本不在同一條思路上。 我以為自己在表達,實際上我只是把腦海裡的東西搬出來而已。但一場好的簡報,不是把資訊堆疊上去,而是讓對方「看得懂」我的想法。 ... 常見的簡報誤區:用輸出取代表達 很多人簡報做得辛苦,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而是因為他們跳過了一個關鍵步驟:在設計簡報之前,先整理思考的結構。 少了這個步驟,簡報常會出現這些現象: 一|條列太多,卻沒有清楚脈絡 二|資訊太雜,讓人不知道重點在哪 三|說的太多,時間不夠、聽眾抓不到重點 這些都是「思考還沒整理好」的結果,而不是簡報能力的問題。 ... 簡報不是視覺美學,而是視覺邏輯 要讓簡報的對象看見你的思考路徑,而不是只看到你蒐集了多少資料,或是你有多努力。一看就懂的簡報,通常有三個特徵: 一|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看得懂,才能說得清;」 「表達的前置動作,其實是觀察。」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總結出的核心觀點。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書名: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日本NO.1的「觀心」溝通學,輕鬆創造百倍「高聊效」!,原文名稱:賢い人のとにかく伝わる説明100式,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650257,頁數:240,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深谷百合子,譯者:黃詩婷,出版日期:2025/04/14,類別:心理勵志博客來 從書名來看,這是一本幫助你提升表達力的工具書;實際上則是一本訓練思考力的引導手冊。 「說不清楚,往往不是因為你的語言能力不好,而是根本還沒看懂問題的本質。」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這段話,這與我在《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