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你以為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其實只是把話說壞了。

職人觀點|你以為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其實只是把話說壞了。


我們太常把「表達」理解成「反應快、說得順」,但事實是真正關鍵的對話,不能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我們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

臨時被點名發言、上台簡報、主管要你說說看法,結果硬著頭皮講完,場面是撐過去了,卻沒留下什麼讓人記得的內容。

甚至自己回想,也覺得講得模糊、空泛、不精準。

告訴自己下次要做好。但也許沒有下一次了,即使要準備也不知道從何準備起。

我們以為話說出去了,就完成了溝通。但真正有效的表達,不是輸出而已,而是讓對方真正理解你的思考邏輯與價值判斷。

這才是累積信任的基礎。

...

把話說清楚,是思考過的溫柔

很多人沒意識到,清楚的表達,其實是一種為對方著想的貼心。我們不只是把自己的想法丟出去,而是用聽得懂的方式、對方關注的順序、有條理的邏輯,幫助對方理解我在想什麼、為什麼這樣說。

說清楚,不只是提升效率,更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它能節省彼此的時間,減少溝通誤解,甚至能讓一場原本可能對立的對話,多出理解與合作的空間。

...

結構化思考,讓你不再靠反應撐場

這是一種從孩童時期就在練習的能力,只不過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更不會刻意去訓練這種能力。比方說,玩樂高積木、練習數學題,甚至學習一門學科的知識,都在運用和提升結構化思考的能力。

玩樂高積木就是一種結構化思考的練習與應用

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這本書中,我用一套實用的思考架構:理解、分解、再構築,將結構化思考的過程具象化了,變成可操作的步驟。讓你在面對溝通表達的挑戰時,不再被情境牽著走,而是能帶著邏輯與掌控感,清晰地表達想法。

一|理解:釐清問題本質,你要解決的真的是這個問題嗎?對方在意的是什麼?
二|分解:將複雜思緒拆解成幾個要點。
三|再構築:依據邏輯重組資訊,說出來的時候對方才能聽得懂、記得住。

...

AI 世代,會思考、懂表達更難被取代

現在很多人開始用 AI 幫忙整理簡報、產出初稿、做市場分析。但如果你的思考是亂的,丟給 AI 也只會得到「更漂亮」的亂。

真正能善用 AI 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想說什麼、該怎麼說的人

AI 幫你生成文字,但思考框架,還是你要給的。

運用結構化思考來閱讀一本書

舉例來說,如果你要寫一篇書籍閱讀心得,使用結構化思考+AI,就能變得事半功倍:

一|理解: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是什麼?哪些地方對我產生影響?不看這本書,我會有什麼損失?

二|分解:我可以用「收穫一、收穫二、收穫三」的結構來整理嗎?還是能用「問題、影響、課題、對策」的結構來萃取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再構築:請 AI 幫我用清晰、有層次的語言草擬好初稿,讓我再調整語氣與內容。

這時,AI 是你的協作夥伴,而不是你思考的替代品。

...

別再靠反應力,扛下你所有的表達壓力

臨場反應力再強,也不可能每次都命中紅心。特別在高壓與時間限制下,原本能做好的事也可能表現不佳。

真正重要的對話,值得你多想一點、整理清楚一點。

這不只是為了說服對方,更是為了讓人真正看見你的價值與深度。

如果你也曾有「明明想很多,但總說不清楚」的煩惱,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通往清晰與自信的轉捩點。

帶你從雜亂的思緒,到有條理的表達;讓你不只是會說話,而是能讓人聽得懂、信得過、記得住。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書選閱讀|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有意識的浪費,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書選閱讀|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有意識的浪費,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時間就是金錢。」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不論你認不認同,對某些人來說像是日常焦慮的來源。 這個世界催促著我們要早起、要進步、最好安排每一分鐘都要有產出。於是我們開始為了變得更有效率,而活得更疲憊。當我們一邊複製著別人推薦的晨間儀式,一邊懷疑自己為什麼還是感覺不到快樂,那種時間被壓縮卻沒有獲得的失落,便悄然浮現。 這本書的書名《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說出了許多人心中沒有說出口的渴望: 「我不想再把時間填滿了,我想把時間活滿。」 本質上,這本書談的是時間管理。 但是內容不談排程軟體、不談番茄鐘的細節,也不追求一天產出多少。而是透過100則實用技巧,幫助讀者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並將時間投入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我們為什麼而活?」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什麼才值得我們浪費生命中的一段時光?」 我認為它談的是這些更根本的問題。 ... 關於時間管理的四個核心觀點 我無意去解析書中的100則技巧,因為它短到你不需要太專心也能看完,每則大概就400-500字左右吧。 內容其實圍繞著「時間管理」的四個核心觀點: 一|管理目標而非時間 二|善用時間管理工具 三|高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信心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行為經濟學家彼得.愛華特(Peter Atwater)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信心象限」的框架來說明。 他將「信心」拆解為兩個核心感受:控制感、確定感。 並強調 這兩者雖常被混為一談,實則獨立存在,且對我們的決策有著深遠影響。比方說,搭飛機時我們可能感到確定(相信飛機會安全降落),但未必有控制感(無法操控飛行過程)。根據我們對這兩種感受的程度所處了矩陣象限,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做出某些決策與行為。 書中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 一|離愈遠的,愈能理性看待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比方說,你可能很理性地建議朋友別為了薪水高而去一份會很操的工作;但是換作自己遇到同樣的機會時,卻可能因為焦慮、怕失去機會而硬著頭皮答應。 二|不確定性愈高,愈會短視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職人觀點|一看就懂的簡報,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這張圖我看不懂,你能解釋一下嗎?」 這大概是我過去聽簡報時,最常出現的評語。不是我對別人的簡報,而是我自己的。 進入職場的頭幾年,那時的我很努力地把資料整理齊全、把文字濃縮、把圖表做得漂漂亮亮,但總是在最後一刻才意識到:聽的人跟我根本不在同一條思路上。 我以為自己在表達,實際上我只是把腦海裡的東西搬出來而已。但一場好的簡報,不是把資訊堆疊上去,而是讓對方「看得懂」我的想法。 ... 常見的簡報誤區:用輸出取代表達 很多人簡報做得辛苦,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而是因為他們跳過了一個關鍵步驟:在設計簡報之前,先整理思考的結構。 少了這個步驟,簡報常會出現這些現象: 一|條列太多,卻沒有清楚脈絡 二|資訊太雜,讓人不知道重點在哪 三|說的太多,時間不夠、聽眾抓不到重點 這些都是「思考還沒整理好」的結果,而不是簡報能力的問題。 ... 簡報不是視覺美學,而是視覺邏輯 要讓簡報的對象看見你的思考路徑,而不是只看到你蒐集了多少資料,或是你有多努力。一看就懂的簡報,通常有三個特徵: 一|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