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原始碼:拆解比爾.蓋茲的職涯賽局與成功之道

書選閱讀|原始碼:拆解比爾.蓋茲的職涯賽局與成功之道

別只是看他做了什麼,而是去想他為何這麼做。

這是我在看這本書時,會去思考的一件事。這類自傳或傳記在撰寫時,大多是在已知結果的前提下,回推與組織合理的脈絡,或許會略過不重要的細節、也可能會修飾一些記憶,讓它更符合自己認知的樣子。

所以,當成一個故事來看。

也告訴自己想想其中為什麼他要提到某個事件?為什麼他會做這樣的決定、而不是那樣的決定?隨著時間演進,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過往的決定?

這是高中歷史老師教會我的一件事。

歷史是人寫出來的,有其目的。我們應該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去質疑不合理的地方,然後去嘗試疏離與靠近更真實的脈絡。

當時只是覺得這個老師很怪、很有趣,後來才明白這叫批判性思考,而這也深深影響我後來對事情的看法。

好吧,有些離題了。

我想說的是,閱讀這本書時,除了知道蓋茲的生平事蹟之外,能不能多些理解和拆解?特別是做決定的思考模式,以及如何面對挫敗與負面影響?

這些不會是你在摘要中看得到的,而是要透過內容的脈絡中去細讀與推敲的。

...

閱讀這本書時,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位科技巨擘的個人成長故事;而是試圖從賽局的視角,拆解他是如何從一位對數學與程式充滿熱情的少年,成為影響這個世界的的企業領袖?

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
書名: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原文名稱:Source Code: My Beginning,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468685,頁數:432,出版社:天下雜誌,作者:比爾.蓋茲,譯者:吳凱琳,出版日期:2025/02/05,類別:商業理財

對我而言,關注的不只是他的經歷,而是學習他在關鍵時刻的決策邏輯、策略思維,以及如何建立一個長期優勢的競爭格局

最後,我總結了關於職涯賽局的四個觀點:

一|競爭的關鍵不是擊敗對手,而是掌握規則。
二|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選對賽場。
三|職涯的本質不是努力,而是決策的複利效應。
四|別單兵作戰,要塑造生態系統的經營格局。

當然,這些運用在商業賽局上也是通的。

...

一|競爭的關鍵不是擊敗對手,而是掌握規則。

我認為,蓋茲最重要的特質之一,是他對於遊戲規則的理解與塑造能力。在創辦微軟時,他自認未必是世界上最聰明、技術最好的的程式人員,但他深知掌握市場關鍵點比技術本身更重要。

時間推回到 1975 年,微軟與 IBM 簽下 MS-DOS 的授權合約,這是業界的一個分水嶺。當時 IBM 需要一個作業系統,但蓋茲並沒有自己寫一套,而是選擇收購 Tim Paterson 開發的 QDOS,然後以「非獨家授權」的方式提供給 IBM,確保微軟能夠對其他 PC 廠商也提供 DOS。

這使得微軟在 PC 產業中取得了壟斷性的市場地位,遠遠超越當時專注於單一硬體的競爭對手。這是一個經典的「控制上游供應鏈」策略,類似於現今軟體產業中的「平台壟斷」模式。

當我們談論職場競爭時,關鍵不是如何「打敗」競爭者,而是如何透過策略性的選擇,占據有利位置,讓競爭對手無法取代你的價值。

這讓我聯想到輝達的 CUDA 平台。

核心策略是透過「生態系統」建立市場壟斷,讓競爭對手難以進入,並讓用戶、開發者、企業都「離不開」它們的技術。然後藉由軟體優勢帶動硬體銷售,擴大壟斷效應。

從賽局的概念來說,這再合理不過。

...

二|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選對賽場。

蓋茲的成功不只是因為比別人更努力,而是因為他在對的時間點投入對的領域。

書中所描述蓋茲的成長歷程,我體會到他的個人成長不僅是技能的累積,更是對環境變化的敏銳度。蓋茲從小就沉迷於數學與邏輯思維,並且在 Lakeside 學校接觸到電腦。這在現在看來稀鬆平常,但在 1960 年代是極為稀有的機會。

當大多數人還不知道軟體的價值時,蓋茲已經開始思考如何透過程式來解決問題。

後來,他選擇從哈佛退學,專注於微軟的發展,這並不是一個衝動的決定,而是基於對市場趨勢的深刻洞察。因為 PC 浪潮即將到來,而他清楚必須全力投入。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選錯賽道,再怎麼努力都只是徒勞;而在對的選擇下,努力能帶來更大的效益。蓋茲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職涯發展的過程中,與其盲目競爭,不如先問自己:

「我選擇的這條路,是否具有長期價值?」
「長期價值對於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

三|職涯的本質不是努力,而是決策的複利效應。

蓋茲有一個習慣:他會大量閱讀,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結構化整理,建立自己的決策框架。他的決策風格不是單靠直覺,而是透過系統性思考分析所有可能性,再做出最佳選擇。

換言之,他懂得建立高效能的學習與決策系統

舉例來說,當微軟面臨網路時代來臨時,他在 1995 年寫下著名的 The Internet Tidal Wave 備忘錄,預測網路將顛覆軟體產業並迅速調整微軟的產品方向,全力發展 IE 和 Windows 的網路功能。

這是一種「反思與學習」的能力:不固守過去的成功模式,而是能不斷調整自我認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反思與學習,對於個人職涯也同樣重要。

很多人在工作中,只是被動應對問題,而不是主動建立一個高效的決策框架,讓自己能夠持續提升。

職涯的本質不是持續的努力,而是一連串決策帶來的複利效應。而蓋茲的成功,來自於他能夠不斷優化自己的決策機制,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

四|別單兵作戰,要塑造生態系統的經營格局。

蓋茲的影響力,不只是因為他創立了微軟,而是因為他改變了整個產業的運作方式。微軟的商業策略,從作業系統壟斷到雲端轉型的轉變,一直圍繞著建立標準,讓市場圍繞自己運作。

在職場中,很多人將自己視為個體競爭者。

挑戰與衝撞著標準和體制,但由於不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而抑鬱不得志,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卻沒有意識到,真正能持續成功的,大多是能建立生態系的人。

即便是作為超級個體,也會懂得運用生態系統來建立競爭門檻與護城河

當我們將市場看作一個系統,就會明白一件事。

無論是創業還是職涯發展,關鍵不是你個人有多強,而是你如何讓自身價值變成市場運作的一部分,讓別人離不開你。

這才是職場競爭的真相。

...

也許是近期看了許多名人自傳和傳記的緣故吧。

下意識地會去對比這些人在性格與心態上的差異。坦白說,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忠謀和蓋茲兩人;畢竟他們也就從輝煌中褪下了光環,真正可以審視前半生做出的選擇與解讀。

(延伸閱讀|張忠謀自傳,我的四個閱讀觀察與三點收穫

蓋茲的故事,讓我看見職涯賽局的本質。

我最大的感受是: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來自於對市場的理解、對學習的執著、對決策的嚴謹思考,以及對競爭規則的掌握

對於每一個想在商場或職場上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的人,蓋茲的這本書都是一個值得深思與學習的案例。

或者說真正體現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

「職涯賽局的本質,不是打敗別人;而是建立你的競爭規則,讓市場跟著你走。」

我想用這句話總結從這本書中獲得的啟發。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嗨,我是奕酉。 最近,有幾位創作者朋友跟我聊起內容焦慮。 「好像不發文就會被演算法遺忘。」 「沒更新就會被市場忘記,會不會就這樣輸了?」 這些話我聽了很有感,一方面,我自己也走過這段壓力;另一方面,近期我跑了好幾場《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新書專訪,不少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問到一個問題 「你怎麼兼顧那麼多角色:寫作、教學、顧問、創作,還有家庭生活?」 我不會說自己平衡得很好,但我一直記得一件事: 不要讓創作節奏,變成焦慮的來源。 我希望我的內容,是為了建立信任,而不是填滿版面;是為了開啟對話,而不是證明我還在線上。 曾經有不少人給我這樣的建議: 寫文要有主題的配比、發文要盤算著頻率和時機點,最好短影音和 Podcast 也要安排一下。 我覺得好像有道理,但是看著別人產出內容的頻率,再對照自己的空檔與能量,內心難免會冒出一個聲音: 「我是不是跟不上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但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另一個問題: 我真正想經營的是「內容」本身,還是「信任」這件事? ... 前幾天讀了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職人觀點|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這個專案好像不太對勁,但我說不出問題在哪。」 「每次開會我都有想法,但總覺得說出來不夠有力。」 「我很努力在解決問題,可是後來才發現,那根本不是關鍵問題。」 如果你也曾有這些感覺,不代表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習慣用「反應」在工作,而不是用「思考」在前進。 ... 思考,能幫你看清楚並回答三個問題 在現代快節奏的工作環境裡,多數人太容易進入自動駕駛模式:聽到問題,就立刻給答案;被問意見,就立刻選邊站;主管一問,就急著表態。 但這些,其實都只是「反應」而不是思考。 反應,是快速但模糊的;而思考,則是有架構但更清晰的。 真正的思考,應該要幫你看見三件事: 一|你在解決什麼問題?(不只是解決眼前表象) 二|你為什麼這樣選擇?(不是依照慣性做決定) 三|你能怎麼說服他人?(不只說出自己的直覺) 這也是我寫下這本書《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原因。 這本書不是教你變得更聰明,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Day Trading Attention:從注意力的當沖策略,  反思內容經營的另一種可能

書選閱讀|Day Trading Attention:從注意力的當沖策略, 反思內容經營的另一種可能

Gary Vee 在去年推出的新書,延續一貫對品牌行銷與社群媒體的洞見。 Day Trading Attention: How to Actually Build Brand and Sales in the New Social Media World書名:Day Trading Attention: How to Actually Build Brand and Sales in the New Social Media World,語言:英文,ISBN:9780063317598,頁數:224,作者:Gary Vaynerchuk,出版日期:2024/05/21,類別: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職場必修!高效可視化工作術:讓行動看得見,用可視化找回工作的節奏與掌控感

書選閱讀|職場必修!高效可視化工作術:讓行動看得見,用可視化找回工作的節奏與掌控感

收到今周刊寄來的這本書。 職場必修!高效可視化工作術:不加班、不瞎忙、不崩潰,實現Work-Life Balance!書名:職場必修!高效可視化工作術:不加班、不瞎忙、不崩潰,實現Work-Life Balance!,原文名稱:時短と成果が両立する 仕事の「見える化」「記録術」,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589175,頁數:264,出版社:今周刊,作者:谷口和信,譯者:林詠純,出版日期:2025/03/27,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從書名和介紹來看,的確和我的新書《看得見的高效思考》在直覺上有幾分關聯性。看過之後,我的想法是:同樣都是在展現「看得見」的力量,不過著重的面相略有不同。 在《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