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自媒體斜槓一年,我多存了250萬:斜槓致富的系統化做法與身為自雇者的兩個反思

斜槓致富的系統化做法與身為自雇者的兩個反思。

書選閱讀|自媒體斜槓一年,我多存了250萬:斜槓致富的系統化做法與身為自雇者的兩個反思

斜槓的價值,是為了獲得更多選擇自由。

透過斜槓帶來的能力提升,讓人有機會選擇職涯、甚至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職涯;而當斜槓發展到一定水準,自然會出現更多轉換跑道的選項。

另一方面,斜槓可以帶來更多收入,這是最直觀的效益。

自媒體斜槓一年,我多存了250萬! 下班後繼續賺!管理學X心理學應用,打造斜槓致富方程式
書名:自媒體斜槓一年,我多存了250萬! 下班後繼續賺!管理學X心理學應用,打造斜槓致富方程式,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532508,頁數:208,出版社:幸福文化,作者:亨利溫,出版日期:2025/01/02,類別:商業理財

...

然而斜槓是否意味著必須脫離職場成為自雇者?這個答案見仁見智,而且隨著時間推進,我認為也有了更多可能性。

過往在正職以外創造斜槓的機會,大多來自於工作職務上的跨域而產生的。比方說簡報、寫作、表達或是視覺設計等能力,你說這些是工作技能、還是斜槓?取決於應用的場景。

我認為關鍵在於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價值。

只要能將技能結合特定場景,就能發揮不同的價值;而多個技能與場景的相互結合與應用,更能創造出獨特性的斜槓。正如亨利溫在書中所提到的,不要拘泥於斜槓的形式或標準,只要積極行動,並在過程中有所成長,就是實踐斜槓的理念

...

然而,一個人斜槓的再多,可能也只有自己知道可以創造哪些價值。

亨利溫在書中分享的個人品牌策略,以及斜槓一年所完成的產出成果

要想讓更多人知道,就必須透過打造個人品牌來展現出自己的價值,藉此吸引更多機會和合作,讓職涯發展有更多選擇。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你是自雇者、還是職場工作者,打造個人品牌都有其必要。舉凡工作報告、會議應對,甚至是工作成果的交付,其實都在形塑著你的個人品牌,比方說讓人覺得邏輯嚴謹、應對得宜、做事靠譜,又或者是專業能力很強等等。​

...

那麼,斜槓可以從哪裡開始呢?

我的建議是:就從記錄你的生活與工作做起。

紀錄,代表著你開始觀察自己和周遭,開始結構化的梳理脈絡,而這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斜槓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一些斜槓的新契機。

又或者,試試亨利溫的做法。

亨利溫在書中分享了用專案管理實踐斜槓收入計畫的經驗談

他在這本書中把打造斜槓視為一個「專案」來進行,提出了五步驟的建議,值得有心想斜槓的讀者們參考。

一|拆解斜槓目標,設定具體的關鍵行動。
二|盤點現有資源,向外尋求支援。
三|擬訂執行策略,將有限資源最大化運用。
四|具體落地行動,透過機制來創造行動誘因。
五|檢視執行成果,學會覆盤優化。

不過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是自問:為何要斜槓?

分析自己的興趣與專長,找到能結合兩者的領域,才能做得長久;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透過社群媒體分享價值,才能讓專業與價值被看見。

結合專案管理來推進斜槓計畫,才能將資源用在刀口上,創造最大效益。

...

最後,是做為自雇者,我想提醒你閱讀這本書的兩個反思。

第一個反思,是收益的來源和付出的成本。

從書名斗大的 250 萬來看,我試著拆分了收益來源,主要就是兩堂線上課和三十場演講。若以公家演講費的行情來計算,姑且假設一場一萬元好了,演講收益大約 30 萬左右,那麼來自於線上課的收益也許高達 200 萬。

但付出的成本,不僅僅是一年的時間與精力付出而已;可能還包括三年的工作經驗和過往的求學經歷。有足夠的知識存量,再透過自媒體和內容產出所帶來的社群流量,才能創造出這樣的收益。

所以,你準備好知識存量了嗎?

第二個反思,是收益的再現性。

斜槓變現,肯定不會只是一年的收益。我們都希望長長久久,有第二年、第三年的 250 萬;但從收益來源來看,你能否每年都產製兩堂線上課程並創造 200 萬以上的收益,這是個極大的挑戰。

事實上,我看到許多曇花一現的斜槓工作者。

在前兩年就把自己的專業與知識存量都耗盡了,看似風光,再來就後繼無力,著實很可惜。因此,當你在規劃自己的斜槓變現模型時,一定要考慮到再現性的問題。

所以,你想過有哪些變現模式是可以再現成功的嗎?

當你對這兩個反思都有了清晰、肯定的答案,那就去實踐吧!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書選閱讀|愈忙愈要會表達:不只是教你怎麼說話,而是教你怎麼設計影響

先前分享過《The Art of Explanation》這本書。 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書名: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原文名稱:The Art of Explanation: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Clarity and Confidence,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92309,頁數:320,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羅斯.阿特金斯,譯者:王曉伯,出版日期:2025/04/08,類別:商業理財博客來 最近出版了繁中版,不過《愈忙愈要會表達》這樣的書名不容易看出內容要傳達的概念,甚至可能誤解為是一本教你快速表達的書。 事實上,這是一本關於「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我們總以為「表達」是一種輸出: 「把腦袋裡的想法說出來、寫下來、做成報告呈現給別人。」 但這些年在企業裡做培訓與顧問的經驗,讓我愈來愈清楚真正「高效」的表達,其實是理解的展現。 當你能清楚地說出問題本質,畫出思考邏輯,對齊不同角色的期待,表示你不只是說得好,更重要的是:想得夠清楚、看得夠深刻。 ... 我們不是不會表達,而是常常還沒想清楚 工作現場最常見的混亂,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思考沒對齊。 • 同一場會議裡,不同人講的「重點」都不一樣 • 討論了一個多小時,但沒有明確結論 • 提案時,主管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卻一時答不出來 你是不是也常碰過這樣的狀況?也許這不是因為我們溝通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思考還沒成形,就急著輸出。 分享一個實用技巧:「先畫思考框架,再動手做簡報。」 我常鼓勵學員在做簡報或提案前,不要一開始就打開 PowerPoint。 而是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簡報的目的是什麼?(想讓對方知道什麼?採取什麼行動?) 二|誰是我的觀眾?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職人觀點|誰說視覺化溝通,一定要做圖?不會做圖,也能將想法植入對方腦中看得見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 「我講的明明有理,怎麼大家沒有反應?」 「我不是不會思考,只是不會把話說得漂亮。」 「我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如何讓人記得⋯⋯」 很多人以為,能把想法講清楚,要靠圖表、簡報、精美的設計。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你會不會畫圖,而在於 「你的觀點,有沒有畫面感?」 ... 也就是說,你說的話能在對方腦中「產生」畫面 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要告訴你的一個秘密是:思考有結構性、觀點有故事線,語言也可以視覺化。 你甚至「不需要」會畫圖,只需要會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明確」的觀點和一條「能被理解」的故事線。 打個比方,當你說:「這個專案的問題很多。」 大家腦中浮現得會是什麼?可能一頭霧水吧。 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 「這個專案像一艘方向不清楚的船。航行速度快,卻沒人確定要去哪?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加速前進,而是確認方向。」 大家馬上就能「看到」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5|如果我沒辦法一直發文,是不是就輸了?內容節奏可以慢,信任關係可以深

嗨,我是奕酉。 最近,有幾位創作者朋友跟我聊起內容焦慮。 「好像不發文就會被演算法遺忘。」 「沒更新就會被市場忘記,會不會就這樣輸了?」 這些話我聽了很有感,一方面,我自己也走過這段壓力;另一方面,近期我跑了好幾場《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新書專訪,不少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問到一個問題 「你怎麼兼顧那麼多角色:寫作、教學、顧問、創作,還有家庭生活?」 我不會說自己平衡得很好,但我一直記得一件事: 不要讓創作節奏,變成焦慮的來源。 我希望我的內容,是為了建立信任,而不是填滿版面;是為了開啟對話,而不是證明我還在線上。 曾經有不少人給我這樣的建議: 寫文要有主題的配比、發文要盤算著頻率和時機點,最好短影音和 Podcast 也要安排一下。 我覺得好像有道理,但是看著別人產出內容的頻率,再對照自己的空檔與能量,內心難免會冒出一個聲音: 「我是不是跟不上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但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另一個問題: 我真正想經營的是「內容」本身,還是「信任」這件事? ... 前幾天讀了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