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把話說清楚的基礎不是話術,而是你看事情的能力
「看得懂,才能說得清;」
「表達的前置動作,其實是觀察。」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總結出的核心觀點。
從書名來看,這是一本幫助你提升表達力的工具書;實際上則是一本訓練思考力的引導手冊。
「說不清楚,往往不是因為你的語言能力不好,而是根本還沒看懂問題的本質。」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這段話,這與我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書中所要傳達的概念是一致的。
分享三個書中我比較有感的觀點。
一|觀察力,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二|從觀察到輸出的「結構化轉譯」能力
三|精準觀察的兩大阻礙:心理預設、語言惰性
...
一|觀察力,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很多人以為觀察是一種「感覺敏銳」或「洞察人心」的能力,但在我看來,更關鍵的是你能不能有系統地蒐集線索、拆解現象,形成結構化理解。
我在教簡報或提案表達時,學員最常問的是:「怎麼樣才能講得更清楚?」但我會先問:「你能不能先說出,你看到的問題是什麼?」
「觀察,不只是看到;而是看懂。」
看懂的意思是:你能分辨哪些是表層現象、哪些是底層結構;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推論;哪些是關鍵訊號,哪些只是雜訊。
二|從觀察到輸出的「結構化轉譯」能力
觀察是輸入,表達是輸出,中間需要一座「處理」的橋,那就是「結構化思考」。
這本書雖然強調「觀察是清楚表達的前提」,但更進一步的問題是:觀察後的資料,要如何組織與轉譯?
舉例來說,寫企劃或做簡報,很多人蒐集了很多資料,但不知道怎麼切入重點、組織順序,也沒有明確的視角;結果不是沒有重點,就是講太快、說太多。
真正的高效表達者,不是話多,而是能幫助他人對複雜現象形成結構性理解的人。這正是知識工作者最該練就的能力:思考的結構感 + 表達的邏輯感。
三|精準觀察的兩大阻礙:心理預設、語言惰性
書中提到一個很重要但常被忽略的問題:看不到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我們早就預設了答案。
大腦會自動省略異常現象,會過度解釋模糊訊息,會習慣套用過去分類來應對眼前的新情境。這就是觀察最大的敵人:語言的慣性,遮蔽了我們對現象的真實感知。
「這案子實在有夠複雜。」
「這客戶真的很難搞⋯⋯。」
當這些話說出口,就只是把思考停留在模糊之處。
真正有力的表達,是從打破這類的語言惰性開始,重新用具體、客觀與中立的語言去描述你看到的事實與邏輯,而不僅僅是停留在一種感覺。
這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對「認知精準度」的堅持。
...
「不是找回,而是主動練習觀察。」
有人說,我們本來就會觀察,只是逐漸遺忘了這項能力,所以要把它找回來。但我覺得不是這樣,小孩很會觀察但未必說得出自己看見了什麼,這是需要練習的能力。
「表達不只是輸出,更是理解的展現。」
當你觀察得不夠深入、資訊整理不夠清楚,就無法說出讓人信服的話。想提升表達力,應先從「看懂」開始。
你能夠看清、看深、也能看透,自然就能說清、說準、說到位。特別在這個資訊爆炸、語言泛濫的時代,能夠說出讓人真正聽懂的話,其實是一種溫柔。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