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過去我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如今一千小時的高品質刻意練習就能讓人站上入門專家的門檻;而在 AI 時代,這個門檻可能更低。關鍵不在花多久時間,而在用多聰明的方法。AI 能幫你自動化任務、提供即時回饋、設計個人化練習路徑,讓學習更快、更精準。但最終的專業,仍來自你的判斷力與自覺。這期電子報,帶你看見如何用 AI 打造屬於你的「一千小時地圖」在現實與智能之間,開啟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嗨,我是奕酉。

先前掛名推薦了葛拉威爾的新書《暗黑引爆點

讓我想到了他在《異數》這本書中提到的一萬小時理論;即使你沒看過這本書,應該也聽過這個說法。

這也讓人不免覺得,成為專家是件遙不可及的事。

後來有人打破這個論點,提出了「一千小時的刻意練習」就能達到「入門級」專家的水準

老實說,我更信這個觀點。

只要用對方法、聰明努力,一天兩小時、每週休息個一天,大概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就能讓你在一個新領域站穩腳步。

這只是個粗略的概算,依個人條件不同,可能更短。但就我的經驗,會給自己一年半的時間,深入學習並實踐一個新主題,用一段集中的刻意練習,去擴大舒適圈。

我並不是要鼓吹努力勤奮的價值,那只是基本條件。我想談的,是一種結合理論與科技的「現實選擇」。

然而,願意真的這麼做的人,依舊不多。

別說一千小時了,能持續每天一小時的也少之又少。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也許我們不再需要那麼久,也許我們終於有了更有效、更聰明的做法。

這期電子報,讓我來談談「AI 時代的刻意練習」。

...

為什麼不是一萬小時,而是一千小時?

我們都活在資訊爆炸、選擇過剩的時代。

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效能與效率才是王道;前者是做對的事,後者則是把事做對。與其盲目勤奮堆積時數,不如精準投入讓時間複利發揮作用。

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刻意練習」的概念,強調頂尖表現來自高品質的刻意練習,而非單純的時間累積。

我認為有兩個核心重點:

一|精準挑戰:不是隨意的練習,而是要有意識地針對弱點突破。
二|持續回饋:不是盲目的投入,而是要有明確目標與回饋機制。

每次練習都有明確的目標、即時的反饋,以及持續調整的策略;包括目標、計劃、行動、結果,兩兩之間都可以比較覆盤。

這種高密度學習,遠比無意識的重複有效。

換句話說,一萬小時的練習可能只是平均數,但真正讓人脫穎而出的,是你怎麼練,而不是練多久的問題。努力要能產生效果,不能只是愈多愈好,而是要「策略性」的投入:在對的地方施加對的力道,用對力氣、聰明努力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工作十年,卻只活在「一年的經驗」重複十次。

熟能生巧,但若只是反覆熟練錯的事,就只是更熟練地浪費;若沒有新的挑戰,只會讓思維僵化;而這類工作,往往最容易被機器取代,還不需用到 AI。

真正的成長,不只是熟練,而是在熟練中不斷修正方向、校準價值,也就是具備「刻意練習」的要素。

...

AI 時代,刻意練習會更快嗎?

生成式人工智慧(AIGC)的出現,讓「學習」這件事也跟著徹底改變。

AI 不只是輔助工具,它更能:

一|自動化重複任務、即時糾錯;
二|根據你的弱點設計專屬練習路徑;
三|甚至在你進步時,調整難度與反饋頻率。

研究顯示,AI 輔助學習能讓效率提升 20% 到 50% 之多,有些基礎技能甚至能把時間壓縮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成為「入門級專家」,真的不再那麼難。

比方說:

一|語言學習:AI 能即時糾正發音、語法,減少盲點。
二|簡報與寫作:AI 能幫你拆解結構、生成範例,讓練習更聚焦。
三|程式設計:AI 即時 debug,錯誤修正速度大幅提升。

但 AI 不是萬能,也不該是。

真正的「入門專家」不只是知識與操作的技能,更需要判斷力、系統思考、跨領域整合與臨場反應。

AI 能幫你加速,但不能替你走完全程。

...

一千小時還夠嗎?還是更少?

AI 確實能幫你節省大量基礎練習的時間,縮短一門領域的學習曲線,但也有極限。

有人說,未來成為入門專家甚至不用一千小時。

但現實是 AI 能壓縮「基礎技能」的學習時間,卻無法取代你對複雜問題的判斷、跨領域的整合能力,以及面對未知時的臨場反應。

而這些才是刻意練習的核心,可以快但不能省。

所以,與其問:還需不需要一千小時?不如問:我的一千小時能不能用得更聰明?如果只有五百小時,我可以如何規劃、又能到什麼程度?

AI 是你的助力,不是你的替身。

過度依賴 AI,也可能讓你失去主動思考與判斷力。真正的專家,仍需在「無 AI」環境下檢驗實力。

...

給知識工作者的三個行動建議

一|設定明確目標

別只是說「我要變強」這種朦朧的期許。

要更具體、明確的,像是「三個月內能獨立完成一份專業國際簡報」這樣(符合 SMART 原則)的目標。

二|聚焦高階練習

把基礎任務,像是搜集和整理資料交給 AI,自己更專注在判斷、整合與創新,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表達模型,以及問題解決的手法。

這些會讓你真正的與 AI 協作,扮演指揮官的角色。

三|定期 AI 斷捨離,檢驗真實能力

別讓自己變成「AI 當機,自己就當機」的人。

每月安排幾次「無 AI 練習」,測試自己的內化程度。真正的專業,不在 AI 能幫你做到多少,而在你能在沒有 AI 時做到多少。

你現在的能力,可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假象。

...

如何展開你的一千小時地圖:三個起手問題

如果你準備開始自己的「一千小時」,可以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一|我要在哪個領域站穩腳步?

不是什麼都想學一點,而是選定一個最能為你帶來價值、最想深耕的領域。

舉例來說,我想提升寫作能力,未來能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作者。這代表我要專注於「非虛構」寫作,應該是以觀點文章、專欄與書籍為核心。

二|我能先投入多少時間?

一天半小時、一小時,還是兩小時?誠實盤點自己的生活節奏,才知道這段旅程要怎麼規劃。

舉例來說,我能在平日每天投入一小時,週末也許多一點,大約兩小時。這樣算下來一年可以累積四百到五百小時,兩年差不多就能完成一千小時的刻意練習。

三|AI 可以幫我節省什麼?

哪些任務能交給 AI 代勞(例如基礎練習、資料整理),哪些必須自己動手(例如判斷力、整合力、臨場反應)?

先劃清界線,練習才會更聚焦。

舉例來說,我想提升寫作能力,可以交給 AI 的,包括初步的資料蒐集、文章架構的建議、文字潤飾。這些能幫我縮短草稿產出的時間。必須自己完成的部分,包括選題的判斷、觀點提煉、寫作風格的塑造。

這些是未來作為作者的核心能力,AI 不能替代;但我可以將 AI 視為一個聰明的夥伴,將我的想法與問題與它討論,得到的回答可以做為刺激靈感的依據

當這三個問題有了初步答案,你的一千小時地圖就已經展開了。

可以的話,我會建議你設定一些小里程碑,讓自己更有目標感。比方說:

》三個月內:每週固定產出一篇 800 字文章,並嘗試投稿到不同平台或發佈到自己的部落格或個人網站。
》六個月後:整理出一份「個人觀點選題庫」,並開始嘗試跨平台寫作。
》一年之後:累積至少 50 篇文章,從中明確看出自己的寫作框架與風格。

...

結語:與時俱進,打造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你不需要像苦行僧般堆出一萬小時。

也許連一千小時都能再壓縮。但真正讓你成為專家的,並不是 AI 工具的熟練,而是你懂得使用 AI 放大優勢、加速成長,但也始終願意鍛鍊自己的那份堅持與自覺

在這個時代,與其追求遙不可及的完美,不如用科學方法與智能工具,讓自己在有限時間內持續迭代,成為你想成為的「入門級」專家。

你準備好開始你的第一千小時了嗎?

還是,你已經準備好讓 AI 成為你的加速器,打造屬於自己的專業成長新路徑?

...

在你開始描繪自己的「一千小時地圖」時,不妨先想想「哪個領域,能最快幫助你在職場上被看見、累積價值?」

對許多職場工作者來說,那就是「提升效率」。

在職場裡,有一種隱性能力,常常決定了你的價值被看見的速度。

我說的不是「努力」,而是「效率」。

想像一下:同樣是交出報表,有人要花三天土法煉鋼;有人卻能在半天內完成,還附上一張清楚的視覺化儀表板,讓主管一眼就能決策。

請問,你覺得誰更容易被記住?

我們習慣把 Excel 看成一個「工具」,但在 AI 時代,它更像是一種「讓人理解個人價值」的職場語言。會不會用 Excel,不只是能不能計算數字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把繁瑣工作交給自動化,把時間留給更有價值的思考與溝通?

當你能在短時間,做出一份清楚、直觀又能支持決策的報表,你的角色就不再只是「資料輸入」人員,而是「推動團隊前進」的關鍵人物。

還記得我以前做業務和行銷時,最麻煩的一件事,就是要交「分析報表」。

因為要看得夠全面,分析的維度就會很多;但只要資料一更新,就得全部重做。那時候,我常常熬夜為了調整一份數據報告。後來找到的解法,是靠「樞紐分析」再搭配 VBA,雖然更省力,但還是要寫、要 debug,沒那麼友善。

但現在不一樣了。

AI 出現後,很多公式、腳本、甚至報表設計,都能用自然語言快速完成。這代表,以前要花一整晚的工作,現在可能只需要幾分鐘。

想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先檢視三個 Excel 思維升級:

一、避免土法煉鋼:別再一格一格改數字,用公式加自動化替自己省下大把時間。
二、讓資料說故事:會做數據還不夠,更要用圖表或儀表板,讓主管一眼能理解。
三、善用人工智慧:不會寫VBA?透過AI + Excel指令就能快速生成專業成果。

這也是我推薦「小予 Excel 效率升級實戰課」的原因。不是單純教你背公式,而是用情境案例,帶你學會:

.如何用 AI 協作快速產生專業成果?
.如何把數據整理成一眼就能懂的視覺化報表?
.如何讓 Excel 成為幫你「升級職場效率」的秘密武器?

過去你可能也嘗試過學習 Excel,但可能都比較偏向單點學習、遇到問題找答案,但這樣在實際遇到問題時會很難排除錯誤,導致花更多時間修整表格!

但這堂課專門設計了情境式+系統化的學習路徑,搭配大量的模板、練習檔,讓你可以學後就上手運用在工作中,解決 Excel 卡關的地方。

老師還獨創 CLEARV-V AI 指令,讓大家可以用白話文就跟 ChatGPT 一步問出精確公式函數,不用再來來回回,而且還能進一步寫出 VBA Code,幫你自動化完成重複的作業。

老實說,Excel 不會因為 AI 的出現就消失,它只會進化成更高價值的軟實力。

如果你在職場上,常覺得自己卡在重複作業、被繁瑣數據拖住腳步,那麼這堂課會是個翻轉職涯軟實力的起點。

募資優惠|限時優於49折
輸入折扣碼『kevinedm300』還能再折$300

課程連結|https://hi.sat.cool/TXj5FlBcKI

別小看 Excel。學會用它,不只是做事快一點,而是讓你被看見的機會多很多。

...

如果這篇電子報對你有啟發,歡迎分享給朋友,也期待回信告訴我你的想法。

更多延伸內容,也歡迎造訪我的部落格 https://thinking-to-win.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我們常以為輸出靠勤奮與臨場反應就能撐住,但事實上,若輸出遠大於輸入,很快就會透支。演講、寫作、回應問題的品質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信任流失。解方在於:輸入必須被刻意設計。我整理出四種知識補給法:打底、堆高、夯實、火花。它們彼此交錯,既能提供深度與背景,也能補充趨勢、檢驗不足,甚至激發創意。當輸入與輸出形成循環,就能避免腦袋空轉,維持輸出的續航力與品質。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前幾天分享了兩篇文章。 一篇談「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另一篇接著談「從一到 N 」如何運用知識創業、創造多元收入到長期職涯的規劃。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對。你可能覺得我打錯字了。但我要表達的是:連重點都談不上了,更別說是終點。很會講,不會是未來的優勢,或者說已經被新的技術消弭了;經得起問、能引導,才是講師被需要的關鍵。 這件事當然未來也有新技術可以做到。 所以,做為「人類講師」的優勢是什麼?經得起問,並給出獨特實務的觀點;能引導,給予一個完整的體驗。 當然,這些 AI 也能幫你做得更好。 ... 跨過了從零到一,接踵而來的三個挑戰 如果說前一篇文章談的是講師的「從零到一」 那麼,自然也會有「從一到 N 」的問題,對吧? 站上講師的舞台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挑戰是往哪走、怎麼走、走多久?沒想過,或是想了卻沒有作為,那就等著餓死或累死吧。 「你以為成為講師,就可以安穩一輩子嗎?」 「你知道只靠一場場課,最後可能餓死或累死嗎?」 「你想過十年後,你還是單純的講師,還是能靠知識打造一門事業?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我卻看到這就是困住許多人最主要的原因:畫地自限,並且在有限的空間裡爭食。 這個問題就值得你好好想想。 ... 第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 很多人以為,講師最重要的是「口才」或「舞台魅力」。但實際上,企業願意邀請你來,不是因為你說得多好聽,而是因為你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