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3|別只是展現自己,而是讓別人因你而不同;兩種價值觀念,決定你是否永遠在競爭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3|別只是展現自己,而是讓別人因你而不同;兩種價值觀念,決定你是否永遠在競爭

嗨,我是奕酉。

我們常聽到「要展現自己的價值」的建議,好像只要把自己的能力和成果秀得夠清楚,大家自然就會欣賞你、重視你。

可是,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如果你只是單純想被看到,競爭的壓力也許永遠不會消失。如果你有長期追蹤我的文章或書籍,應該也常看見「創造價值、展現價值」的觀點。然而,觀點之所以是觀點,正是因為伴隨著支撐觀點的理由、輔助說明觀點的論述,才是一個完整的內容。

如果將觀點去脈絡化,只剩下關鍵的一句話,往往就容易產生曲解或衍生出不同的意思。

...

去脈絡化的金句,可能只是毒雞湯

比方說「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你會如何解讀?

「只要選對產業、搭對風口,成功就會自然來,努力不重要。」
「我只是還沒找到對的選擇,所以現在不需要太努力。」
「只要選得對,一切就會順利。」
「選擇先天決定命運,努力只是加減分。」
「一定要選邊站:選擇重要,努力就沒那麼重要。」

這些都是常聽到的說法,被過度簡化、甚至錯誤解讀,導致許多人用來合理化不努力或逃避現實。前兩種說法,是把選擇當作投機、逃避,忽略了選擇之後,更需要持續的努力去證明與實踐;況且很多所謂的好選擇,其實是透過努力才能驗證、調整與優化出來的,而不是等來的。

第三種說法,是過度高估了選擇的可預測性。現實世界充滿不確定,即使一開始選得再好,也可能遇上變局。在統計中有型一、型二誤差的觀點,白話來說,就是再好的決策也可能出現爛結果、再爛的決策也可能出現好結果。真正有競爭力的人,是能在錯誤中重新選擇、在混亂中保持行動,而不是一次就選對、一路順風。

第四種說法,忽略了「努力」才能創造更好的選擇。事實上,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創造選擇的能力。你的努力能讓你站到更多機會面前,讓你有資格說「我不只能選擇,還能自己創造出新的選項」。

最後一種說法,則是簡化為「選擇」或「努力」的二元對立。把選擇和努力視為一種「零和」遊戲,就像多數人對「自律和自由」的看法也是如此。但其實兩者是一個動態交錯的過程,選擇是方向、努力是推進的力量。選對方向但不走,也到不了目的地;沒有方向亂走雖辛苦,但總比站在原地自我感動來得好。

我自己對「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的解讀是:在好的選擇下,努力能創造更大價值。找到方向比盲目的努力更關鍵;畢竟走錯方向,再努力也只是徒勞。

我想透過這個例子告訴你:

聽到「金句」卻沒有去理解背後的脈絡,未必是件好事。

回到開頭所說的「要展現自己的價值」這句建議,在我過往的經驗裡,被誤解讀的頻率大概僅次於「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吧。

特別是在這個人人都可以自媒體的時代,不論是職場工作者、還是自雇者或創業者,都應該懂得用對力氣、聰明努力,展現自己的「價值」。

「展現自己的價值,不等於創造對方的價值。」

我明明準備了很有料的課程內容,為什麼學員都不買單?我寫的文章都是過去十幾、二十年經驗累積出來的乾貨,為什麼沒有人要看?許多人用自己的理解看待「展現自己的價值」然後做出錯誤的行動,結果就是愈努力、愈有挫敗感,覺得競爭好激烈、真是太難了。

但如果你能搞清楚兩者的差異與運用,大多時候其實不太需要競爭。

這期我想跟你聊聊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帶你跳脫單純比拼、展現自我的框架,成為那個別人因你而改變、真正需要的人。

...

man wearing white top using MacBook

努力的你為何總是被忽略?價值不只在於被看到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明明很努力表現自己的專長、調整自己的人設形象,卻總是被「比較」與「評價」所困,感覺自己永遠達不到別人的標準或期待。

或許你會聯想到「冒牌者症候群」而告訴自己:其實我已經夠好了!

我沒說你不好,而是要說「你的好,干我屁事?」(你的受眾可能也是這麼想)

你很努力展現自己的價值,卻沒能得到「期待」的回應或回報,很苦吧?這多半是因為你習慣把「價值」等同於「我表現得多好、多能幹」,卻忽略了「我怎麼讓身邊的人過得更好」這個更基礎的意義。人際關係和工作都是雙向的,真正牢固的關係往往不是你多厲害,而是你能為對方創造什麼。

你可以日更三千字,那又如何?有誰因為這而受益、或只是耗損了注意力?

如果沒有人因此而受益,那麼你只是拿自己的疲勞或苦勞在說嘴,談不上功勞、自然有不會有人為此買單。會為你的疲勞或苦勞買單的,大多是你的朋友或好人,提供一些情緒上的價值不用太多成本的,但你卻信以為真了。

對於「展現自己的價值」這件事常見的盲點與誤區包括:

1) 表現自我,就等於創造價值

很多人陷在只想展現自己、被看到的迷思,以為只要讓大家認識你、看到你有多棒,價值就會自然產生。所以很積極的參與活動、曬合照,努力表現自己,短期的確能創造一些機會,但長期很難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甚至你會開始發現自己被困在那些看起來不是那麼好的機會中

2) 自我介紹只談「我多強、有多少戰功」

面對主管或客戶時,只講自己的能力和經歷,卻無法清楚說出「自己曾如何幫對方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細節。不懂事的人可能會對你投以崇拜的眼光,但有經驗的人就是看破不說破,給出不失禮的微笑,然後再也不聯絡。

3) 認為才華、斜槓越多,越有價值

其實,光有技能並不足以讓你變得不可替代,解決問題、滿足需求才是關鍵。會再多的知識與技能也沒用,因為你比不過人工智慧懂得多,而且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持續進步;你的價值來自於將所有知識與技能,融合在一起更好的解決問題,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時間,帶來更大的效益。時間、成本與效益,就是一切商業活動衡量價值的三個關鍵要素。

你看了一千本書、寫了十多萬字,花了數百萬學習、幹這行超過十年。喔,你很努力,然後呢?你對我的價值是什麼,我沒看見;但我肯定你花了不少時間和金錢成本。所以別再把你的「努力」當作「價值」來說了。

4) 競爭是唯一選項,我必須讓自己被看見

在職場和生活中,許多人陷入無休止的比較與競爭,忽視了合作共贏甚至共同成長的可能;所以心中抱持著別人多一分被看見,自己就少一分曝光的機會。放大你的視野,市場不只是競爭關係,更包含著客戶、用戶與夥伴關係,你的選項就會變得很廣,甚至是去創造更多的選項。

或許你也曾有類似的困惑和無力感。那麼,該怎麼打破這個僵局?

接下來,我想來談談如何從「只展現自己」走向「真正為他人創造價值」,找到屬於你的影響力和不可取代的角色。

...

group of men playing basketball

從競爭者到關鍵隊友:展現價值的五種路徑

學會把思考的焦點從「我有什麼價值?」轉換成「你因為我而得到什麼價值?」時,你的整個視野和角色定位都會發生顯著的改變。這不單單是心態上的調整,而是你把自己從那個在比賽場上拼盡全力的「參賽者」,轉變成團隊裡不可或缺、真正被需要的「關鍵隊友」。

人人都想要有神隊友,問題就在於你展現「價值」的方式?

僅是「展現自己的價值」,往往只能帶來被比較的結果;但是當你開始致力於「創造對方的價值」時,才是真正贏得信任與支持的關鍵。

舉例來說,你在團隊專案中積極表現,主動分享自己的專業、每次都提出自己的想法,讓主管和夥伴知道你能力很強。你充分展現自己的價值,但其他同事有時會感受到壓力,或只是把你當競爭對手,專案結束後,彼此之間的關係沒什麼變化。

但如果你發現同事對某個新工具不熟悉,主動幫他們做簡單教學或製作懶人包,甚至在他們遇到瓶頸時陪著討論、協助解決難題。這時,同事會因為你讓工作更順利而感謝你,主動願意和你合作,主管也會更依賴你、信任你,因為你創造的對方的價值。

你可能會說,這兩種都有做到啊,這樣不行嗎?

當然行啊。其實「展現自我價值」和「創造對方價值」並不是全然對立,很多人也確實都在同時做這兩件事。問題並不在於「可不可以同時做到」,而在於你把重心放在哪裡,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優先順序與出發點。

如果你同時展現自己的長處,並且也設法帶給團隊、對方實際好處,原則上沒有任何問題,而且還是很理想的狀態。事實上,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確實不只懂得展現自我價值,也會積極貢獻、協助他人創造價值。

但差異在於:

1)你的重點放在哪裡?自己,還是他人

如果你只是為了凸顯自己,偶爾順帶幫助別人,那麼別人容易感覺到這是一種「順便」而覺得廉價;但如果你的思考起點是「如何讓他人或團隊得到更好的結果?我能貢獻什麼價值?」即使你同時展現了自己,別人也會覺得你是真心在合作。

2)你希望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關係?

單純強調自我,容易讓關係停留在「比較、評價與競爭」的層次;而以利他思維創造對方價值,則讓人更可以信服你是夥伴和推手,而不僅僅是競爭者。長遠來看,後者也會帶來更緊密的人脈與更多好機會。

3)出發點不同,最終收穫也不同

同時做到「展現自己價值」和「創造對方價值」當然可以。但如果以「創造對方價值」做為你的動機核心,在你展現自我時就不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是用自己的能力帶動大家一起進步;這種影響力才會持續放大。

所以,兩者兼容固然很好,但你的重心和思考習慣將會決定,你和他人合作時帶來的氛圍格局,以及對方看待你的方式

我經常談到賽局思維與利害關係人的思考,並強調如果希望他人幫你解決問題,就必須把自己的問題變成大家的問題。為什麼?因為解決了大家的問題,他們就能從中獲益,本質上就是「創造對方價值」的一種實踐。

提供一個我慣用的方式,時常自問:「我現在的價值,讓誰受益?對方因為有我,有什麼不一樣?」那麼在接下來的行動上該做什麼,就會有不一樣的選擇。

如果你能時常自省,並思考如何「創造對方價值」並同時「展現自己價值」的話,那麼你就能保有自我特色、又能創造價值,反而會在團隊或人際圈中長期脫穎而出。

分享五個破除競爭盲點、轉換價值觀念的實務建議,希望能幫助你在職場與人際中建立無可取代的影響力:

1) 多問:對方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每一次開會、每次溝通之前,先停下來思考「對方當下真正的需要是什麼?他們期待什麼樣的幫助與結果?」並以需求為導向,能讓你的付出更有目標與針對性,避免浪費心力在無關痛癢的事情上。

2) 主動觀察並解決問題

別停留在口頭上承諾「我可以幫忙」而已,更是要練習察覺團隊或同事的痛點,主動提出解決方案並付諸行動,像是「我可以負責資料彙整」或「簡報整合與優化的部份可以交給我」這樣的具體說法。這樣,你的價值才能被切實感受到,成為別人真正信賴的資源,而不只是客套話。

3) 自我介紹帶上成果效益的故事

想讓人快速看到你的價值,別只報告自己擁有的資歷、技能或努力,可以試著帶入「我曾經如何幫助團隊/客戶解決什麼問題、達成什麼效益」的故事。具體案例肯定比抽象的資歷或能力更能抓住對方的心,迅速拉近彼此距離。

4) 和他人連結,而非孤軍奮戰

競爭固然激烈,但孤立自己只會走得更辛苦。主動尋找與他人資源互補、技能互助的機會,透過團隊能量來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在職場上有足夠經歷的人都懂得一件事:相互扶持的合作不僅能擴大影響,也能帶動更多成長與機會。

5) 定期回顧「幫助他人」的實績

在每個專案或工作階段結束時,花點時間反思:我這次到底為團隊或他人帶來了哪些具體改變?這麼做不僅能讓你持續聚焦於創造價值,也能養成助人的內在動力,讓你習慣以「創造對方價值」做為思考的起點,成為長期穩固的關鍵夥伴。

當你開始以「幫助他人」作為核心思考,你將跳脫無止盡的競爭輪迴。

這也是「無限賽局」的思維模式。因此,別再只是展現自己,而是要成為別人因你而不同的那個人。這樣,你不僅提升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改變了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

people sitting on chair

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養成「創造對方價值」的自發性

道理不難懂,問題如何內化為自發的行動?

一種有效的做法,是從日常落實「簡單」的行為,讓利他與共好成為你行動的慣性。不是要你時刻犧牲自我,而是轉換視角,有意識地在行為細節裡融入一些小小的改變。我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開始練習:

1) 在會議或合作前,先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

每次討論前,先簡單思考並寫下:

「對方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這次合作他們最頭痛、最期待的是什麼?」

為了回應這些問題,你可以想到那些「能讓對方省事、受益」的小目標?寫下兩到三項你認為最關鍵的,行動自然會圍繞對方需求展開。

2) 主動察言觀色捕捉小細節,及時給予協助

不要等到對方「明確開口求助」才出手。

同樣是幫忙,主動「察覺」與被動「回應」會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觀察誰最近特別忙碌、誰面臨瓶頸,適時主動一句「有需要幫忙隨時找我」或「那份報告要不要我幫你一起看?」這些貼心的小動作,都是你價值的真實積累。

3) 把「價值交換」變成「雙贏對話」

幫助對方、促進資源流動,可以視為「價值交換」但也是在「創造雙贏」。

「你負責那個,我來做這個,這樣價值交換是公平的。」
「我們可以互補創造雙贏,這件事我來分擔,那部份你最在行。」

同樣的事情,說法不同、感受也不同,而且結果也會不一樣。創造雙贏的說法不僅能展現誠意,更可以打造互信與長久的合作關係。

當然,你心裡真的這麼想。

4) 習慣反思,記錄「今天讓誰變得更輕鬆」

每天結束時,花兩分鐘寫下:我今天讓誰的生活或工作變得更順利?久而久之,這種自省會成為潛意識,並回饋出正向動力。

這裡我會用反思,而不是覆盤。因為我覺得這通常不會被多數人放進覆盤當中,即使會在優先順序上也不會太前面;說反思,是刻意讓自己養成這個習慣,可以獨立於其他面向,久而久之,利他思維會成為你思考的一部份。

5) 回饋盡可能具體,讓貢獻看得見、感受得到

當你看到他人的努力和成效,別吝於表達。但除了「辛苦了」或「你做的很好」這類空泛的話,其實可以多說一些具體的細節,像是「因為你這樣調整,流程真的省很多事」或「這些資料蒐集如果我來做,可能得多花上兩到三天」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價值,而你也會在無形中被記得、被推崇。

這些都是我過往在他人身上觀察到的特質,也會提醒自己注意到這些細節。

創造對方價值,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舉動,也可以日復一日的細水長流。當你慢慢把這樣的思維融入每一天,就會讓別人感受到你是這樣的人,關係自然會更緊密、更多機會也會自動找上你。

...

結語:競爭無所不在,但不必成為人生唯一的軌跡

在這期的電子報,我試圖讓你理解與善用「展現價值」與「創造價值」這兩種不同價值觀念。你會發現自己不僅更被需要,也活得自在又有成就感。

試著改變出發點,讓別人因你而不同,競爭的焦慮自然會減輕,當你在述說價值故事時也會更加豐富。

如果這篇電子報讓你有所啟發,也歡迎分享給朋友。
你有任何故事或想法,歡迎回信與我說說。

更多延伸內容,也歡迎造訪我的部落格https://thinking-to-win.com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