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7|用錯力的自律,只會 讓你在錯的方向消耗自己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7|用錯力的自律,只會 讓你在錯的方向消耗自己

嗨,我是奕酉。

這期的電子報,我想和你聊聊「自律」這回事。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每天都很努力:早起、寫計劃、打卡學習,任務清單一條條劃掉,行事曆被塞得滿滿滿。但一段時間過去,卻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進展緩慢、內心焦慮,彷彿越努力,心裡反而越空虛。

people walking on grey concrete floor during daytime

這不是你懶惰,也不是你不夠自律。

而是因為你把自律用錯了方向。

真正讓人筋疲力盡的,往往不是缺乏意志力,而是努力在錯的事上,離目標愈走愈遠。

...

01|我們以為的自律,其實是焦慮的偽裝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高效率」人生的風潮吸引並捲入。

每天五點起床很令人讚賞;做筆記、閱讀、日更內容,似乎被視為自律的象徵;追求精進、持續學習與輸出,成了現代工作者的基本教養。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頭開始痛了?

但問題是:這些行動真的有帶你前進嗎?還是,只是讓你看起來有在前進?

我們太習慣「努力就會有結果」這套邏輯,卻忽略了:當努力的方向錯了,所有的堅持都只是更深層的消耗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你或許聽過這句話,可能不以為然。不論你在這之前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我想讓你知道:這是個優先順序,而不是二擇一的選項。

簡單說:在正確的選擇下,你的努力會更有價值

當然你也可以「80/20法則」來理解。

...

02|80/20法則:不是做更多,而是做對

我假設你應該聽過 80/20 法則。

「80% 的成果,來自 20% 的關鍵行動。」

如果沒有,我會有點訝異!也提醒你盡早「掌握」這個法則的運用,會讓你的人生產生截然不同的變化。

a red book sitting on top of a black blanket

我之所以強調「掌握」二字,是因為知道這個法則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為什麼?因為人性的三大盲點:

一|我們低估了不重要的事情會消耗多少能量。那些你以為順手做一下的瑣事,其實在慢慢損耗你的專注力。

二|我們高估了自己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的能力。多工不是效率,而是分心;時間排很滿,不等於有產出。

三|我們用習慣來逃避選擇。持續日更、持續開會、持續回訊息,是因為它看起來像在前進;但你又不敢停下來,重新問自己:這件事真的值得嗎?

然後用「身不由己」來作為這三個盲點的簡單答案。

...

03|減少產出,結果反而轉換翻倍?

我有位前來諮詢的內容創作者,一開始她的策略是廣撒網來創造機會。

每週產出五篇貼文、兩支短影音、每日限動不間斷,還參加各種講座、直播聯播。她的社群看起來非常活躍,但她卻私下跟我說:

「我快要撐不下去了,演算法一直改、流量也沒有變好,反而覺得自己越來越沒有方向。」

我們重新檢視她的內容與成效,結果發現:

真正帶來業配邀約與高互動的,其實是那些少數幾篇深度貼文;真正讓她粉絲成長的,是和粉絲做一對一回覆與開放對話的過程;而她花最多時間製作的短影音,回報卻最差。

後來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砍掉 80% 的內容輸出,把時間拉回來專注於少數幾件重要的事情上。她只做三件事:

一|每週固定一篇深度內容;
二|每月一次與粉絲對談的直播;
三|系統化她的回覆策略(設計 FAQ 和自動回應流程)。

結果呢?她的粉絲成長速度變慢了,但互動率翻倍;廠商的合作主動找上門來,不再需要自己推銷;最重要的是,她覺得自己重新掌握了方向感,不再是亂槍打鳥。

這不是少做,而是精準地做少數幾件對的事

...

04|真正的自律,是懂得取捨與選擇

我們過去常把「自律」與「咬牙堅持」、「堅持不懈」劃上等號,但那只是自律的一半。

真正有效的自律,是你有選擇的能力。

一|你知道什麼是值得投資的;
二|你敢放棄不重要的;
三|你能接受「不做某些事」比「什麼都做」更有價值。

這樣的自律,才是可持續的;不是燃燒自己換來掌聲,而是有意識地設計自己的精力與時間分配

很多人會抱持著一種心態:先把握現有的機會,一旦有好的就逐一替換掉很好的選項。這叫「騎驢找馬」的策略。

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個好策略,但不少人都會選擇這麼做;特別是在一開始沒什麼選項時。但我想分享一個經驗給你參考:當你騎的是驢,馬主人不會來找你;因為你看起來就是個騎驢的。

另一個是人性上的,即使你找到了一匹馬,你也不會放掉手上的驢;而是告訴自己:我找到更大的馬再說吧!

然後呢?你可以想想後續的發展。

...

05|如何分辨真正的「關鍵 20%」是什麼?

不妨讓自己做一個小練習:

一|寫下你最近一週花最多時間的三件事;
二|再寫下你這週達成的三個成果(比如收入、進展、影響力等);
三|對照看看:這兩組清單,有重疊交集嗎?

如果沒有交集,那代表你可能正在錯的方向上自律

接著問自己兩個問題:

「如果我只能做這週其中一項任務,會選哪個?」
「如果我把這三件事砍掉,最壞會發生什麼事?」

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能幫你釐清真正的「20%」。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body of water

有三個我會做的反思練習,給你參考:

一|我是否在用「自律」逃避真正需要改變的決定?
二|我的日常行動中有哪一項是「高努力、低回報」的陷阱?我該怎麼處置它?
三|如果我這週只能做三件事,我會選哪三件?其他可以放下嗎?為什麼?

...

06|結語:自律不是苦撐,而是策略選擇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看起來極度自律、效率驚人的人,但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做很多事」的人,而是「做很少但很對的事」的人。

所以與其問自己:我怎麼樣才可以更自律?

不如先問問自己:我現在堅持的這些事,是不是正在錯的方向上消耗自己?

你的人生不是用來填滿任務清單的,而是用來完成最重要的那幾件事。而你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的自律,而是一次誠實的選擇。

...

期待下週與你分享更多洞見!

如果你覺得這篇電子報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朋友!

更多閱讀心得與思考分享,請見我的部落格: https://thinking-to-win.com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過去我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如今一千小時的高品質刻意練習就能讓人站上入門專家的門檻;而在 AI 時代,這個門檻可能更低。關鍵不在花多久時間,而在用多聰明的方法。AI 能幫你自動化任務、提供即時回饋、設計個人化練習路徑,讓學習更快、更精準。但最終的專業,仍來自你的判斷力與自覺。這期電子報,帶你看見如何用 AI 打造屬於你的「一千小時地圖」在現實與智能之間,開啟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我們常以為輸出靠勤奮與臨場反應就能撐住,但事實上,若輸出遠大於輸入,很快就會透支。演講、寫作、回應問題的品質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信任流失。解方在於:輸入必須被刻意設計。我整理出四種知識補給法:打底、堆高、夯實、火花。它們彼此交錯,既能提供深度與背景,也能補充趨勢、檢驗不足,甚至激發創意。當輸入與輸出形成循環,就能避免腦袋空轉,維持輸出的續航力與品質。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前幾天分享了兩篇文章。 一篇談「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另一篇接著談「從一到 N 」如何運用知識創業、創造多元收入到長期職涯的規劃。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對。你可能覺得我打錯字了。但我要表達的是:連重點都談不上了,更別說是終點。很會講,不會是未來的優勢,或者說已經被新的技術消弭了;經得起問、能引導,才是講師被需要的關鍵。 這件事當然未來也有新技術可以做到。 所以,做為「人類講師」的優勢是什麼?經得起問,並給出獨特實務的觀點;能引導,給予一個完整的體驗。 當然,這些 AI 也能幫你做得更好。 ... 跨過了從零到一,接踵而來的三個挑戰 如果說前一篇文章談的是講師的「從零到一」 那麼,自然也會有「從一到 N 」的問題,對吧? 站上講師的舞台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挑戰是往哪走、怎麼走、走多久?沒想過,或是想了卻沒有作為,那就等著餓死或累死吧。 「你以為成為講師,就可以安穩一輩子嗎?」 「你知道只靠一場場課,最後可能餓死或累死嗎?」 「你想過十年後,你還是單純的講師,還是能靠知識打造一門事業?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