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永不停歇:如果你是工作狂,也許這本書是最好的自救指南

工作狂的自救指南。

書選閱讀|永不停歇:如果你是工作狂,也許這本書是最好的自救指南

你是個工作狂嗎?

當工作主宰了你的思想和活動,影響了生活、健康和人際關係時,其實就表現出了工作狂的傾向。

工作狂對個人與組織都是有害的。

但多數企業都在有意、無意間助長了工作狂文化。有不少文章或書籍在談論企業該如何扭轉這種文化,但僅靠企業的努力是不夠的,個人也必須做出改變。

在這本《Never Not Working: Why the Always-On Culture Is Bad for Business--and How to Fix It》中給出建議,也引導讀者進行一些練習來識別自己的工作狂傾向,並減輕這種行為的發生。

書中提到六項策略:

一|重新定義何為「緊急」
二|重塑任務清單
三|學會說「不」和權力下放
四|修復工作狂的「生理時鐘」
五|控制「反芻」心理(Rumination)
六|擁抱休息時間

...

策略一|重新定義什麼是緊急的任務

對於工作狂來說,所有與工作相關的事情都是高度優先的任務,每一項都是緊急的。

於是陷入了一種「瘋狂的多工任務處理」狀態。

把所有事情都歸為緊急任務,是一種製造微小但長期的危機的方法,但也會使這些工作狂對腎上腺素上癮。同時這也意味著,他們將自己和身體置於持續戰鬥的狀態,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壓力。

雖然我們常說要區別任務的優先順序。

但這件事並不總是容易的,特別是對工作狂來說。我自己曾經也是個工作狂,所以很能理解當自己陷入那種瘋狂的多工任務處理狀態時,即使犧牲生活、毀掉與親友的假期也沒有任何感覺的。很可怕吧?

那麼該怎麼辦呢?這本書的建議是:透過一些人為、強制的限制,重新定義自己和工作的關係。

就從回顧工作任務開始吧!

不要從當下或接下來的任務清單,而是找出一個月前的任務清單。回想一下,這些任務現在看來是不是仍然非常重要呢?

我們也可以問問其他人的看法。

然後我們可能會意識到,一些任務變成緊急任務,並不是因為它們本身很重要,而是源於你的工作狂條件反射:我們把任何未完成的工作,都當成急需完成的任務了。

甚至是告訴自己務必完美達成!

不過現在看來,這些工作並沒有那麼重要,或者並不需要在那個時間段內完美達成。

回想一下,你還記得過去兩個月有哪些緊急任務嗎?

檢視我們的任務清單,把那些現在看來不是那麼重要,但是當時被視為緊急的任務類型記錄下來。當它們再度出現時,我們就可以自問:這真的是緊急任務嗎?

如果不是,請排在任務清單的最後面。

當我們重新定義了緊急,降低了一些任務的優先順序,或是沒有立即、完美的完成某些任務,甚至根本沒有完成它時,可能會很訝異:天並沒有因此塌下來。

這時候,我們學會用新的視角看待緊急了。

...

策略二|重新塑造你的任務清單

在我們重新定義何為緊急後,就可以審視一下現在的任務清單了。可以使用重要/急迫矩陣,或是我先前分享過的重要/簡單矩陣。

對於工作狂來說,一開始幾乎所有的任務都會出現在右上角的象限:每件事都很緊急、很重要。

但現在我們知道自己可以克服所有工作都很重要的感覺,能坦然的放棄一些任務。比方說,右下角象限的急迫但不重要的任務,往往會被工作狂拉高層級到右上角

可能是我們害怕低估了這些任務的緊急性,會被別人覺得自己不夠認真;也可能是我們太習慣緊急任務帶來的腎上腺素和刺激感而無法自拔。

現在可以對自己說:這些不重要,可以再等等。

此外,學會取消不重要也不急迫的任務,重視但也不需立即處理重要但不急迫的任務。書中有一個我覺得蠻重要的提醒:與工作無關的任務也應該納入矩陣之中,該管理的不只有工作任務。

如果我們想要重塑生活、擺脫工作狂傾向,那麼在重要且急迫的象限中至少應該有一項與工作無關的任務。

...

策略三|請學會說不和下放你的權力

工作狂往往不善於下放權力。

寧願自己承擔工作,也不願把工作交給別人。他們不會對別人的請求說不,僅僅只是因為被要求完成任務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

工作狂會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到完美,因為無法相信別人能按照自己的標準完成工作。讀到這一段我心有戚戚焉,因為以前我就是這樣。

但我後來學會區分出任務的重要性,以及自問什麼才是自己更該關注的?重要的是:尊重他人完成的結果。

一、誰需要幫助?家庭第一、工作第二,其餘第三。
二、何時能提供幫助?不影響完成主要工作目標時。
三、如何提供幫助?只有我能做出獨特貢獻的領域。

這些問題能幫我建立邊界感。

知道什麼忙我可以幫、何時幫。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我的時間屬於自己,主導權不該交由他人。

...

策略四|修復你對任務評估的生理時鐘

工作狂往往會低估完成某件事情所需的時間。

因此,會在過短的時間內安排過多的任務。書中將此稱之為工作狂的時間誤差

不僅影響自己,也將其他人拉入了不合理的時間安排和任務中。當其他人掉隊時,工作狂反而會自己扛起,不惜一切代價達成目標,甚至是犧牲身心健康為代價。

所以在重新定義緊急和降低手上任務之後,還需要重置我們的生理時鐘。首先是承認自己的時間預估存在偏差,然後再衡量它偏離了多遠。

在接下來的任何任務開始前,寫下認為完成該任務所需的時間,然後跟實際花費的時間進行比較。將多個同質性任務的預估和實際完成時間,找出兩者之間的規律,並計算出平均值。​

我們可以依此校正對任務估算的生理時鐘。

...

策略五|控制你的反芻心理

不少人聽過覆盤的好處。

不過工作狂會把這件事做到極致,時刻想著工作的事、反覆對自己提問和鞭策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這和我在《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中看到所謂有害的熱情是一樣的概念。

許多工作狂忽略了精力管理與過度倦怠帶來的影響,而正念或許能幫上一些忙。至少我自己是覺得蠻受用的,無論是冥想、呼吸或走路都好。

善用覆盤做為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

策略六|主動安排與擁抱你的休息時間

我們的身體無法持續處於戰鬥或逃跑的模式。

面對壓力的正常反應,應該是讓調節系統平靜下來、恢復到平穩狀態。諸多研究顯示,當我們在工作繁忙時休息、做一些恢復精力的事情,就能獲得更好的健康狀態。

但對工作狂來說,休息是一種奢侈。

我曾經每天只睡四小時,只為多努力、多學習來縮短達成目標的時間。但步入中年之後,身體出現了各種問題來告訴我這是該付出的代價。

我開始重視休息的重要性。儘管在正常工作期間也會騰出一些時間,安排一些鍛鍊、休息和自我提升活動。

...

但我讀完這本書並寫下這篇文章時,心裡想的是:有多人會想看這本書?畢竟多數人不是工作狂。

而書中的這些道理聽起來理所當然,對吧?

但對於工作狂來說真的很不正常,也不容易做到。所以作者也提到,要強迫自己嘗試,用開放心態去接受另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保持自律和誠實。

慢慢來,儘管這真的很難。

但這些努力隨著時間會有回報的,讓自己擁有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過去我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如今一千小時的高品質刻意練習就能讓人站上入門專家的門檻;而在 AI 時代,這個門檻可能更低。關鍵不在花多久時間,而在用多聰明的方法。AI 能幫你自動化任務、提供即時回饋、設計個人化練習路徑,讓學習更快、更精準。但最終的專業,仍來自你的判斷力與自覺。這期電子報,帶你看見如何用 AI 打造屬於你的「一千小時地圖」在現實與智能之間,開啟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我們常以為輸出靠勤奮與臨場反應就能撐住,但事實上,若輸出遠大於輸入,很快就會透支。演講、寫作、回應問題的品質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信任流失。解方在於:輸入必須被刻意設計。我整理出四種知識補給法:打底、堆高、夯實、火花。它們彼此交錯,既能提供深度與背景,也能補充趨勢、檢驗不足,甚至激發創意。當輸入與輸出形成循環,就能避免腦袋空轉,維持輸出的續航力與品質。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前幾天分享了兩篇文章。 一篇談「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另一篇接著談「從一到 N 」如何運用知識創業、創造多元收入到長期職涯的規劃。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對。你可能覺得我打錯字了。但我要表達的是:連重點都談不上了,更別說是終點。很會講,不會是未來的優勢,或者說已經被新的技術消弭了;經得起問、能引導,才是講師被需要的關鍵。 這件事當然未來也有新技術可以做到。 所以,做為「人類講師」的優勢是什麼?經得起問,並給出獨特實務的觀點;能引導,給予一個完整的體驗。 當然,這些 AI 也能幫你做得更好。 ... 跨過了從零到一,接踵而來的三個挑戰 如果說前一篇文章談的是講師的「從零到一」 那麼,自然也會有「從一到 N 」的問題,對吧? 站上講師的舞台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挑戰是往哪走、怎麼走、走多久?沒想過,或是想了卻沒有作為,那就等著餓死或累死吧。 「你以為成為講師,就可以安穩一輩子嗎?」 「你知道只靠一場場課,最後可能餓死或累死嗎?」 「你想過十年後,你還是單純的講師,還是能靠知識打造一門事業?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