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專注不在於時間長短,而是結構化管理的問題
「專注力是有限的資源。」
「應該以間歇方式運用,而非持續消耗。」
大嶋祥譽想傳達兩個核心觀點:
一|專注力不是持續的,而是節奏性的。
二|專注管理的兩大原則:減少決策負擔、提升輸出效率。
...
專注力不是持續的,而是節奏性的
就像體力一樣,你不會有無盡的體力可以揮霍,但適當的休息又可以回復充沛體力;關鍵在於你如何調節使用的節奏。
在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已經不太實際;書中更指出,人的專注力通常只能維持 10 到 15 分鐘(透過心流狀態,也許可以拉長專注時間)
所以,這本書挑戰了「專注 = 長時間投入」的傳統觀念,強調「專注」應該是短時段、高品質的輸出,而非長時間的硬撐。
掌握專注力的「間歇與瞬間專注」形式,才能有效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
...
專注管理:減少決策負擔、提升輸出效率
包括「減少判斷選項」、「避免即時回覆」與「透過休息重啟專注」等策略的本質其實是「減少決策負擔,提升輸出效率」。
一|減少決策成本:用結構化模板簡化選擇
二|避免即時回覆:用批次處理取代零碎回應
三|適時休息重啟:用工作節奏的設計來優化輸出頻率
這些策略與麥肯錫的問題解決模型不謀而合:問題拆解、優先排序、策略行動。
而從專注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些方法實際上也是在減少思考的認知負荷,讓人可以更有效率地運用專注力。
...
我對於專注管理的理解與實踐
對於「專注」我是深有所感的。
其實我並不像外界看待的那樣自律、有強大意志力,但我的確總能讓自己快速「切換」到專注狀態。那麼,我是如何看待「專注管理」這個議題的呢?
「專注,不在於時間長短。」
「關鍵在於如何管理它,發揮最大效能?」
我認為專注管理的重點不在於專注的「時間」長短,而在於如何做好專注的「結構化」管理。
也就是從開始要專注、到真正進入專注狀態,然後到終止專注的這段期間,我很清楚專注的表現變化。這就好像當我們在電腦上傳輸資料時,不是會跑出來一個視窗顯示傳輸速度的變化嗎?
專注管理的結構,大概就是這樣的意象化。
結合書中觀點和我個人的經驗,分享我對專注管理的三個建議。
一|別再持續專注,而是要「精準」專注
許多人認為,高效工作者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工作,是因為他們可以長時間高度專注。
不少人對我的印象,就是自律、高度專注。
事實上,這是個誤解。我也無法光靠意志力做到長時間專注,甚至單純做一件事會過度專注而感到焦慮。所以我通常會一心二用,邊看書、邊聽音樂,邊工作、邊看電視,分散多餘的專注力,反而能讓我保持精準專注。
這也是我長期試驗的結果,懂得運用環境、機制和方法來讓自己更高效完成任務、又不讓自己有壓力。
書中也指出人的專注力其實只能維持 10 到 15 分鐘,之後會快速衰退。換句話說,沒有人可以一直專注下去,你會分心也不全然是你的錯。
專注的關鍵不在於「專注多久」,而是在「最短時間內投入最深層次專注」的掌握度。其實,你不需要長時間埋頭苦幹,而是要找到「關鍵時間點」發揮「瞬間高效專注」的價值。
二|別靠意志力,專注是「資源配置」的問題
許多人試圖透過「自律」來提升專注力。
但結果往往事倍功半,因為專注力的消耗更像是一種資源分配,而不是靠意志力硬撐。這本書提到幾個降低專注消耗的策略,有些我前面也已經寫過,例如:
一)減少決策選項,避免大腦陷入決策癱瘓。
二)避免即時回覆訊息,降低思考品質。
三)利用間歇性休息,讓大腦重新恢復最佳狀態。
這些方法的本質,是在進行「專注力資源」的配置:減少不必要的專注消耗,讓真正重要的事情得到最佳的思考資源。
高效工作的邏輯也是如此:關鍵不在於做多少,而在於如何配置時間與精力,讓每一分專注產生最大價值?
三|藉助視覺化管理,讓「高效工作」更可執行
這本書的觀點,讓我想到「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也可以應用在專注力管理上。
當思維過程被結構化整理,我們的決策與專注自然也會變得更有方向。如果我們把專注力視為一種資源,那麼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讓它可視化、可拆解、可優化。
舉個例子,許多人會覺得一天的工作安排很混亂,不知道如何最大化利用時間。但如果把一天的工作流程約時間運用畫成結構圖,你會發現:
一)哪些任務該集中處理,避免零碎分散?
二)哪些決策要提前規劃,減少即時判斷的消耗?
三)哪些時段適合高效能,哪些時段補充能量?
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在於你要「更努力」,而是取決於你能否有「更清晰的結構規劃」?
...
結語:從「努力」專注到「聰明」專注
專注力從來不是靠意志力死撐,你該做的是奪回主導權,讓專注力變成可管理的資源來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
「專注力不是一場耐力戰,而是一場管理戰,關鍵在於如何配置與視覺化專注模式,使其更可執行。」
我會用這段話來總結對這本書。
強迫自己努力專注,不如學會聰明專注。
如果我們能夠像管理資源一樣管理專注力,而不是依賴意志力硬撐,那麼我們不只會工作更快,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更自由。
最好的專注管理,不是壓榨自己的時間,而是讓自己的思考結構變得更有效率。當你看得清楚專注的模式,就能抓得住真正的影響力。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