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思維囤積症不是病,但卡起來要人命
你是不是常有這種狀況:
.腦子想了很多,但寫企劃時不知道從哪開始
.畫了好幾張便利貼,但做簡報時還是一片混亂
.明明對問題理解很深,但表達卻說的斷斷續續、不夠清楚
別懷疑,你可能陷入了現代人常見的一種隱性障礙:思維囤積症。
...
什麼是「思維」囤積症?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長期物資匱乏與稀缺的心態,使得很多年長的人喜歡把東西留下來,哪怕是已經用不上的東西。結果就是物品堆積如山,其中有放過期的東西,有沒拆封的東西,還有重複購買的東西。
這樣的「囤積症」情況不只是出現在年長的人身上。
對許多現代人來說,只是從有形的物品轉換為無形的資訊。擁有的感覺很好,看得見能帶來安全和滿足感,加上社群媒體強調知識學習的推波助瀾,這也許就是囤積開始的原因。
姑且稱之為「思維囤積症」吧!資訊很多、想法也很滿、拆分的很細,但總是無法轉化為清楚的輸出。
簡單說,就是「你不是沒在思考,而是卡在思得太多、說不出來」。
這種囤積不是懶、也不是拖延,而是缺乏結構;不是沒能力,而是沒有能有效轉化思考的工具。
...
結構化思考 × 視覺化表達,讓思考看得見
正因為看到了這樣的現象,所以我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提出了「結構化思考 × 視覺化表達」的整合框架,目的不是讓人變聰明,而是幫助每個人把原本就在腦子裡的好思考,轉譯成清楚可見的產出。
結構化思考,不是新奇的技巧,而是每個人從學齡前就開始訓練的;視覺化表達,也不是新鮮的話題,在市面上絕對可以找出上百本的書籍。
但很少有人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說明中間的過程是如何轉化的。
為什麼?因為很少會有人去探究腦中的黑盒子是如何運作的。即使有,也很難讓其他人也體會到這件事;做得愈好的人,愈難告訴他人如何做到「像自己一樣好」於是就卡住了。
我也曾經卡在這個點上,結果就是自己苦惱、學員也痛苦。
但後來我意識到造就自己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我無法也不需要讓別人變得和我一樣,只需要讓對方比現在好、有自我提升才是更重要的。
進一步思考:我能不能提供一套方法,讓他人自己愈來愈好?
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起心動念。你不必拘束於短短幾小時的課程就要融會貫通,事實上也不太可能;而是可以用自己的步調,逐漸理解與內化出自己的方法。而書籍只是諸多形式中的一種,而且成本極低。
...
三個方法,擺脫思維囤積症
這裡分享三個方法,幫助你突破思維囤積,說得清楚、想得有效。
方法一|問題先行,不再迷失在資訊裡
很多人一思考就急著找資料、列想法,結果越找越多、越想越雜。
我的建議是:與其囤積資訊,不如先釐清問題:
.我這次簡報要解決誰的什麼問題?
.這段說明是為了讓對方知道、理解、認同,還是採取行動?
.這份報告的核心目的,是釐清方向還是爭取資源?
問題是篩選的起點,幫助你決定「哪些要講,哪些可以先不講」的優先順序。好處是知道什麼是更重要的,你會先去做;而不是把時間花在那些不重要的內容上,等到要做取捨時又捨不得丟棄。
方法二|用圖像把抽象變具體,把雜亂變有序
有時候卡住不是因為不會表達,而是因為腦中的脈絡關係不夠清楚。
在書裡我常說:「先看得見,才說得清。」
試試以下三個小技巧:
.把要講的重點畫成三個圓,想想它們是並列、遞進,還是主從關係?
.把流程畫出來,不只寫步驟,也思考每個步驟解決什麼?如何連結?
.用箭頭、方框、對話框模擬觀點之間的關係,而不只靠文字的羅列
像這樣「寫下來、畫出來」的視覺化筆記或草稿,就能幫你從囤積走向清晰。
方法三|從輸出的需求,回推思考的結構
很多人卡在表達不順暢,是因為想法沒問題、但格式搞錯了。
舉例來說:
.寫報告時還在鋪陳觀點,但主管要的是快速決策的依據
.做簡報時想一步步說清楚,但聽眾只想抓住重點與方向
.溝通提案時從背景講到願景,但對方只想知道「你要我做什麼?」
所以,思考時請先問自己:這次輸出,最需要呈現的結構是什麼?
.如果要說服,就用「現況、問題、建議、效益」的順序
.如果要釐清,就用「分類、標準、層次」來組織內容
.如果要決策,那請你從「選項、評估、建議方案」來展開說明
這些都是源自結構化思考中「理解、分解、再構築」這個原型的延伸應用,而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這本書中,提供了更完整的範型與範例,幫你從一開始就把脈絡想清楚,事半功倍。
...
囤積不是問題,卡住才是關鍵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都有很多好思考,只是囤積在腦中,沒有被清楚轉化。
但我不是教你「更努力」地想,而是給你一套方法,讓你把想過的東西,變得看得見、說得清,也做得到。如果你也常卡在:
「有想法但講不清楚」
「筆記很多但整理不出來」
「懂很多卻表現不出來」
那你會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這本書裡,找到很實用的對策。從想法到產出,你需要的不是更多資訊,而是更清楚的結構。
現在就翻開第一頁,幫你的思考找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