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高成效習慣:反思高效者的思維設計;成效不是效率,而是選擇

書選閱讀|高成效習慣:反思高效者的思維設計;成效不是效率,而是選擇

成為自雇者的這些年,我一直在學習怎麼在時間、專注與價值之間,找到一種能持續前行的節奏。

雖然過往在職場上,我覺得自己做得挺不錯的。

不過脫離了組織架構的機制和管束,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沒有人會一再敦促你該完成哪些事、也不會有人告訴你的成效是如何,合作夥伴只會悄悄的離你而去。

所以你得對自己負責,做到當責也不再是口號;你的生活會告訴你做得如何?這也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

「成效,對我來說是什麼?」

老實說,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

不是把自己變成時間管理機器,也不是追求完美的績效指標,而是問自己:我選擇的方式,是不是值得持續?

肯定的是,高效,從來不是我的終點。

與其追求時時都在產能滿載地運作,我更在意的是:我的投入是不是一種選擇?一種值得累積的節奏?

...

重讀《高成效習慣》有很不同的感受。​

高成效習慣:6 種習慣×18道練習,幫助你專注最重要的事,始終如一、長期締造卓越表現(二版)
書名:高成效習慣:6 種習慣×18道練習,幫助你專注最重要的事,始終如一、長期締造卓越表現(二版),原文名稱:High Performance Habits: How Extraordinary People Become That Way,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9935765,頁數:464,出版社:星出版,作者:布蘭登・布夏德,譯者:譚天,出版日期:2025/04/16,類別:商業理財

對我來說,書中的六大習慣不再那麼重要,畢竟這對我已不是新鮮東西。相反地,我認為這像一面鏡子,讓我有機會檢視目前的習慣系統,也延伸出前面我說過,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成效,對我來說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可能沒有。

曾經我探索過一個問題:高成效究竟是天賦、幸運,還是一種可以被設計的行動方式?

「真正的高成效不是做得多,是做得對且持續。」

這是我現在的理解,正如我在《高產出的本事》中提到過的一句話:高產出,就是超乎對方的預期。不一定要做的很多,但一定要滿足對方想要的,而且再超出一點點。

至於對方不關心的,做再多也沒有太大價值。

...

「高成效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練習的。」

這是這本書中的觀點。

作者 Brendon Burchard 是美國的高績效教練與暢銷書作家。投入超過二十年的時間,研究全球頂尖表現者的行為模式,並從超過190個國家的資料中,整理出高成效者最關鍵的六種習慣:

一|追求清晰:定義自己是誰、想成為誰。
二|產生活力:管理身體、情緒與精神能量。
三|提升必要性:讓行動變得有意義。
四|提升生產力:聚焦在高價值任務。
五|發展影響力:贏得他人信任,擴大正面影響。
六|展現勇氣:面對不確定,仍願意真誠行動。

這六個習慣看似簡單,但卻彼此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一個可持續的高成效系統。不過對我來說,這套系統中的關鍵字不是「成效」而是「選擇」

這是什麼意思?讓我和你分享四個觀點。

...

一|習慣設計,其實是選擇權的鍛鍊

我對「追求清晰」這個習慣的理解是:不是每個努力都值得繼續。

現在覆盤(或說回顧)的概念已經較為普遍。

但如何做、帶來什麼成效,未必每個進行覆盤的人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我習慣在每季結束前,盤點自己投入最多時間的活動,對照內在的價值排序。

如果發現自己被某個「舊目標」綁架太久,我會有意識地放手。因為我相信,選擇不再做某件事,也是成效的一部分。有時候我們的「堅持」只是讓事情處於一種停滯不前的尷尬狀態;這時候放手不等於放棄,而是讓事情有了新的轉機也說不定。

高成效不是做很多事,而是把真正重要的事做成習慣,讓選擇不再耗費過多意志力。

二|能量不會永遠充沛,需要設計可再生的節奏

我從不認為自己是精力旺盛的人。

相反地,我很清楚自己的情緒與專注力有波段,有界限。所以「產生活力」這個習慣對我來說,不是追求亢奮,而是打造一套能支持自己恢復與前進的節奏。

舉例來說,我會把一週切分為不同能量模式的區塊:有些時間適合深度創作,有些適合與人對話,有些則保留給無目標的休息。這樣的節奏安排,讓我能穩定地進行高效活動,卻不必時時處於有活力、甚至暴衝的狀態。

這也是為何我總能給人一種游刃有餘的感覺。別把餘裕掛在嘴上,而是你的狀態展現出有餘裕的模樣。

三|影響力,是與對的人建立長期信任

書中提到「發展影響力」這個習慣,近幾年我特別有感。現在的內容市場快速而碎片,很容易陷入追流量、蹭熱點的節奏。但我更在意的是:我的內容,有沒有跟對的人產生真正的連結?

日前我發出的一封電子報內容正是談這件事。

我經營的是長期信任,而非短期注意力。因為我相信,影響力的本質是選擇。選擇什麼呢?選擇說出自己真正相信的話、選擇與值得連結的人對話。

四|真正的成效,是把時間用在值得之處

現在的我來看這本書,不是一本時間管理工具書,也不只是一本勵志書。它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重新審視:我花力氣經營的那一切,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

我不會追求永遠高效,但希望自己每一次投入,都是基於清晰的目標與自願的選擇。

...

高成效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剛好;剛好接住了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8|AI 時代的刻意練習:從一萬小時到一千小時的專業進化

過去我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如今一千小時的高品質刻意練習就能讓人站上入門專家的門檻;而在 AI 時代,這個門檻可能更低。關鍵不在花多久時間,而在用多聰明的方法。AI 能幫你自動化任務、提供即時回饋、設計個人化練習路徑,讓學習更快、更精準。但最終的專業,仍來自你的判斷力與自覺。這期電子報,帶你看見如何用 AI 打造屬於你的「一千小時地圖」在現實與智能之間,開啟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7|如何讓輸出不再透支?我的四種知識補給法,創造輸入與輸出的循環

我們常以為輸出靠勤奮與臨場反應就能撐住,但事實上,若輸出遠大於輸入,很快就會透支。演講、寫作、回應問題的品質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信任流失。解方在於:輸入必須被刻意設計。我整理出四種知識補給法:打底、堆高、夯實、火花。它們彼此交錯,既能提供深度與背景,也能補充趨勢、檢驗不足,甚至激發創意。當輸入與輸出形成循環,就能避免腦袋空轉,維持輸出的續航力與品質。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講師之路走到盡頭,還能往哪走?成熟講師的下一步可能性與四條成長路徑

前幾天分享了兩篇文章。 一篇談「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另一篇接著談「從一到 N 」如何運用知識創業、創造多元收入到長期職涯的規劃。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對。你可能覺得我打錯字了。但我要表達的是:連重點都談不上了,更別說是終點。很會講,不會是未來的優勢,或者說已經被新的技術消弭了;經得起問、能引導,才是講師被需要的關鍵。 這件事當然未來也有新技術可以做到。 所以,做為「人類講師」的優勢是什麼?經得起問,並給出獨特實務的觀點;能引導,給予一個完整的體驗。 當然,這些 AI 也能幫你做得更好。 ... 跨過了從零到一,接踵而來的三個挑戰 如果說前一篇文章談的是講師的「從零到一」 那麼,自然也會有「從一到 N 」的問題,對吧? 站上講師的舞台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挑戰是往哪走、怎麼走、走多久?沒想過,或是想了卻沒有作為,那就等著餓死或累死吧。 「你以為成為講師,就可以安穩一輩子嗎?」 「你知道只靠一場場課,最後可能餓死或累死嗎?」 「你想過十年後,你還是單純的講師,還是能靠知識打造一門事業?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