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高成效習慣:反思高效者的思維設計;成效不是效率,而是選擇

書選閱讀|高成效習慣:反思高效者的思維設計;成效不是效率,而是選擇

成為自雇者的這些年,我一直在學習怎麼在時間、專注與價值之間,找到一種能持續前行的節奏。

雖然過往在職場上,我覺得自己做得挺不錯的。

不過脫離了組織架構的機制和管束,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沒有人會一再敦促你該完成哪些事、也不會有人告訴你的成效是如何,合作夥伴只會悄悄的離你而去。

所以你得對自己負責,做到當責也不再是口號;你的生活會告訴你做得如何?這也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

「成效,對我來說是什麼?」

老實說,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

不是把自己變成時間管理機器,也不是追求完美的績效指標,而是問自己:我選擇的方式,是不是值得持續?

肯定的是,高效,從來不是我的終點。

與其追求時時都在產能滿載地運作,我更在意的是:我的投入是不是一種選擇?一種值得累積的節奏?

...

重讀《高成效習慣》有很不同的感受。​

高成效習慣:6 種習慣×18道練習,幫助你專注最重要的事,始終如一、長期締造卓越表現(二版)
書名:高成效習慣:6 種習慣×18道練習,幫助你專注最重要的事,始終如一、長期締造卓越表現(二版),原文名稱:High Performance Habits: How Extraordinary People Become That Way,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9935765,頁數:464,出版社:星出版,作者:布蘭登・布夏德,譯者:譚天,出版日期:2025/04/16,類別:商業理財

對我來說,書中的六大習慣不再那麼重要,畢竟這對我已不是新鮮東西。相反地,我認為這像一面鏡子,讓我有機會檢視目前的習慣系統,也延伸出前面我說過,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成效,對我來說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可能沒有。

曾經我探索過一個問題:高成效究竟是天賦、幸運,還是一種可以被設計的行動方式?

「真正的高成效不是做得多,是做得對且持續。」

這是我現在的理解,正如我在《高產出的本事》中提到過的一句話:高產出,就是超乎對方的預期。不一定要做的很多,但一定要滿足對方想要的,而且再超出一點點。

至於對方不關心的,做再多也沒有太大價值。

...

「高成效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練習的。」

這是這本書中的觀點。

作者 Brendon Burchard 是美國的高績效教練與暢銷書作家。投入超過二十年的時間,研究全球頂尖表現者的行為模式,並從超過190個國家的資料中,整理出高成效者最關鍵的六種習慣:

一|追求清晰:定義自己是誰、想成為誰。
二|產生活力:管理身體、情緒與精神能量。
三|提升必要性:讓行動變得有意義。
四|提升生產力:聚焦在高價值任務。
五|發展影響力:贏得他人信任,擴大正面影響。
六|展現勇氣:面對不確定,仍願意真誠行動。

這六個習慣看似簡單,但卻彼此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一個可持續的高成效系統。不過對我來說,這套系統中的關鍵字不是「成效」而是「選擇」

這是什麼意思?讓我和你分享四個觀點。

...

一|習慣設計,其實是選擇權的鍛鍊

我對「追求清晰」這個習慣的理解是:不是每個努力都值得繼續。

現在覆盤(或說回顧)的概念已經較為普遍。

但如何做、帶來什麼成效,未必每個進行覆盤的人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我習慣在每季結束前,盤點自己投入最多時間的活動,對照內在的價值排序。

如果發現自己被某個「舊目標」綁架太久,我會有意識地放手。因為我相信,選擇不再做某件事,也是成效的一部分。有時候我們的「堅持」只是讓事情處於一種停滯不前的尷尬狀態;這時候放手不等於放棄,而是讓事情有了新的轉機也說不定。

高成效不是做很多事,而是把真正重要的事做成習慣,讓選擇不再耗費過多意志力。

二|能量不會永遠充沛,需要設計可再生的節奏

我從不認為自己是精力旺盛的人。

相反地,我很清楚自己的情緒與專注力有波段,有界限。所以「產生活力」這個習慣對我來說,不是追求亢奮,而是打造一套能支持自己恢復與前進的節奏。

舉例來說,我會把一週切分為不同能量模式的區塊:有些時間適合深度創作,有些適合與人對話,有些則保留給無目標的休息。這樣的節奏安排,讓我能穩定地進行高效活動,卻不必時時處於有活力、甚至暴衝的狀態。

這也是為何我總能給人一種游刃有餘的感覺。別把餘裕掛在嘴上,而是你的狀態展現出有餘裕的模樣。

三|影響力,是與對的人建立長期信任

書中提到「發展影響力」這個習慣,近幾年我特別有感。現在的內容市場快速而碎片,很容易陷入追流量、蹭熱點的節奏。但我更在意的是:我的內容,有沒有跟對的人產生真正的連結?

日前我發出的一封電子報內容正是談這件事。

我經營的是長期信任,而非短期注意力。因為我相信,影響力的本質是選擇。選擇什麼呢?選擇說出自己真正相信的話、選擇與值得連結的人對話。

四|真正的成效,是把時間用在值得之處

現在的我來看這本書,不是一本時間管理工具書,也不只是一本勵志書。它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重新審視:我花力氣經營的那一切,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

我不會追求永遠高效,但希望自己每一次投入,都是基於清晰的目標與自願的選擇。

...

高成效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剛好;剛好接住了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書選閱讀|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有意識的浪費,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書選閱讀|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有意識的浪費,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時間就是金錢。」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不論你認不認同,對某些人來說像是日常焦慮的來源。 這個世界催促著我們要早起、要進步、最好安排每一分鐘都要有產出。於是我們開始為了變得更有效率,而活得更疲憊。當我們一邊複製著別人推薦的晨間儀式,一邊懷疑自己為什麼還是感覺不到快樂,那種時間被壓縮卻沒有獲得的失落,便悄然浮現。 這本書的書名《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說出了許多人心中沒有說出口的渴望: 「我不想再把時間填滿了,我想把時間活滿。」 本質上,這本書談的是時間管理。 但是內容不談排程軟體、不談番茄鐘的細節,也不追求一天產出多少。而是透過100則實用技巧,幫助讀者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並將時間投入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我們為什麼而活?」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什麼才值得我們浪費生命中的一段時光?」 我認為它談的是這些更根本的問題。 ... 關於時間管理的四個核心觀點 我無意去解析書中的100則技巧,因為它短到你不需要太專心也能看完,每則大概就400-500字左右吧。 內容其實圍繞著「時間管理」的四個核心觀點: 一|管理目標而非時間 二|善用時間管理工具 三|高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以為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其實只是把話說壞了。

職人觀點|你以為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其實只是把話說壞了。

我們太常把「表達」理解成「反應快、說得順」,但事實是真正關鍵的對話,不能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我們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 臨時被點名發言、上台簡報、主管要你說說看法,結果硬著頭皮講完,場面是撐過去了,卻沒留下什麼讓人記得的內容。 甚至自己回想,也覺得講得模糊、空泛、不精準。 告訴自己下次要做好。但也許沒有下一次了,即使要準備也不知道從何準備起。 我們以為話說出去了,就完成了溝通。但真正有效的表達,不是輸出而已,而是讓對方真正理解你的思考邏輯與價值判斷。 這才是累積信任的基礎。 ... 把話說清楚,是思考過的溫柔 很多人沒意識到,清楚的表達,其實是一種為對方著想的貼心。我們不只是把自己的想法丟出去,而是用聽得懂的方式、對方關注的順序、有條理的邏輯,幫助對方理解我在想什麼、為什麼這樣說。 說清楚,不只是提升效率,更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它能節省彼此的時間,減少溝通誤解,甚至能讓一場原本可能對立的對話,多出理解與合作的空間。 ... 結構化思考,讓你不再靠反應撐場 這是一種從孩童時期就在練習的能力,只不過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更不會刻意去訓練這種能力。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信心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行為經濟學家彼得.愛華特(Peter Atwater)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信心象限」的框架來說明。 他將「信心」拆解為兩個核心感受:控制感、確定感。 並強調 這兩者雖常被混為一談,實則獨立存在,且對我們的決策有著深遠影響。比方說,搭飛機時我們可能感到確定(相信飛機會安全降落),但未必有控制感(無法操控飛行過程)。根據我們對這兩種感受的程度所處了矩陣象限,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做出某些決策與行為。 書中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 一|離愈遠的,愈能理性看待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比方說,你可能很理性地建議朋友別為了薪水高而去一份會很操的工作;但是換作自己遇到同樣的機會時,卻可能因為焦慮、怕失去機會而硬著頭皮答應。 二|不確定性愈高,愈會短視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