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雇者筆記|作為自雇者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兩個關鍵,幫你檢視能否作為自雇者活得很好

自雇者筆記|作為自雇者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兩個關鍵,幫你檢視能否作為自雇者活得很好
Photo by Keenan Beasley / Unsplash

作為自雇者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這當然可以從很多面向來探討。但我會先看兩件事,大致就能判斷一個人能否作為自雇者而活得很好?(不是合適與否,而是能活得有餘裕)

...

第一件事,你是不是一個主動擁抱不確定性的人?

多數人都是追求安穩的,或者隨著時間與經驗累積可以愈來愈安穩。但作為自雇者,沒有安穩這回事;即便我已經進入第九年,還是像第一天一樣,沒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來源

差別在於我更清楚如何創造機會、管道更多元,也能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更從容的去面對和處理。但是你問我,如何保證今年和去年的營收一樣或更高?

我不知道,但我會想辦法做到。

擁抱不確定性,意味著不會安於現狀。所以會去持續的學習、不斷的產出,開發新的市場與客戶,以及嘗試各種新的可能性

如果你對於上述這些排斥或感到不自在項目愈多,做為自雇者你會感到很痛苦。

但這些對我來說,是享受並樂在其中的

...

第二件事,你對於商業模式的掌握與實踐有多高?

商業模式決定了一家企業、一個組織,甚至是一位自雇者能否安身立命。我最喜歡的解釋,莫過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取價值」所構成的循環,簡單易懂。

商業模式的三個基本要素

請注意,是循環、而不是一個流程。

這意味著每一次的「獲取價值」是可以助益到下一次的「創造價值」中的,而不是獨立事件的一個結束。比方說,我講完一堂課可以獲取哪些價值?

實質的報酬、講課的手感、真實的案例、應對的把握,還有提案、溝通的經驗等等,這些可以幫助我在日後的講課、寫作、溝通、提案獲出書等能更好的創造價值,甚至是降低創作與交易成本。

如果你只看到實質的報酬,或更多只是時間的耗損,那很可惜。

所以商業模式是一個又一個循環交疊在一起,不是彼此獨立的許多事件。

再來,商業模式不是畫出來就好了,你得讓它動起來。

首先,如何創造價值?你可能需要商品化的能力。不是你會簡報、寫作或表達等技能就好,而是能否基於一個問題解決、需求滿足或體驗提供,來將你的眾多技能組織與包裝成一個解決方案,可能是產品、服務或是兩者兼具。

其次,如何傳遞價值?你可能需要行銷的能力。知道如何說出你的價值、讓別人願意分享價值,或是讓一個成功案例自己四處傳播價值。

最後,如何獲取價值?你可能需要商業開發和業務的能力。知道如何開發市場、如何創造機會、如何把你的商品賣出去並獲取到價值,包括金錢、資源、資歷和資訊等不同的價值。

作為知識自雇者,我將商業模式具象化後的變現模型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多數想成為自雇者的人,是因為自認為有「創造價值」的能力,而忽略了組織分工和薪酬機制幫你包辦了「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工作。所以你覺得自己可以成為一位自雇者,而且能活得更好!

但是出來之後才發現,沒人幫你處理「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工作,自己也不具備這些能力。但怎麼辦呢?努力學吧,學會了、撐過來了,就可以活得很好;學不來、不想學的,摸摸鼻子回職場繼續做受僱者。

最糟的是什麼?你將「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工作交付給管顧或第三方平台,自己仍然沒有一丁點能力,然後被扒了好幾層皮,覺得自己很苦、很累,真不值得卻又再也回不去職場。

這不叫自雇者,而是沒有雇傭合約報帳的受僱者,比上班族還慘。

如果你有業務、行銷或商業開發的經驗,或許會好一些。不過,請注意,是「或許」而不是「肯定」會;因為這些領域的人,通常也欠缺「創造價值」的能力。

但他們可以做串聯與整合資源的生意,這也不錯。

除了缺乏「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能力,我也見過許多自雇者對自我「創造價值」能力的認知,其實是一種幻覺

離開了組織資源、失去了能力部屬,拿掉了企業的品牌光環,你就什麼都做不了。於是你發現,創造價值的不是你、而是組織系統,而你只是很好的發揮職務角色,是一個稱職的螺絲釘而已

作為自雇者,必須掌握「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能力,不一定要很強、但至少有一定水準之上,而且能讓彼此很好的運作、減少無謂的轉化耗損。

...

真正的自由,是有選擇的自由

有人說自雇者更不自由,我不這麼認為。

自由,是有選擇的自由,這是自雇者要設定為目標並為之努力的義務,而不是成為自雇者就賦予的權利。當你能更從容的創造價值、有更多元的管道傳遞價值,也能有更多獲取價值的選項,就會有餘裕和選擇的自由。

成為自雇者是很辛苦,但不該一直都那麼辛苦。

如果你覺得過了五年、十年還是一樣辛苦,那可能是沒搞清楚上面所說的那些,把一個五年、十年當作五個、十個一年在過而已;可能回職場還好過一點。


Read more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自雇者筆記|講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舞台到事業,知識創業、收入組合與長期職涯的下一步

講師只能是起點,不該是重點。 對。你可能覺得我打錯字了。但我要表達的是:連重點都談不上了,更別說是終點。很會講,不會是未來的優勢,或者說已經被新的技術消弭了;經得起問、能引導,才是講師被需要的關鍵。 這件事當然未來也有新技術可以做到。 所以,做為「人類講師」的優勢是什麼?經得起問,並給出獨特實務的觀點;能引導,給予一個完整的體驗。 當然,這些 AI 也能幫你做得更好。 ... 跨過了從零到一,接踵而來的三個挑戰 如果說前一篇文章談的是講師的「從零到一」 那麼,自然也會有「從一到 N 」的問題,對吧? 站上講師的舞台只是起點,接下來的挑戰是往哪走、怎麼走、走多久?沒想過,或是想了卻沒有作為,那就等著餓死或累死吧。 「你以為成為講師,就可以安穩一輩子嗎?」 「你知道只靠一場場課,最後可能餓死或累死嗎?」 「你想過十年後,你還是單純的講師,還是能靠知識打造一門事業?

By 劉奕酉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我卻看到這就是困住許多人最主要的原因:畫地自限,並且在有限的空間裡爭食。 這個問題就值得你好好想想。 ... 第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 很多人以為,講師最重要的是「口才」或「舞台魅力」。但實際上,企業願意邀請你來,不是因為你說得多好聽,而是因為你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在職場與生活裡,我們常常「愈努力,結果卻愈不如預期」。原因不在努力不夠,而是努力錯了方向。多數人一看到問題就急著找答案,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最後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讓問題更複雜。在這一期電子報,我延伸了昨天在【思維進化論】活動中的分享,帶大家認識一個我長年在顧問案、提案與決策中使用的解題框架,幫助你在思維上抄捷徑,讓行動事半功倍。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