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雇者筆記|作為自雇者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兩個關鍵,幫你檢視能否作為自雇者活得很好
作為自雇者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這當然可以從很多面向來探討。但我會先看兩件事,大致就能判斷一個人能否作為自雇者而活得很好?(不是合適與否,而是能活得有餘裕)
...
第一件事,你是不是一個主動擁抱不確定性的人?
多數人都是追求安穩的,或者隨著時間與經驗累積可以愈來愈安穩。但作為自雇者,沒有安穩這回事;即便我已經進入第九年,還是像第一天一樣,沒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來源。
差別在於我更清楚如何創造機會、管道更多元,也能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更從容的去面對和處理。但是你問我,如何保證今年和去年的營收一樣或更高?
我不知道,但我會想辦法做到。
擁抱不確定性,意味著不會安於現狀。所以會去持續的學習、不斷的產出,開發新的市場與客戶,以及嘗試各種新的可能性。
如果你對於上述這些排斥或感到不自在項目愈多,做為自雇者你會感到很痛苦。
但這些對我來說,是享受並樂在其中的。
...
第二件事,你對於商業模式的掌握與實踐有多高?
商業模式決定了一家企業、一個組織,甚至是一位自雇者能否安身立命。我最喜歡的解釋,莫過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取價值」所構成的循環,簡單易懂。
請注意,是循環、而不是一個流程。
這意味著每一次的「獲取價值」是可以助益到下一次的「創造價值」中的,而不是獨立事件的一個結束。比方說,我講完一堂課可以獲取哪些價值?
實質的報酬、講課的手感、真實的案例、應對的把握,還有提案、溝通的經驗等等,這些可以幫助我在日後的講課、寫作、溝通、提案獲出書等能更好的創造價值,甚至是降低創作與交易成本。
如果你只看到實質的報酬,或更多只是時間的耗損,那很可惜。
所以商業模式是一個又一個循環交疊在一起,不是彼此獨立的許多事件。
再來,商業模式不是畫出來就好了,你得讓它動起來。
首先,如何創造價值?你可能需要商品化的能力。不是你會簡報、寫作或表達等技能就好,而是能否基於一個問題解決、需求滿足或體驗提供,來將你的眾多技能組織與包裝成一個解決方案,可能是產品、服務或是兩者兼具。
其次,如何傳遞價值?你可能需要行銷的能力。知道如何說出你的價值、讓別人願意分享價值,或是讓一個成功案例自己四處傳播價值。
最後,如何獲取價值?你可能需要商業開發和業務的能力。知道如何開發市場、如何創造機會、如何把你的商品賣出去並獲取到價值,包括金錢、資源、資歷和資訊等不同的價值。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多數想成為自雇者的人,是因為自認為有「創造價值」的能力,而忽略了組織分工和薪酬機制幫你包辦了「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工作。所以你覺得自己可以成為一位自雇者,而且能活得更好!
但是出來之後才發現,沒人幫你處理「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工作,自己也不具備這些能力。但怎麼辦呢?努力學吧,學會了、撐過來了,就可以活得很好;學不來、不想學的,摸摸鼻子回職場繼續做受僱者。
最糟的是什麼?你將「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工作交付給管顧或第三方平台,自己仍然沒有一丁點能力,然後被扒了好幾層皮,覺得自己很苦、很累,真不值得卻又再也回不去職場。
這不叫自雇者,而是沒有雇傭合約報帳的受僱者,比上班族還慘。
如果你有業務、行銷或商業開發的經驗,或許會好一些。不過,請注意,是「或許」而不是「肯定」會;因為這些領域的人,通常也欠缺「創造價值」的能力。
但他們可以做串聯與整合資源的生意,這也不錯。
除了缺乏「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能力,我也見過許多自雇者對自我「創造價值」能力的認知,其實是一種幻覺。
離開了組織資源、失去了能力部屬,拿掉了企業的品牌光環,你就什麼都做不了。於是你發現,創造價值的不是你、而是組織系統,而你只是很好的發揮職務角色,是一個稱職的螺絲釘而已。
作為自雇者,必須掌握「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能力,不一定要很強、但至少有一定水準之上,而且能讓彼此很好的運作、減少無謂的轉化耗損。
...
真正的自由,是有選擇的自由
有人說自雇者更不自由,我不這麼認為。
自由,是有選擇的自由,這是自雇者要設定為目標並為之努力的義務,而不是成為自雇者就賦予的權利。當你能更從容的創造價值、有更多元的管道傳遞價值,也能有更多獲取價值的選項,就會有餘裕和選擇的自由。
成為自雇者是很辛苦,但不該一直都那麼辛苦。
如果你覺得過了五年、十年還是一樣辛苦,那可能是沒搞清楚上面所說的那些,把一個五年、十年當作五個、十個一年在過而已;可能回職場還好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