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學習沒成效?給職場工作者的四個精準學習策略
為了更好的適應工作與生活上的挑戰,更有效率的學習需要或感興趣的事物,我們應該建立與提升職場工作的學習思維。在這篇文章中,我歸納出四個精準學習的策略。(文/劉奕酉)

出社會後,不少人會選擇繼續學習。
不論是自發性的持續精進,還是因為受限於工作上的能力不足而不得不提升自己,都需要有合適的學習方法才能發揮成效。
理由有兩個。
首先,成人的學習不再像求學時期只要專心做好學習這件事就好,對多數人來說都需要刻意安排時間,否則根本沒空學習;畢竟能使人分心、緊急又重要的任務實在太多了!
其次,是成人的學習不能再用過去的學習思維,像準備考試一樣的將知識牢記就好,而是需要學以致用。畢竟在工作或生活中的多數時刻,不僅沒有標準答案,就連標準題目也沒有。
於是我們被要求重新定義問題,自己找出可行的答案並保留變通的彈性。
然而學校不會教我們如何定義問題,也不鼓勵我們尋求開放性的答案;所以多數人都是出社會後才開始學習這些。
那麼,不學這些可不可以?
當然可以,不過能適應的地方就很有限,未來也會愈來愈少。
為了更好的適應工作與生活上的挑戰,更有效率的學習需要或感興趣的事物,我們應該建立與提升職場工作,或者說成人的學習思維。
過去幾年有不少關於成人學習的探討與書籍出版,其中的方法各有巧妙不同,但思維本質上都有些共同點。這裡我們不談具體做法,而是談思維;告訴你為何那樣做行不通,這樣做比較有效。
我將這些思維歸納出四個精準學習的策略,給你做個參考,不妨檢視一下你自己的學習方法,擇善而從、不善而改之。
策略一|主動回想,而不是複習
學以致用的關鍵有兩個,一個是記在腦子裡,另一個則是能活用。
聽起來很像是廢話。
但你真的知道如何做到這兩個關鍵嗎?不斷的學習、複習,然後大量的實踐?或許你覺得這樣有效,但真正讓你做到學以致用的並不是因為這些,有可能是你無意間用對了方法。
從腦科學的觀點,要牢記在腦中就意味著必須從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
一個簡單的方式:在一週內使用三次以上,就能將內容轉轉到長期記憶。
比方說做筆記、說明給別人聽,或是用於行動並解決了問題等各種輸出的方式都可以。如果輸出的結果帶來的回饋愈大,愈有助於轉換為長期記憶;比方說分享筆記就比自己留存能獲得更大的回饋。有人說我做了筆記,然後讀兩次以上行不行?光是重複閱讀是沒用的,因為那是輸入、而不是輸出,你得使用。
這是解決你將內容記在腦子裡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如何活用?
擅長學習致用的人,都懂得帶著問題來學習,或是在學習之後用主動回想並用問題來轉化為可以活用的形式。
比方說,為什麼要學習這堂課?這堂課的內容跟我有什麼關聯、能解決什麼問題?怎麼做到的?在使用這些方法時,我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盲點?或犯下什麼樣的錯誤、該如何察覺?在預設問題下再去學習,你會為了能完整回答這些問題而格外留意學習中的重點、缺乏的部分,並轉化為可以活用的形式。
你也可以不帶預設問題的狀況下去學習,但是在學習後主動用這些問題來回想,確認自己對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有時候完整的答案也可能在學習的內容之外,你需要向外延伸更多的素材來完善。
像是在一堂課後,用一個簡單的小問題考自己;定期主動回憶、將閱讀或者學習過程中發現的重點問題製作成問題清單或小卡隨時思考。
都是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活用,對於鞏固與強化記憶、保存知識都有提高效率的效果。
...
策略二|取得地圖,不要導航
地圖相當於我們對一個領域的全面認知,而導航則是從起點到終點的一條路線。
兩者的組合,建構了我們對於領域的掌握。
學習一個新領域的地圖,不斷優化導航的能力;根據自己的演算法,來重新規劃路線、找出更好的選擇。
這也讓我思考,自己的學習是否取得完整的地圖?或只是跟隨著別人的導航路線?
心中有地圖,才能從容地選擇路徑。
...
策略三|多元化的學習模式
慣用的學習媒介、管道或方式,會讓人覺得安心、有效率;但也會逐漸放鬆或麻痺而看不到缺點與不足,使得學習效果遞減。
主動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來檢驗相同的知識內容,像是更換學習場景、不只閱讀也要書寫、虛實整合的課程加上實作練習、從聽課到自己講課等等。
用多元化的方式、不熟悉的路徑去理解內容,不僅對於知識本身能有更好的掌握,也能提升在陌生情境中找出正確答案的能力。此外,藉由提高一些難度和挑戰,也是進入心流狀態的一個契機。
...
策略四|理解、分解、再構築
在《鋼之鍊金術師》中提到鍊金術其實是一種科學,本質就是「理解、分解、再構築」這三個原理。
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資訊視覺化和學習上。
理解知識的內容後,將其分解、再透過自己的語言重新構築表現出來,藉此把新知識和已知建立關聯。當我們越能詮釋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就愈有助於加深理解和學習成效。
...
方向錯了,方法再對也到不了目的地。
和熱情一樣,努力用錯了地方、陷入誤區,不僅無法帶來預期的成效,更會造成負面影響。
比方說,最常見的一個誤區,是不知道要在哪些地方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準,誤以為有學習就能提升;其實很多時候只是在複習自己熟知的內容。
另一個常見但不容易發覺的誤區,是慣用那些自以為正確、覺得舒服,但實則效率不高,甚至是無效的學習方法。未必是方法不好,只是對你不適合;比方說,有的人覺得小組實作對自己的學習很有幫助,因為總能帶領著組員快速完成練習題,發揮自己的能力,感到有所成長又很有成就感。
但真是如此嗎?也許你只是在用自己的定見完成一項任務,並不是在學習;你的組員不會告訴你,老師可能也不會。
打破迷思,別再用自我感動式的學習了。
...
知道了這些策略,就能確保學習更有成效?
不會的。因為多數人只會選擇做自己覺得舒服的事情,然而這些策略實行起來並不那麼舒服,甚至是在為難自己。
你不需要擔心實踐了沒有效果,真正會去落實並持續的人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少。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