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職人觀點|你不是不會表達,只不過還沒想清楚

我們總以為「表達」是一種輸出:

「把腦袋裡的想法說出來、寫下來、做成報告呈現給別人。」

但這些年在企業裡做培訓與顧問的經驗,讓我愈來愈清楚真正「高效」的表達,其實是理解的展現

當你能清楚地說出問題本質,畫出思考邏輯,對齊不同角色的期待,表示你不只是說得好,更重要的是:想得夠清楚、看得夠深刻

...

我們不是不會表達,而是常常還沒想清楚

工作現場最常見的混亂,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思考沒對齊。

​ ​ ​ • ​ 同一場會議裡,不同人講的「重點」都不一樣
​ ​ ​ • ​ 討論了一個多小時,但沒有明確結論
​ ​ ​ • ​ 提案時,主管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卻一時答不出來

你是不是也常碰過這樣的狀況?也許這不是因為我們溝通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思考還沒成形,就急著輸出。

分享一個實用技巧:「先畫思考框架,再動手做簡報。」

我常鼓勵學員在做簡報或提案前,不要一開始就打開 PowerPoint。

而是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簡報的目的是什麼?(想讓對方知道什麼?採取什麼行動?)
二|誰是我的觀眾?他最在意的是什麼?(和對方有什麼關聯?)
三|這個問題的脈絡與關鍵點是什麼?(如何讓對方採取行動?)

然後,用一張紙畫出你腦中的邏輯流程圖或重點架構。這不需要畫得漂亮,但要讓你自己「看得懂」就好。當你能把腦中的想法畫出來,你會發現:不只是更容易說清楚,更能幫你發現自己哪裡還沒想清楚。

這就是視覺化思考的力量。

...

高效思考,是能讓人看懂的思考

這正是我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裡最想傳遞的事:想清楚的力量,不只藏在你腦袋裡,更應該被「看見」。

如果你看過《高產出的本事》也覺得書中整理的表達框架十分實用。我想告訴你,那些表達框架其實也是「思考框架」的一種,你完全可以使用它們進行考中的視覺化思考,讓想法得以被看見。

因應不同情境與目的的思考框架,摘錄自《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書

分享一個沒有收錄在書中,但是我常用、也相當有效的一個框架,是由「情境、任務、判斷」三個要素所構成的。

面對一個模糊問題,先在紙上(或腦中)畫出三個方框:

一|情境:我們現在面對的背景是什麼?
二|任務:我在這個情境下,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
三|判斷:我做出這個選擇的理由是什麼?

只要能把這三個層面說清楚,不管是回報工作、簡報提案,或是會議報告都能邏輯分明、不容易被質疑或挑戰,給人一種「你有想清楚」的感受

事實上,要回答這三個問題,你的確是有想清楚。

框架,只是讓你先把注意力放在這些重要的問題上,特別是有時間壓力下,想清楚這些了、心裡踏實了,再想其他層面的問題自然顯得有餘裕。

...

清晰,是可以練習的能力

我始終相信,思考不是天分,而是一種方法;
清晰不是偶然,而是可以練習的結果。

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讓你變成某種高效人士的模樣,而是幫助你在每天的工作裡少一點焦慮、多一點掌握感。

如果你也在工作中常常感到:

​ ​ ​ • ​ 想說的太多,不知道怎麼開始
​ ​ ​ • ​ 常常做完才發現沒對齊需求
​ ​ ​ • ​ 明明有想法,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別人懂

我想這本書能幫到你。因為這就是寫給每一個想要更清楚思考、更清楚表達的知識工作者。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把表達變成真正的理解展現,把複雜變成清楚,把工作變得有感。

...

三個「表達前先想清楚」的關鍵問句

你可以從今天開始練習這三個問題,在每一次寫報告、做簡報、開會前都問自己一次:

一|我這次表達的目的是什麼?
二|我的主要訊息或結論是什麼?
三|聽眾最可能的疑問是什麼?我怎麼先回答?

這三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就是清晰思考的起點。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給「想很多卻講不清楚」的朋友們。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我卻看到這就是困住許多人最主要的原因:畫地自限,並且在有限的空間裡爭食。 這個問題就值得你好好想想。 ... 第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 很多人以為,講師最重要的是「口才」或「舞台魅力」。但實際上,企業願意邀請你來,不是因為你說得多好聽,而是因為你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在職場與生活裡,我們常常「愈努力,結果卻愈不如預期」。原因不在努力不夠,而是努力錯了方向。多數人一看到問題就急著找答案,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最後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讓問題更複雜。在這一期電子報,我延伸了昨天在【思維進化論】活動中的分享,帶大家認識一個我長年在顧問案、提案與決策中使用的解題框架,幫助你在思維上抄捷徑,讓行動事半功倍。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