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這麼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到底哪個才是最好的、是有效的?
前陣子分享了一本書,談到時間管理與能量管理。
後來引發了一些有趣的討論,也有些讀者向我分享了對於能量管理的經驗和觀點,我覺得都很有趣。其中也有位讀者問了一個問題:這麼多的時間管理方法,到底哪個才是最好的、是有效的?
我心裡想著:有很多嗎?不就是那幾個。
而且每個方法都有其條件限制,很難說那個最好或最有效吧。等等,我可能又陷入自己的偏見。
所以我花了時間整理「我知道、常見的」時間管理法。
結果就像你看到的這張表。
不妨先檢視一番,哪些是你聽過的、有在使用的,或是覺得對自己最管用的?不管答案是什麼,我都不會訝異,除非你告訴我這些你全都不知道、沒在使用,那我會覺得你一定是個超級幸運的傢伙!
當我在整理這張表時,也順勢反思了自己在時間管理上一路以來的變化。
...
你可能也和我一樣,看過不少時間管理的書。
像是「番茄鐘工作法」、「八二法則」或「GTD工作術」等等,每一本都各有道理,但用了幾天又常常回到原點。對嗎?
我發現,問題不在方法本身,而在於為什麼你會注意到這困惱?又為什麼覺得它應該被解決?
時間管理,不存在一個最好的方法;但要找一個最適合當下的自己。這就是我的結論。
...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時間焦慮
剛出社會的我,焦慮的是「拖延」問題。
那時候學到《先吃那隻青蛙》這個說法,每天早上先做最難的事,其他都變得容易;如果有兩隻青蛙怎麼辦?先吃大的那隻。
但是慢慢地,青蛙愈來愈多,這招就不管用了。
後來同時要兼顧多個任務、成長和家庭,我轉向「番茄鐘」與「時間四象限」這兩個不少人都在使用的方法:用節奏維持專注,用優先順序取代忙碌感。
職場後期、成為自雇者到現在的我,更在意的是「節奏感」與「全局觀」的協調。於是,時間管理的重心轉到了「八二法則、時間區塊、GTD 工作術」這三種。
...
為什麼偏好這三種方法?
首先,我認為策略思維是重中之重。
我對「策略」的理解,是決定不做什麼。而這也呼應「八二法則」的精神:聚焦關鍵少數。
不再想要做多少,先問什麼才是「值得」做的。當我感到忙亂急躁時,起手式就是先在紙上先列出十件事,再問自己:如果只能保留兩件,哪兩件最能帶來成果?
為什麼要寫下來?因為寫字需要時間,能藉此讓自己的思緒慢下來;而且一次只能寫下一件事,也是在梳理腦中的想法,不會想過了又想、也容易發現漏掉了什麼。
這個練習看似簡單,卻總能讓我從焦慮回到專注。
其次,是「時間區塊」(Time Blocking)的概念。
這是我維持輸出節奏的秘密。我不再列長長的代辦清單,而是把時間「預約」給重要的事,比方說每天個兩小時的閱讀和寫作、家庭陪伴的時間。
時間不再是被擠出來的,而是事先被保留下來。
我印象中談這個方法的書並不多,在 Cal Newport 的《深度工作力》中有提到,還有一本 Marc Zao-Sanders 的《 箱型時間》專門在講這個技巧。但我覺得這方法沒那麼複雜,不至於需要看完一整本書。
最後,是「GTD 工作術」(Get things Done)建立一套完善的時間管理系統。
顧名思義,就是「把事情搞定」就對了。
當專案變多、任務線變長,我需要更系統化的管理。GTD 讓我能把雜亂的任務都放進「可信賴」的外部系統,腦袋只負責思考,不負責記憶。
當心智空間被釋放,思考也變得更清晰。
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也提到寫出來、畫下來的一個最大好處就是,將大腦空間釋放出來。
...
回歸時間管理的本質:保有餘裕
雖然我整理出一張「主流」的時間管理法。
但你也可能發現在一些高效工作者或周遭一些強者身上,總能看到不一樣的方法。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自然也可以去改變或創造一個新的出來;就如這張表中的每個方法都有其強調的焦點、適用對象與限制。
當我們理解這些方法,也清楚自己當下的限制與目標,那就去挑一個合適的;如果沒有,那就去改變啊。
舉例來說,時間管理四象限或矩陣,是以重要性、急迫性來劃分的。對於時間管理不清楚或不熟練的人來說,這個工具很有幫助;因為可以幫你擺脫在那些既不重要、也不急迫的瑣事,將時間更多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包括急迫與不急迫的)。
但對於時間管理熟練、工作效率極高的人來說,這個工具的實用性就沒那麼大了。想想看,如果你都已經把那些不重要的任務所耗用的時間壓縮到極限了,可能會發現所有的任務都擠在重要又急迫、重要不急迫的象限裡,結果你還是做不完的事。
這時候,我就會改造這個工具。
因為急迫性對我來說沒哪麼關鍵了,就用簡單性來取代;矩陣也就變成了重要性和簡單性來劃分四個象限,我的原則就是:重要的先做、簡單的也先做。
這是融入敏捷的概念。簡單的先做,確保持續有產出要提升能量與動機;重要的先做,是因為對長期效益和能量提升上都是需要被考量的。
而在《把時間買回來》這本書中我又看到另一種方式。

作者提出一個 DRIP 四象限理論,是以賺錢與否、能量提升或耗損來辨識任務,可以劃分為四個象限,包括:
一|委派:不賺錢、耗損能量的任務
二|取代:能賺錢、耗損能量的任務
三|投資:不賺錢、提升能量的任務
四|生產:能賺錢、提升能量的任務
核心概念可以用「專注生產、重視投資;逐步取代、儘快委派」 這十六個字來概括。關鍵就在於:將低價值任務委派他人,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高價值的任務上。
當我將這個模型和自己的方式比對,我發現彼此之間的關聯是這樣的:
一|委派:對應「不重要但簡單」的任務
二|取代:對應「不重要、也不簡單」的任務
三|投資:對應「重要但不簡單」的任務
四|生產:對應「重要又簡單」的任務
嘿!我發現這其實已經是行之有年的做法了。
我會將時間分配在「生產」與「投資」這兩類任務上,捨棄「委派」這類任務、尋求可用資源在「取代」這類任務上的轉換。
雖然區分的指標不同,但本質上的概念是相通的。
這就是第一性原理所說的,回歸本質去理解每個工具的概念與精神,自然能更好的融合、互換或改變,來更好的達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目標。
...
從時間管理到「能量管理」的轉變
當我逐漸熟練這些方法時,開始發現另一個關鍵:自身能量的充足,會影響著時間分配與運用的成效。有些時段適合邏輯思考,有些時段適合創造與對話。別人說早晨學習比較好,但我有許多創意想法卻總在深夜自己跑出來。
當我接觸到能量管理的觀點時,我找到了答案。
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自己的能量曲線。
所以我不再只問「什麼時候有空」做哪些事,而是換另一個角度問「什麼時候最有能量」來做某件事。在紙上把時間排得滿滿的,當然沒問題。
但如果你的能量耗盡,這些排程也只是空談、再多方法也只是形式。
唯有將兩者相結合,透過「時間管理」讓我掌控節奏,藉由「能量管理」讓我維持韌性。
實踐的過程也讓我愈來愈相信:時間讓你安排事情,而能量才讓你真正完成。
時間是一條線,而能量是一個面。
這條「線」可以決定你能安排多少事,但是「面」能決定你能承接多大的壓力與創造力。
這是單維視角,轉換到二維視角的改變。
...
管理時間,也要管理(善待)自己
這些方法雖然以不同的形式談論時間如何管理和運用,但本質上都在回答同一個問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論你用哪種方法,或者是完全不用,時間都會無情的流逝下去;而你我也會長大變老,但彼此的差異也會產生出來,造就不一樣的人生。
我自己是這樣看待這些方法的差異:
當我專注「先吃那隻青蛙」時,是因為我想成為能行動的人;
而當我使用「番茄鐘工作法」時,是因為我希望成為能更專注的人;
然後我真正理解「八二法則」是因為到了需要取捨的時候;
最後回到最單純的「GTD工作術」是因為我已經成為能掌控全局的人。
當你開始懂得管理能量和時間,自然會變成一個能長期穩定輸出的人。
如果你還在尋找屬於自己的節奏,不妨問自己:
一|現在的我,最大的時間困惱或瓶頸是什麼?
二|現在的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具體用一句話描述
三|現在的我,哪種方法最能幫我穩定節奏與能量?
不需要一步到位、也不用想得太遠,好像選定了一種方法就不能改變了。沒這回事,不同階段本就有不同需求,混搭、自己創一個也沒問題,你覺得有效就好。
當你能管理自己的人生節奏,時間也在你的掌握之中。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