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和拖延和解,用行動心理學取代意志力
拖延,是許多人無法擺脫的習慣,包括我。
我們常以為拖延是因為不夠自律,於是嘗試各種方法強迫自己變得更努力,卻又總是以失敗告終。
這本書提供了另一個觀點:拖延,其實是自我保護。
好像沒那麼有罪惡感了,對吧?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拖延的本質,強調拖延並非單純的懶惰,而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吸引我的兩個亮點:
首先,基於「行動心理學」所提出的方法,有科學化的根據,幫助讀者更自然地開始行動,而非僅僅依賴意志力克服拖延。
其次,提出「不同拖延類型,採取不同策略」的概念。
我們經常用單一標準看待拖延。但事實上,每個人的拖延成因不同,解法也應該不同。我想和你分享,結合經驗和書中內容後歸納出的四個核心觀點。
...
觀點一|拖延是自我保護,而非懶惰
拖延,其實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當我們面對高壓、不確定性或害怕失敗的任務時,大腦會自動尋找短期愉悅來逃避壓力。因此,拖延不是單純的懶惰,而是我們潛意識中對壓力的應對方式。
有些人習慣拖延重要決策,並非因為他們怠惰,而是因為決策本身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不想面對。
當我們理解拖延的本質是逃避壓力,或許就不會再對拖延感到焦慮、有罪惡感,而是轉向思考如何降低任務的心理負擔,讓自己更容易行動。
...
觀點二|拖延的類型不同,解法也不同
書中將「拖延病」分成五種類型。
一|盲目樂觀型:低估了難度,拖到最後才開始。
二|自我責備型:總是在自責,提不起幹勁。
三|抗拒現狀型:因為不想做,逃避面對。
四|完美主義型:害怕做不好,所以遲遲不開始。
五|刺激尋求型:容易受干擾,無法專注長期任務。
書中超過一半的篇幅,在探討這五種類型的症狀和解方,這裡我就不多贅述了。其中,我對「完美主義型」和「自我責備型」特別有感觸。
因為我曾經是這兩種類型的綜合體。
但我現在找到了與拖延「和解」的方式;這不表示我不會再拖延了,而是我知道如何不讓拖延造成負面的影響。
完美主義型的拖延,往往出現在內容創作的過程中。
當我剛開始寫書或設計新課程時,常常因為想要做到最好而遲遲不動筆,總是停留在規劃的階段。
怎麼辦?先完成、再完美。
這就是書中給出的對策,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原則。如果以我的標準,很多事情可能無法接受;但我現在學會將標準劃分爲多個水準,先求有、再求好,然後快。
降低預期標準、先做出初稿或雛型,再逐步去優化,能幫助自己更快推動進度。
自我責備型的拖延,是自信不足。
也許有人會聯想到「冒牌者症候群」的說法,但我覺得兩者不同。
冒牌者症候群是做成了,但自我懷疑;而自我責備型則是自我懷疑,所以什麼也沒做。這讓我想到很多高潛力人才和創作者,明明具備很好的能力,卻因為不確定自己的表現而不敢採取行動。
面對這樣的心態,其實對策就是降低需要承擔的風險與壓力,採取「小規模測試」的概念,讓自己先在安全、可承擔風險的環境中嘗試,累積小成功,從而建立自信。
嚐到甜頭、有了信心,自然會願意邁開步伐。
理解五種拖延症的意義是:提醒自己別想著用一種方法解決所有拖延問題,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法。
在學習、閱讀或產出等領域其實也是如此。沒有一種萬能的技巧,但我們可以藉由多方嘗試與反思,找出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如果沒有,那就自己組合或創造一個出來。
...
觀點三|行動心理學,可能比時間管理更重要
傳統的時間管理方法,包括如番茄鐘、待辦清單、優先級排序等,都是假設我們有「執行計畫能力」的前提。
但如果拖延的根源是心理抗拒,那麼光是計畫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從「行動心理學」的觀點出發,思考如何設計一個讓自己更容易行動的環境?
許多公司希望員工提升生產力,於是制定更嚴格的KPI、增加時間管理培訓,但這些做法往往效果有限。相反的,當企業能設計一個自然促進行動的環境,像是建立更短期的回饋機制、降低新專案的啟動門檻等,其實員工反而更容易採取行動。
我在自己的工作模式中也在實踐這一點。
不是要求自己要看多少本書、寫完多少文字量,而是每天閱讀兩小時、寫作兩小時,對我來說這是設定更容易啟動的小目標。
你可以調整為每天半小時開始。
當「開始」變得容易,行動自然就會發生。
...
觀點四|改變自己,不如設計合適的行動模式
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提醒,是不要試圖強迫自己變得更有紀律,而是讓行動變得無法不做。
我們常以為成功人士擁有極強的自律能力。
但事實上,他們之所以「高效」的祕訣在於設計環境來讓自己不需要用意志力做決定。像比爾.蓋茲、賈伯斯和佐伯格都有固定的穿衣習慣,以減少每天決策疲勞,這也是一種「環境設計」的概念。
我也有一個「減少拖延成本」的工作模式設計。
一|產出時,先寫大綱,降低空白恐懼感。
二|公開分享,讓外部壓力促使自己行動。
三|用備忘錄記錄行動後的預期效益,加強大腦對行動的正向回饋。
這些讓我的「開始行動」變得更容易,而不是老是在那裡內心掙扎到底該不該做。
...
「擺脫拖延別靠意志力,而靠系統設計。」
更努力,不是解決拖延的最好辦法。
我們不應該與拖延對抗,而是與拖延和解,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行動策略。
無論是個人成長、寫作,還是企業管理,真正的高效來自於設計一個適合行動的機制,而不是強迫變得更自律。當行動變得自然、甚至自得其樂,拖延就不再是問題,而是可以被引導的心理反應。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