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雇者筆記|別用戰術的勤奮來掩飾戰略的懶惰?沒有願景與目標管理,其實你連勤奮都談不上

自雇者筆記|別用戰術的勤奮來掩飾戰略的懶惰?沒有願景與目標管理,其實你連勤奮都談不上

從一個人的策略(戰略)與計劃(戰術)可以看出他的願景與目標是什麼,或者他根本沒有想過這些。

沒有願景與目標,就只是「碎片化規劃」

不管是在企業談策略佈局,還是一對一交流職涯規劃,我都會花不少時間在釐清與確認「公司/你的願景是什麼?」盡管許多人還是覺得沒必要。

「老闆就交代目標是這樣啊。」
「我怎麼知道老闆的願景是什麼,他又不說…」

我遇過不少主管,希望員工能主動、更積極的去想主管要的是什麼。

這很好,真的!但前提是主管自己有很明確的思維模式嗎?如果沒有,你希望員工想,但員工只能猜,因為主管都不見得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在這種場景下所做的規劃,都只是碎片化規劃。

碎片化學習,讓你有充實感,但無法有效累積;同樣的,碎片化規劃,讓你有成就感,但無法具體實踐。前者無法將知識與經驗產生連結,後者無法將行動與願景產生連結。

你知道為什麼你訂的年度計畫總是失敗嗎?

因為那只是種碎片化規劃,與前一年、後一年沒有連結,更沒有與你的長期願景、使命連結,只是抱持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的態度。

成功不知道為何成功,所以無法再現;失敗也不知道為何失敗,所以一直重蹈覆轍。你只是年復一年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而已。

甚至,連勤奮都談不上,只是瞎忙。

...

戰略與戰術的規劃,必須在認知、願景與目標上達到同調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一份四年前的報告給一位主管參考,他大略看完劈頭就說「這誰做的爛報告?」我回說「是你四年前做的……」

我印象很深刻,四年前他還很為這份報告感到驕傲,儘管後來因為各方勢力干預而不了了之。

我要說的是:如果你希望員工能主動思考,首先你就得是這樣的人,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目標,你才有可能與員工在認知、願景與目標上達到同調。

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而有一個很懂得你想法的員工,那麼恭喜你!請好好善待他,否則他不會在你底下待太久的。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又希望員工能主動多想一些,那麼我的建議是:為什麼不訓練他呢?

...

將願景轉化為目標,然後做好目標管理

願景 — 使命 — 目標 — 策略(戰略) — 計畫(戰術)

人生、事業,乃至於一項活動的規劃,大抵上都可以依循著上述的順序(V-MOST)來推進,這是一套循序漸進的思考與策略規劃模式。

而多數人的流程是這樣的:目標 — 計畫。

少了願景與使命,你無法確定目標的合適性、合理性與必要性;沒有了策略,你的計畫無法驗證可行性、順序性,也缺乏彈性,當你的資源有所改變時,如何取捨?如何應變?

身為主管,你可以先從清楚明確的願景到策略開始,交付給員工來做計劃;在慢慢地往前拉到讓員工思考策略、設定目標。當員工具備這樣的思維與經驗後,組織只需要確認所有人對於遠景與使命存有共識,其餘的就只是「管理問題」。

目標管理的本質:更有效率、更精準地確保目標達成

最近突然夯起來的 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其實就是「目標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的一種方式,在「目標(objectives)」這個環節又往下拆分為「關鍵結果(key results)」,以確保有具體可量化的多個可被管理的小目標。

然而,很多優秀的工作者在制定目標時,原本就會做到具體可量化的目標設定,你的 OKR 可能只是他人理所當然的 O。

所以,不要太拘泥於名詞,而是回歸到本質。OKR、KPI、MBO 都是「目標管理」,本質就是更有效率、更精準地確保目標達成。

統計上看趨勢有二個觀察點,一個是變異,另一個是偏移。變異可以透過機制來把關,但偏移是隨著時間一點一點改變而不自知的,因為符合機制;當你完全交給機制或制度來把關時,就會出現偏移的影響。

管理也是一樣,同一套制度不會永遠適用,墨守成規而不檢視內外環境的變化,只會造成弊大於利的影響。

那麼,套用到個人身上呢?

「我不知道我要什麼。」
「我有經濟上的壓力,沒得選擇……」

我最常聽到的,就是這二個回答。不過,這部分就留到下次再討論了。

先說結論:

一、請將自己視為一人企業,上述的概念同樣適用。
二、請誠實面對自己,這樣策略、計畫才能與願景連結。

很多時候,只是套用別人的模板。因為他是大神、主管、長輩,所以他的戰略、戰術與建議你都照單全收,但缺乏願景、使命,對你的約束性自然不高。資源、條件不同,執行成效也會有所差異,但你不知道為什麼。

簡報可以套模板,但你的人生、事業最好不要。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自雇者筆記|從零到一,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的成長路徑

「我想成為企業內訓或演講的講師,要怎麼開始?」 「如果我現在還是默默無聞,要怎麼從零開始?」 「講師市場這麼競爭,現實上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價碼?」 這些是我常被問到的「現實」問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的經驗適用於多數人。但昨天和一位在職場上徬徨的朋友聊天後,他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想法。 「你的經驗比你想像的有價值。也許有人聽了因此找到可能性也說不定。」 是啊。他的話點醒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我沒什麼好損失的。 我發現對方問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成長曲線,可以分為「起心動念、從零開始,到價碼提升」三個階段的成長路徑來談。 不過第一件事我想提醒的是:別把自己當講師。 作為內容創作者、知識自雇者,甚至是一人公司都會更好,別把自己預設或侷限在某個既定角色或功能中。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我卻看到這就是困住許多人最主要的原因:畫地自限,並且在有限的空間裡爭食。 這個問題就值得你好好想想。 ... 第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企業培訓或演講的講師? 很多人以為,講師最重要的是「口才」或「舞台魅力」。但實際上,企業願意邀請你來,不是因為你說得多好聽,而是因為你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6|思維進化論:為什麼你的努力,常常換不到結果?

在職場與生活裡,我們常常「愈努力,結果卻愈不如預期」。原因不在努力不夠,而是努力錯了方向。多數人一看到問題就急著找答案,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最後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讓問題更複雜。在這一期電子報,我延伸了昨天在【思維進化論】活動中的分享,帶大家認識一個我長年在顧問案、提案與決策中使用的解題框架,幫助你在思維上抄捷徑,讓行動事半功倍。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