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你以為自己會思考,其實只是會反應。
「這個專案好像不太對勁,但我說不出問題在哪。」
「每次開會我都有想法,但總覺得說出來不夠有力。」
「我很努力在解決問題,可是後來才發現,那根本不是關鍵問題。」
如果你也曾有這些感覺,不代表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習慣用「反應」在工作,而不是用「思考」在前進。
...
思考,能幫你看清楚並回答三個問題
在現代快節奏的工作環境裡,多數人太容易進入自動駕駛模式:聽到問題,就立刻給答案;被問意見,就立刻選邊站;主管一問,就急著表態。
但這些,其實都只是「反應」而不是思考。
反應,是快速但模糊的;而思考,則是有架構但更清晰的。
真正的思考,應該要幫你看見三件事:
一|你在解決什麼問題?(不只是解決眼前表象)
二|你為什麼這樣選擇?(不是依照慣性做決定)
三|你能怎麼說服他人?(不只說出自己的直覺)
這也是我寫下這本書《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原因。
這本書不是教你變得更聰明,而是幫你看見自己的思考方式。
我相信,思考是一種可以設計的行動。不是要你變成一位哲學家,而是讓你在真實工作的卡點中,能更快釐清目標、更精準定義問題、更有條理地提出方案。
所以書中會帶你練習:
一|怎麼把「模糊」問題變成「可定義的」問題?
二|怎樣讓想法變得「有邏輯、好說服」的觀點?
三|如何在開會、提案、寫報告時展現出思考力
舉個常見的例子:為什麼你明明講對了,卻說服不了任何人?
想像這樣的一個場景,主管問:「這個企劃為什麼要多花這筆預算?」
你腦中明明有答案,但嘴裡說的卻是
「因為這樣比較完整啊。」
「因為前幾次都這樣做。」
「我覺得這樣比較安全。」
看起來像是回答,但其實只是直覺反應。
主管聽到的,不是客觀的判斷依據,而是主觀的模糊感受。
我在書中提到,觀點與想法之間的差異,在於有具體的說法、自己的見解,以及支持說法的根據。透過這些要素能幫你把模糊的直覺,變成清晰的結構。
你可以試著這樣說:
「我們希望這個專案能在兩週內引起目標客群的注意。」
「根據過往的活動數據,若影片轉換率低於5%,觸及量就算高也不會帶來註冊。這次我們想提升素材品質,理由是預計轉換率可提升至7%。」
「因此,這筆預算主要用於影片重製與素材測試,是直接影響轉換的關鍵。」
這樣的說法不但明確,也讓人知道你有在「思考」,而不只是「反應」而已。
像這種小小的思考差異,就決定了你是被聽見,還是被忽略;也影響在他人眼中,你是被看見有能力的人,還是只是做事的人。
這本書,就是為了讓你學會這樣的差異而寫的。
每一個工具、每一張圖表、每一個模型,都是從我的實務經驗中提煉出來的。你不需要背公式,只需要打開書、打開某一頁,就可以帶進你的日常工作裡用起來。
...
讓思考,變成可以被看見的能力
在一次訪談中被問到:誰需要這本書?
當時我回答「每一個想好好表達想法的人」都需要,但後來想想這樣似乎太發散了,說了好像沒說。因此,我整理了三個判斷是否需要這本書的「自我檢視」做為參考:
一|明明很努力,為何別人聽不懂我說的重點?
二|想提升說服力與表達力,但不想只靠話術。
三|知道自己會做事,但開始想「我能不能帶人、提案、做決策?」
如果其中有一個符合,那我誠摯邀請你翻翻這本書。
不是因為它能給你所有答案,而是它能讓你開始問對問題。讓思考,變成可以被看見的能力。
從今天開始,不只是反應,而是思考如何前進。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