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信心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行為經濟學家彼得.愛華特(Peter Atwater)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信心象限」的框架來說明。
他將「信心」拆解為兩個核心感受:控制感、確定感。
並強調這兩者雖常被混為一談,實則獨立存在,且對我們的決策有著深遠影響。比方說,搭飛機時我們可能感到確定(相信飛機會安全降落),但未必有控制感(無法操控飛行過程)。根據我們對這兩種感受的程度所處了矩陣象限,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做出某些決策與行為。
書中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
一|離愈遠的,愈能理性看待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比方說,你可能很理性地建議朋友別為了薪水高而去一份會很操的工作;但是換作自己遇到同樣的機會時,卻可能因為焦慮、怕失去機會而硬著頭皮答應。
二|不確定性愈高,愈會短視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會本能地只顧眼前、顧自己,不會想太遠的事。舉例來說,當疫情剛爆發時,很多人搶購衛生紙、泡麵就是因為當下覺得現在什麼都不確定,至少先囤起來再說,即使長遠看根本不需要那麼多。
三|留心落入信心高峰的陷阱
當你太有信心、覺得自己能掌握一切時,反而容易忽略風險,做出衝動決定。比方說,股票大漲的時候,有人開始貸款、押上全部身家進場,抱持著「自己不會錯、這次不一樣」的心態,結果往往買在最高點,之後大跌虧慘。
四|面對極端脆弱的五種反應
當一個人感到極度無助時,可能會出現五種反應,包括否認、逃避、過度控制等等。比方說,失業後有人會感到失控,有人選擇裝作沒事或否認,也有人每天狂看面試網站但不敢投履歷,還有人開始極端規劃生活細節來尋找控制感。
五|驅動消費行為的兩個關鍵
人買東西不只為了便宜或需要,而是想要感受到「可掌控感」或「有確定性」。好比說,你可能花多一點錢買你熟悉品牌的保養品,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它給你比較不會出問題的感覺,那是一種確定性與安心感。
...
在混亂中找回清晰的判斷力的四個建議
當我們搞懂自己為何失控、何時過度自信,就能在混亂中找回清晰的判斷力。
具體該如何做呢?可以參考四個面向的建議:
一|辨識自己現在處於「信心地圖」的哪個象限?
信心地圖是由「控制感」與「確定性」所構成的矩陣,包含四個象限,藉此檢視自己是過度自信(高控制感/高確定性),還是過度焦慮(低控制感/低決定性)?
可以問問自己:我現在是覺得什麼都掌控不了,還是一切都在我掌握中?我是用短期直覺做決定,還是能思考長遠結果?
寫下你最近做的幾個重要決策,標記當下的情緒與信心狀態,這是一種信心日誌,能幫你發現自己的思考偏誤。
二|拉開心理距離,不要只活在當下的情緒
愈陷在當下的焦慮或衝動裡,愈容易做出短視決策。當你發現自己「很想立刻做決定」時,先自問三個問題:
1️⃣ 這個決定的影響是一週?一個月?一年?
2️⃣ 如果是朋友遇到這情境,我會怎麼建議他?
3️⃣ 這個決定是為了逃避、掌控,還是真的有幫助?
這可以幫你打開視角,讓自己從「當下」焦點拉回「全局視角」的思考。
三|容許一點不確定性,但設法找回控制感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會有完全有信心才行動的一天,但也不能毫無掌控地亂衝。
所以,可以練習「可控的」內部小行動來增強信心:
1️⃣ 把模糊的想法變成紙上流程或清單。
2️⃣ 不求完美,只先完成 60% 的版本。
3️⃣ 把風險點列出並思考備案,而不是期望別發生。
這些都會讓你在不確定中,也能感覺比較穩。
四|信心管理 = 情緒管理 + 認知覺察
清晰的判斷力,來自「穩定」情緒與「覺察」思維。
1️⃣ 安排規律的反思時間,不要情緒來時才處理。
2️⃣ 和值得信任的人對話,讓外部視角幫忙調整判斷。
3️⃣ 閱讀與寫作,讓混亂情緒變成有邏輯的文字。
...
這本書要告訴你最重要的一件事:
「無法消除混亂,就在混亂中打造你的導航儀。」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