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人設大歷史:從「人設」到「自我塑造」的思維轉變,如何在個人品牌時代創造影響力?

書選閱讀|人設大歷史:從「人設」到「自我塑造」的思維轉變,如何在個人品牌時代創造影響力?

個人品牌當道,經常聽到「人設」這個詞。

與之相比,「自我塑造」是更深層次的概念。兩者之間有何差異?又該如何從「人設」轉變為「自我塑造」的思維,在個人品牌時代創造真正的影響力?

就是這本書所要探討的核心內容。

人設大歷史:個人形象的包裝與網紅夢的實現,從達文西到卡戴珊家族的自我塑造
書名:人設大歷史:個人形象的包裝與網紅夢的實現,從達文西到卡戴珊家族的自我塑造,原文名稱:Self-Made: Creating Our Identities from Da Vinci to the Kardashians,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662199,頁數:304,出版社:二十張出版,作者:塔拉.伊莎貝拉.伯頓,譯者:李昕彥,出版日期:2025/04/01,類別:人文社科

...

我自己認為,書名《人設大歷史》有些誤導。

正如前面所說的,內容主要是在探討「自我塑造」這個概念。並非單純講述個人如何成功,而是更深入地剖析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建構和呈現自己的身份認同?

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到現代的卡戴珊家族,藉由這些案例,書中展示了「自我塑造」是如何隨著社會、技術和文化價值觀的變遷而不斷演變。

直到現在又有「人設」一詞出現。

這關乎流行文化、媒體和社交媒體在塑造個人形象方面的作用。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又是如何透過社群媒體、公開演講等各種管道,來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和專業形象?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我想也是書名中有「人設」一詞的緣故吧。

...

不過,人設與書中提及的「自我塑造」有何不同?

概念相似,但本質上仍有差異。

「人設」一詞更側重於在特定情境下,如社群媒體、娛樂圈、政治圈等,有意識地塑造和呈現的形象,通常帶有更強烈的「表演」性質,強調刻意經營

而「自我塑造」則是更廣泛的概念,涵蓋了個人在歷史、文化和社會層面上的身份認同建構。不僅僅是關於外在形象的塑造,更關乎於內在價值觀和信念的呈現。

比方說達文西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和解剖學家。他透過不斷地學習和探索,建構了多重身份,展現了自己在各個領域的才華。這種多重身份的建構,不僅豐富了達文西的個人形象,也使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博學多才」的典範。

他不僅在藝術創作上追求卓越,也在科學研究上展現了非凡的洞察力,這種全方位才華使他成為當時人們崇拜的對象。他的故事被後人不斷地傳頌和改編,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天才形象。

透過這些故事敘述,達文西不僅成為了一位歷史人物,更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代表著智慧、創造力和無限的可能性。

作者認為達文西的「自我塑造」不僅是個人才華的展現,更是時代文化影響下的產物。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重視個人價值和成就,達文西正好符合了當時人們對「理想人物」的想像。因此,這個「自我塑造」的過程,也包含著社會的期待與認同。

書中透過這個案例,想要傳達「自我塑造」不僅僅是關於個人形象的建構,更關乎於個人才華、社會期待和文化影響的互動。另一方面,「自我塑造」也是帶有表演性質的,即使是真實的自我,也在某種程度上是透過表演來呈現。

與之相對,則是卡戴珊家族的例子。

達文西的「自我塑造」體現了個人才華和知識價值,以及時代文化對於「理想人物」的塑造;卡戴珊家族的「自我塑造」則更體現了現代社會媒體環境的影響,以及名人效應和商業價值的重要性。

作者試圖透過這兩個例子,凸顯「自我塑造」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差異,以及媒體環境對個人形象建構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設」可以被視為「自我塑造」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在流行文化和社群媒體環境下的一種具體表現。

...

做為一位知識自雇者,不能忽視個人品牌。

但什麼是個人品牌、又該如何經營,其實各有各的說法與見解。

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自我塑造」的文化歷史分析,也可以視為個人品牌和社會影響力的參考。

一|策略性的自我定位與品牌經營

書中探討的「自我塑造」與現代商業中的「品牌經營」其實是相似的概念。無論是達文西還是卡戴珊家族,他們都在有意或無意地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這本書提醒我們,在個人品牌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經營者,需要有策略地定位自己,並透過各種管道來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和專業形象。

從策略角度來說,我們要需要去思考「個人品牌」如何在真實性和表演性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展現個人特色的同時,也能夠符合社會的期望?

二|內容行銷與「故事敘事」的價值

書中強調,人們透過「建構自己的故事」來定義自己,這與內容行銷中的「故事敘事」概念相呼應。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需要學會講述自己的故事,透過有吸引力的內容來吸引目標受眾,並建立情感連結。

目的、關聯與效益,核心離不開這三樣。

為什麼對方要聽你說?首先要回答「與我何關、對我何益」這兩個問題,並讓目標受眾清楚接收到。這本書提醒我們,在內容爆炸的時代,關鍵在於如何創造出獨特且有價值的內容、如何在眾多聲音中脫穎而出。

三|關於社會影響力與價值的創造

書中探討了名人文化和網紅現象,這也讓我反思該如何運用個人的影響力來創造社會價值?

身為一位專業人士,甚至逐漸有影響力和話語權,不僅要追求個人成就,也需要思考如何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

做好個人品牌,需要從單純的「人設」轉變為更具策略性和真實性的「自我塑造」思維。

更能創造真正的影響力,實現自我和社會的雙贏。

總結來說,書中有四個值得參考的策略:

一|用策略性思維定位,打造獨特專業形象。
二|透過內容行銷,和受眾建立情感連結。
三|運用專業知識和影響力,建立社群信任。
四|展現真實的自我,並傳遞個人核心價值觀。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書選閱讀|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有意識的浪費,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書選閱讀|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有意識的浪費,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時間就是金錢。」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不論你認不認同,對某些人來說像是日常焦慮的來源。 這個世界催促著我們要早起、要進步、最好安排每一分鐘都要有產出。於是我們開始為了變得更有效率,而活得更疲憊。當我們一邊複製著別人推薦的晨間儀式,一邊懷疑自己為什麼還是感覺不到快樂,那種時間被壓縮卻沒有獲得的失落,便悄然浮現。 這本書的書名《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說出了許多人心中沒有說出口的渴望: 「我不想再把時間填滿了,我想把時間活滿。」 本質上,這本書談的是時間管理。 但是內容不談排程軟體、不談番茄鐘的細節,也不追求一天產出多少。而是透過100則實用技巧,幫助讀者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並將時間投入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我們為什麼而活?」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什麼才值得我們浪費生命中的一段時光?」 我認為它談的是這些更根本的問題。 ... 關於時間管理的四個核心觀點 我無意去解析書中的100則技巧,因為它短到你不需要太專心也能看完,每則大概就400-500字左右吧。 內容其實圍繞著「時間管理」的四個核心觀點: 一|管理目標而非時間 二|善用時間管理工具 三|高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以為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其實只是把話說壞了。

職人觀點|你以為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其實只是把話說壞了。

我們太常把「表達」理解成「反應快、說得順」,但事實是真正關鍵的對話,不能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我們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 臨時被點名發言、上台簡報、主管要你說說看法,結果硬著頭皮講完,場面是撐過去了,卻沒留下什麼讓人記得的內容。 甚至自己回想,也覺得講得模糊、空泛、不精準。 告訴自己下次要做好。但也許沒有下一次了,即使要準備也不知道從何準備起。 我們以為話說出去了,就完成了溝通。但真正有效的表達,不是輸出而已,而是讓對方真正理解你的思考邏輯與價值判斷。 這才是累積信任的基礎。 ... 把話說清楚,是思考過的溫柔 很多人沒意識到,清楚的表達,其實是一種為對方著想的貼心。我們不只是把自己的想法丟出去,而是用聽得懂的方式、對方關注的順序、有條理的邏輯,幫助對方理解我在想什麼、為什麼這樣說。 說清楚,不只是提升效率,更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它能節省彼此的時間,減少溝通誤解,甚至能讓一場原本可能對立的對話,多出理解與合作的空間。 ... 結構化思考,讓你不再靠反應撐場 這是一種從孩童時期就在練習的能力,只不過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更不會刻意去訓練這種能力。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信心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行為經濟學家彼得.愛華特(Peter Atwater)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信心象限」的框架來說明。 他將「信心」拆解為兩個核心感受:控制感、確定感。 並強調 這兩者雖常被混為一談,實則獨立存在,且對我們的決策有著深遠影響。比方說,搭飛機時我們可能感到確定(相信飛機會安全降落),但未必有控制感(無法操控飛行過程)。根據我們對這兩種感受的程度所處了矩陣象限,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做出某些決策與行為。 書中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 一|離愈遠的,愈能理性看待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比方說,你可能很理性地建議朋友別為了薪水高而去一份會很操的工作;但是換作自己遇到同樣的機會時,卻可能因為焦慮、怕失去機會而硬著頭皮答應。 二|不確定性愈高,愈會短視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