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2|四十以後,無路也是路:人生下半場的四個關鍵字:餘裕、掌舵、行動與決斷

不是人生沒路,而是你開始選擇不再走別人的路。餘裕,是給自己空間成長;掌舵,是決定未來的方向;行動,是讓想法與實踐連結;決斷,是敢於承擔人生的選擇。下半場的你,不必更努力,但需要更誠實。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12|四十以後,無路也是路:人生下半場的四個關鍵字:餘裕、掌舵、行動與決斷

嗨,我是奕酉。

又到了雙周發布電子報的時候,原本想好「一千小時的刻意練習」的主題,但盤點了最近看過的幾本書後,我改變了主意。

無路之路
《穿越中年迷霧》
《自在慢行》
人生的五種財富
《我的人生不是一套商業模式》
IKIGAI生之意義
《自我升級第一原理》

不同主題,但其實都在問一個核心問題:你如何走好自己的路?

這其中又包含著「你」「如何」「走好」「自己的路」這幾個關鍵的問題。

.你:你知道自己是誰嗎?活的是你想成為的樣子嗎?
.如何:在找到方法前,你先問過自己為什麼嗎?
.走好:你允許自己跌倒後,還能站起來繼續嗎?
.自己的路:你準備好了,為這條非典型的路負責嗎?

「你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其實是:你能不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真實可行的方法,從錯誤中持續修正,並有勇氣承擔這條屬於你的人生軌跡。

這不是少年時會想的問題,而是中年之後才浮現的自我拷問。

不是因為變老,而是開始誠實了。我們不再只問「怎麼走得更快」,而開始想:「這條路,值不值得繼續走下去?」

...

四十歲那年,我在做什麼?

那是我成為自雇者的第二年。

孩子剛上幼兒園、有房貸、案源不穩、靠老本過活。會慌嗎?會。但那種慌,比起職場中耗盡心力卻看不到未來,反而讓人踏實些。

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我知道我得往前走。後來回頭看,我才懂一件事:不是我們選擇了什麼路,而是走著走著,路才慢慢出現

幸運的是,我在四十歲這一年完成了一個偶然的挑戰。

我知道必須完成它,也能讓我在自雇者的路上有個大躍進。就像過去所有的挑戰一樣,我知道什麼時候該把握住、也會為此做好準備。所有的精準學習、刻意練習和覆盤慣習,都是為了隨時承接未來的某個重要挑戰。

同樣在這一年我也做了另一項決定:把寫作能力練起來

就像每天閱讀兩小時,讓我感受到理解力和背景知識帶來的好處。我想,每天寫作兩小時應該也能帶來正面的影響吧!不知道會不會成功,只是直覺這是一件該認真對待的事。

那麼,你呢?現在有哪件事是直覺「非做不可」的?你有為它留時間嗎?

然而「每天寫作兩小時」只是一個大方向,具體寫什麼、如何寫都還可以再拆解,有機會的話我再獨立寫一篇。簡單來說,我自己會把握四個重點:

一、從工作與生活中深挖素材;工作考驗、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
二、把簡報、表達的能力轉移到寫作上;輸出能力都是殊途同歸的
三、懂得用 IPO 模型(輸入、處理、輸出)訓練大腦;就像訓練AI一樣
四、找到對的人,把自己的世界說清楚

幸運的是,寫了一年就有出版社找我出書,然後就一路寫到現在。

這些行動,後來證明再正確不過。但在當時,不過是堅持去做而已。不是「做了再看結果」,而是「決定了就做到水準以上」。

這些學習,在我成為作者、顧問、講師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只是,我也很快意識到: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還會成功。

疫情來襲、AI崛起,每一次巨變,都在提醒我們:走著走著,路會變,方向也該變。

...

四十歲,是「重新定位」的時間點

有些路,走著走著就沒了;有些人,四十歲才開始當自己。

疫情讓我沉澱更多。也讓我更誠實地問自己:這條路,還是我要的嗎?

以前,我們活在別人的期待裡。父母要你穩定,社會要你成功,老闆要你有效率,連朋友都默默替你的人生配速。後來,還有家庭、孩子催促著你不能停下來。

但你呢?你什麼時候開始活得像「自己」了?

四十歲是一道看不見的分水嶺。

你開始明白:「怎麼成功」不再是唯一選項,反而想問:「這樣過下去,我快樂嗎?」

那時我以為自己已經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但某天醒來,卻仍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空虛。那是一種人生 GPS 失效的時刻。沒有指引,沒有範例,只剩選擇。

你現在是否也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手握著方向盤,卻不知道該往哪去?

但這不是壞事。只有在「無路」的時候,你才真正開始為自己走出一條路。不是你選擇了什麼路,而是走著走著,路才慢慢顯出來。

我想起那本85歲還在書寫《穿越中年迷霧》的 James Hollis。他提醒我們:人生的探索,從未太遲。也想起《40代から手に入れる最高の生き方》書中提及的四個關鍵字:餘裕、掌舵、行動、決斷。

這期電子報,就從我很有感的這四個關鍵字談起吧。

...

餘裕:慢下來,不是退步,是開始掌握節奏

餘裕,不是放鬆,而是有能力不被焦躁牽著走。

四十歲以後,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選擇,而是「更好」的人生節奏。真正的餘裕,是你可以對某些事從容說不,也能自在說好。

你最近一次,為了自己而空出一段什麼都不做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我發現:慢一點的人,常常走得更穩、更遠。

你不需要把行程排滿。留一段空白時間,不接案、不開會、只是散步或寫日記。這些看起來沒產值的時間,反而是最有價值的。

Paul Millerd 在《無路之路》說:「人生的預設之路未必帶來滿足。」

他辭去高薪、遠赴異國的行動不是逃避,而是在壓力與期待中仍能給自己呼吸空間。你呢?你的生活還有空隙嗎?

無路之路,是預設之路外的另一種選擇,代表欣然接受不確定與不安。

與其說我喜歡這本書,不如說我更愛他的人生態度,讓我獲得了支持。回想自己剛成為自雇者時,雖然充滿了不確定、也說不出未來會是什麼模樣,但我真的有欣然接受的感受。

餘裕,也意味著建立邊界感。我們不再被社交和義務綁架,而是主動選擇日常的構成。

你要留給誰?花在什麼事上?

這樣的改變,也許會怕。但你怕的不是改變本身,而是還不習慣「自己說了算」的狀態。

在《中年之路》提到,經歷身份的動搖,我們開始重新衡量什麼對自己真正重要。開始有意識地捨棄過度的社交、無謂的義務,也真正學會主動為身心留白,建立支持自己的節奏。

當你能從容進退、給予自己喘息時,人生的危機與轉彎反而容易掌控。

「還有什麼能更糟呢?這能有多難呢?」

這不是黃仁勳的原話,但我喜歡他面對困難與挑戰的這種心態。對我來說,他的這種心態正是反映出一種餘裕,而這種餘裕也讓我們能在關係、事業遭逢挑戰時,發現新的力量和可能性,而不只是限制和無奈。

好了,現在空間和時間都是你的了,問題在於你要如何規畫與運用?

...

掌舵:別讓機會牽著你跑

「升遷?轉職?開課?學 AI?還是出書?」

選擇變多,不見得是好事。最怕的,就是沒有方向卻還不停前進。

你是否曾因「不想錯過」而接下某個不太適合的機會?那一刻,你是照著你的方向在選擇,還是讓機會決定你的方向?

掌舵的第一步,是問自己:

.這是我想成為的樣子嗎?
.這讓我更靠近想過的生活嗎?

真正的掌舵力,是能拒絕那些「看起來不錯,但其實不對」的選項。

在《無路之路》中有句話提醒了我:別讓過去的成功邏輯限制未來的想像力

走入「無路之路」,很多時候都像是在黑暗中行進,地圖無法預先獲得,全憑你內心深處對人生的提問與渴望所引導。最怕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我過去很擅長 __________,現在我也能以此做為第二人生的開展。」
「市場 _________ 的需求很旺,我應該可以投入發揮些優勢。」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離開以前的生活?而你現在希望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然後不會有那些讓你不愉快、不舒服的人事物?

是的,你可能會成功。但是愈成功,也可能讓你陷入更深的焦慮。

別再依賴過去的成功複製未來:你不是為了逃離舊生活而改變,而是想創造一種真正屬於你的新節奏。

掌舵,也意味著發揮影響力和帶領他人。

不是要你當講師,而是你的人生故事已經能鼓舞他人、點亮下一段路。你願意清楚傳遞自己的信念與方法嗎?

現在的你,有在累積這樣的影響力嗎?還是把時間花在無法代表你的事上?

如果你願意,試著將專業養分轉化為鼓勵、協助他人共同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寫作」與「演說」來分享,只要持續下去,清晰傳遞自己的信念與方法,你就已經在建立個人品牌。

這時侯,如果你覺得缺什麼,就去補什麼。

覺得自己說話口條不好,那就找老師訓練;覺得自己的表達與文筆不好,那就看書、上課與多練習。總之,補足自己的短板,如果那不費力;要不就別讓短板影響到自己,花錢外包或找人協作都可以。

別對個人品牌有刻板印象。如果你希望在職場上努力被看見、團隊合作更順利,或是客戶更願意買單你的提案,其實都和你的個人品牌息息相關;或者換個職場工作者更為熟悉的用詞「Credit」(信譽、信任)。

有了這樣的基礎,當你想要將個人品牌變現,那就涉及商業模式的問題了。但在這之前,你只需要將個人品牌當作能清晰傳遞你的信念與方法就好。

...

行動:不確定時,就先動起來吧

人生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刻。

很多人說:「我還沒準備好。」但說真的,有誰是真的準備好才開始的?

也有不少人說:「四十歲了,禁不起生活的折騰。」但生活何時在乎過你願不願意?不願意做出改變,你以為自己停留在原地就好,其實就是在不斷的後退。

真正的路是在走的過程中才慢慢浮現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始終相信一件事:不確定的時候,就先動起來再說;停留在原地,不會有任何改變

行動不一定要宏大,可以很小、很日常:

.開始寫你一直想寫的文章,不管好壞
.每週找一位老朋友、新朋友對話,不論主題
.下班後去上一門你有興趣的線上課程,不計成效
.每個月讓自己嘗試養成一種新的生活習慣,取代舊習慣

這些小小的行動,就是你通往下一步的路。

你會發現,行動本身就是照明燈。雖然說方向很重要,但如果你花了不少時間還是沒找到,那還是先出發吧,慢慢修正就好。

另外,比起「跳出舒適圈」的說法,我更主張「擴大舒適圈」。

對年輕人來說,需要學習與嘗試的還很多,所謂的舒適圈其實就是原生環境,所以跳出舒適圈沒有問題,需要擴展自己的可能性。對我們這年紀來說,更務實的是「擴大舒適圈」,不是捨棄你已累積的優勢,而是用行動打開新可能。

你願意給自己這樣的嘗試空間嗎?願意讓新的例行事取代舊有慣性嗎?

...

決斷:不是選對,而是讓它變對

四十歲之後,我慢慢體會到:沒有完美選擇,只有你是否願意讓選擇變得值得

選擇完以後,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承擔。創業,就面對失敗;選穩定,就面對重複。當我選擇了陪伴家人,就該重新定義成就感的樣貌。真正成熟的決斷,是即使我選擇錯了,也有能力修正;即使我走偏了,也有力量轉彎

中年以後,你要練習的,是聚焦、取捨,不再什麼都要,也不再為別人活。

你會慢慢發現:那些說不上來的猶豫,其實是你內心早就知道答案,只是你還沒下定決心而已。

...

無路也是路,擁抱下半場的自在感

不是人生沒路,而是你開始選擇不再走別人的路。

餘裕,是給自己空間成長;
掌舵,是決定未來的方向;
行動,是讓想法與實踐連結;
決斷,是敢於承擔人生的選擇。

下半場的你,不必更努力,但需要更誠實。

你現在正走在什麼樣的路上?你準備好,走出屬於自己的那一條了嗎?

...

如果這篇電子報讓你有所啟發,也歡迎分享給朋友。
你有任何故事或想法,歡迎回信與我說說。

更多延伸內容,也歡迎造訪我的部落格https://thinking-to-win.com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