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與路共生:我們走的每一條路,誰留了下來,誰沒能過去?

書選閱讀|與路共生:我們走的每一條路,誰留了下來,誰沒能過去?

謝謝天下文化的贈書,總能豐富我的閱讀。

有一類書,它不是叫你去拯救世界,而是悄悄地,讓你多留一點眼光給那些無法說話的生命。這

這本《與路共生》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與路共生:道路生態學如何改變地球命運
書名:與路共生:道路生態學如何改變地球命運,原文名稱:CROSSINGS: How Road Ecology Is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Planet,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4173162,頁數:480,出版社:天下文化,作者:班.戈德法布,譯者:鄧子衿,出版日期:2025/04/21,類別:自然科普

內容談的是一門新興學科:道路生態學。作者是一位環境記者,他在書中帶我們走進一個大家都熟悉卻幾乎不會深入探討的空間:馬路。

「當人類建起一條路,動物們該怎麼過去?」

在這之前,我大概知道道路設計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但也只是大概,並沒有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看到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雖然多彩,但動物們卻帶著愁容,而內容遠比我所想像的還要沈重。

「對於某些動物來說,每條馬路,都是一道生死線。」

晚上帶女兒過馬路等紅綠燈時,我想起書裡的這句話。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條斑馬線,而像是看見了某種我們早已習慣卻從未正視的距離。

...

一條路,可以救命,也可以奪命

在我們熟悉的城市裡,路,是一種象徵。它代表了發展、自由、選擇。但對某些生物來說,路卻是一道牆,一條割裂了棲地、族群甚至未來的無形裂縫。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提及美國蒙大拿州的案例。

當地的高速公路長年造成野生動物死亡,尤其是麋鹿和熊,一不小心就成了車輪下的亡魂。政府與生態學家一起打造了多座「生態橋」與地下通道,做為野生動物的跨越設施。幾年內,有超過三十種動物開始使用這些通道,動物車禍大幅下降,族群也慢慢恢復穩定。

這不只是工程技術的勝利,更是一種願意體諒他者行走方式的溫柔。

Banff National Park. Alberta, Canada. Image via Joel Sartore

而在澳洲,袋熊原本靠地道生活,但道路工程把地底挖穿,讓雨水灌進巢穴,小袋熊在地洞裡溺斃。原本人類想要的是更平順的車道,但沒想到動了地面,就毀了一整套生命系統。

這些故事讓我久久無法釋懷。

我們總以為只有人才需要基礎建設,但這本書讓我重新理解:真正的共好設計,不只是為人服務,而是讓所有生命都能好好地活著。

...

設計若只講求效率,還算夠完整嗎?

對於講求效率與效能的我來說,這本書帶給我很大的震撼與衝擊,也讓我開始反思「設計」這件事。

為了提升效率與效能,我們會去設計環境、習慣或流程,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可以將設計視為一種讓事情更順利發生的過程。那麼,誰被納入設計之中、誰被排除在外,就是一個非常根本的價值問題。

我們習慣問「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通?」

不過,很少有人會問「這條路,誰走不過去?」

書中提到哥斯大黎加的社區,為了讓青蛙與懸猴安全穿越馬路,設計了繩橋與微型階梯,這些小而美的設計,並不是什麼高科技,而是發揮了同理心。

這也讓我反思起自己過去的提案與規劃習慣。當我們在追求效率、談論進步的時候,是否不小心忽略了那些不會開口的生命?或是把某些人的困境當成了必要的代價?

人類社會的每次向前,都是踩著無數選擇而成形的。

我們要的是通行,還是同行?這不是生態學才需要思考的問題,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題。

...

我們走的每一條路,都是價值的選擇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不只是接觸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和環境教育,也是一種視角轉換的探索。

道路是「連結」的象徵,我相信包括我的多數人都對此深信不疑,但這本書告訴我,有時它也是一種切割:

切斷了森林與森林之間的對話;

切斷了動物遷徙的路線;

甚至切割了城市中某些人群的生活,像是美國高速公路系統曾刻意穿越黑人社區,讓無聲的失落成為代價。

我們越追求速度與便捷,越有可能忘了「共好」這件事需要慢一點、繞一點,甚至多留一條路給對方選擇。

...

看見其他生命,是一種溫柔的思考力

對我來說,這本書說的不只是道路、不只是動物,而是人與物種彼此之間,如何願意為彼此留出空間?

這跟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自律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似乎也有些共時性。真正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看見他人存在後,依然願意選擇一條更難但更共好的路。

如果你關心環境議題,我想這本書你會有興趣。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常常思考自己這麼做,對別人是否真的好?我相信這本書,也會讓你有所感觸。

也許我們改變不了所有的道路設計,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選擇一種更體貼的生活方式,為彼此留下一條能夠好好走過去的路。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Read more

書選閱讀|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有意識的浪費,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書選閱讀|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有意識的浪費,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

「時間就是金錢。」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不論你認不認同,對某些人來說像是日常焦慮的來源。 這個世界催促著我們要早起、要進步、最好安排每一分鐘都要有產出。於是我們開始為了變得更有效率,而活得更疲憊。當我們一邊複製著別人推薦的晨間儀式,一邊懷疑自己為什麼還是感覺不到快樂,那種時間被壓縮卻沒有獲得的失落,便悄然浮現。 這本書的書名《把時間浪費在值得的事情》說出了許多人心中沒有說出口的渴望: 「我不想再把時間填滿了,我想把時間活滿。」 本質上,這本書談的是時間管理。 但是內容不談排程軟體、不談番茄鐘的細節,也不追求一天產出多少。而是透過100則實用技巧,幫助讀者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並將時間投入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我們為什麼而活?」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什麼才值得我們浪費生命中的一段時光?」 我認為它談的是這些更根本的問題。 ... 關於時間管理的四個核心觀點 我無意去解析書中的100則技巧,因為它短到你不需要太專心也能看完,每則大概就400-500字左右吧。 內容其實圍繞著「時間管理」的四個核心觀點: 一|管理目標而非時間 二|善用時間管理工具 三|高

By 劉奕酉
職人觀點|你以為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其實只是把話說壞了。

職人觀點|你以為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其實只是把話說壞了。

我們太常把「表達」理解成「反應快、說得順」,但事實是真正關鍵的對話,不能靠臨場反應撐場面。 我們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 臨時被點名發言、上台簡報、主管要你說說看法,結果硬著頭皮講完,場面是撐過去了,卻沒留下什麼讓人記得的內容。 甚至自己回想,也覺得講得模糊、空泛、不精準。 告訴自己下次要做好。但也許沒有下一次了,即使要準備也不知道從何準備起。 我們以為話說出去了,就完成了溝通。但真正有效的表達,不是輸出而已,而是讓對方真正理解你的思考邏輯與價值判斷。 這才是累積信任的基礎。 ... 把話說清楚,是思考過的溫柔 很多人沒意識到,清楚的表達,其實是一種為對方著想的貼心。我們不只是把自己的想法丟出去,而是用聽得懂的方式、對方關注的順序、有條理的邏輯,幫助對方理解我在想什麼、為什麼這樣說。 說清楚,不只是提升效率,更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它能節省彼此的時間,減少溝通誤解,甚至能讓一場原本可能對立的對話,多出理解與合作的空間。 ... 結構化思考,讓你不再靠反應撐場 這是一種從孩童時期就在練習的能力,只不過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更不會刻意去訓練這種能力。

By 劉奕酉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奕酉的閱讀、學習與觀察 #006|當世界催促你快一點, 還能相信自己的節奏嗎?

嗨,我是奕酉。 「請允許自己慢下來,走得比昨天更遠就好。」 這是我這次想分享給你的一句話。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似乎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加速前進」的聲音。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在社群媒體上人們不斷展示著自己成就的速度;在職場上競爭的壓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加速,就會被甩在後頭。 甚至連我們也常常對自己施加壓力,希望能夠達到比昨天更高的效率和成果。 但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內心的聲音?我們真的在為了自己而走,還是只是在追趕著一個永無止境的時間表?(甚至追逐的是別人的計劃表) 不可否認,我也曾在這樣的焦慮中迷失過。 曾經我也會質疑自己:如果不能保持高頻率地創作和更新內容,是不是就代表我落後了? 但正是這種焦慮,提醒了我一個重要的事實:成長並不是要與世界競爭速度,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穩步前進。 慢,不是拖延,而是精煉的力量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速、即效的社會裡,提到「慢」往往會被視為效率低下的象徵,甚至和「拖延」畫上等號。然而「慢」其實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有機會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深思熟慮、精煉和改善。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

By 劉奕酉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書選閱讀|信心決策法:在混亂中找回清晰,信心、決策與行為模式的管理智慧

信心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與行為模式? 行為經濟學家彼得.愛華特(Peter Atwater)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件事,並提出了一個「信心象限」的框架來說明。 他將「信心」拆解為兩個核心感受:控制感、確定感。 並強調 這兩者雖常被混為一談,實則獨立存在,且對我們的決策有著深遠影響。比方說,搭飛機時我們可能感到確定(相信飛機會安全降落),但未必有控制感(無法操控飛行過程)。根據我們對這兩種感受的程度所處了矩陣象限,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做出某些決策與行為。 書中的核心觀點主要包括: 一|離愈遠的,愈能理性看待 當一件事離我們越遠,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情感上的心理距離,我們越容易用「理性」看待;然而一旦很靠近,就會用「情緒」處理。比方說,你可能很理性地建議朋友別為了薪水高而去一份會很操的工作;但是換作自己遇到同樣的機會時,卻可能因為焦慮、怕失去機會而硬著頭皮答應。 二|不確定性愈高,愈會短視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確定、掌握度不高時時,

By 劉奕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