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獵豹閱讀法:快速不是終點,思考的價值在於輸出
「不只是閱讀技巧,而是面對資訊時的策略姿態。」
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種直觀感受。
只是讀得多又快,讓人工智慧來就好了,對吧?
獵豹閱讀法的概念,是運用科學原理,透過分解任務訓練閱讀,達到速度、理解能力同步提升並學以致用。
在我的理解,快速閱讀的終點不該只是讀完更多的書,而是擁有更強的思考力與話語權。從書中我也歸納出的四個核心觀點:
一|閱讀的價值,在於精準的捕捉觀點能力
二|快速閱讀不在於讀更多,而是為了說更好
三|視覺化掃描,養成建構知識圖譜的習慣
四|閱讀的終點,擁有思想的影響力
...
一|閱讀的價值,在於精準的捕捉觀點能力
我們每天接收大量的訊息,但只有極少數能轉化為可用的觀點資產。閱讀的價值不在於快速,而是能否精準的捕捉到核心的資訊並轉化為觀點?
書中提出了一個不錯的切入點:如何讓大腦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最該記住的那兩成關鍵資訊?
我認為,僅僅「抓重點」是不夠的。而是在閱讀中不斷自問:這個訊息帶著什麼樣的觀點性?我又該如何轉化為自己的表達觀點?
獵豹式的快速吸收,就是像金字塔一樣,由下而上層層過濾轉化為自己的觀點。
一)快速略讀:這本書想說什麼?
二)精讀提煉:某個論點的假設是什麼?成立的條件?
三)輸出思考:只有三分鐘說明這本書,會怎麼說?
這三個步驟,讓我不僅能快速消化一本書的內容,更能在不同場景下隨時提取觀點,形成有說服力的內容。
...
二|快速閱讀不在於讀更多,而是為了說更好
不少人有「閱讀就是看得多、看得快又廣」的迷思。在我看來,閱讀的終極價值在於話語權。
閱讀的目的,不是又讀完了一本書,而是這本書為我的觀點知識庫中又增添了什麼?
這意味著每讀完一本書,我都會以讀者視角整理出自己的詮釋觀點,而不只是重述作者的內容。如果一個觀點不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那就還不算是我的知識。
我稱這種做法為「輸出驅動」的閱讀習慣。
不僅能提升閱讀的深度,也讓我在工作、教學和寫作中,能隨時提取這些知識?觀點與內容。
...
三|視覺化掃描,養成建構知識圖譜的習慣
書中強調的「視覺化掃描」技巧,本質上就是一種視覺化的資訊處理能力。
但這項能力不僅僅只能用在閱讀過程中,我也能運用在閱讀後的產出,畫一張全息圖,將知識轉化為可視化的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
閱讀時,我可以運用在《高產出的本事》中提及的邏輯框架與圖解框架在筆記上標記關鍵訊息,如訊息標題、核心論點、解析案例等。
閱讀後,我會用《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提到的全息圖或概念圖解的方式,將整本書的邏輯轉化為一張圖譜。這樣的知識圖譜不僅能幫助我更好的記憶,更成為我長期輸出內容的素材庫。
結合《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的方法論,就是一種將「獵豹式輸入」升級為「創造性輸出」的高效策略。
...
四|閱讀的終點,擁有思想的影響力
我相信,每一次閱讀都不該只是個人的內化而已,而是要帶來更多影響力。
比方說,我會問自己:這本書的某個核心觀點,能否讓我在關鍵時刻幫助或影響他人?可能是一次課程內容的某個知識點提煉,也可能是一次演講的故事開場;也可能只是與朋友對話中一句精準洞察。
透過不同形式的輸出,展現出思考的品質和影響力。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閱讀可以視為一種知識價值的投資行為。
這對於像我這樣的知識自雇者尤為重要。
...
總結自身經驗和書中概念,我認為價值導向的閱讀,體現在以下四個觀點:
一|讀得快的價值,展現在觀點的生成力
二|輸出反饋輸入,將知識內化為大腦資產
三|將知識圖譜化,是快速閱讀形成長期價值的關鍵
四|能在關鍵時刻,擁有高效說服力與影響力
讓思考看得見,使觀點有影響力。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線上課程:《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看得見的高效思考》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